陳軍彥
(隆德縣楊河鄉衛生院 寧夏 隆德 756300)
偏頭疼是一種常見的發作性血管性頭痛,發作之始,頭痛往往具有搏動性,常伴有惡心、嘔吐,發作前可有視覺癥狀,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和情緒改變。常有家族史。在間歇期中一切正常。屬中醫學“頭風病”的范疇,《丹溪心法》亦有偏頭疼的記載,偏頭疼指頭風之痛,在一側者又名偏頭風。偏頭風其病變部位多在顳部或頭角,或左或右,有連目痛或久痛損目者,有惡心嘔吐者,兼癥不一,中醫認為不通則痛,多因痰濁瘀血痹阻經脈有關。
觀察病例共46例,男15例,女31例;年齡15-69歲;病程3月-10年,其中36例曾服用過血管擴張劑及營養腦神經類藥物,10例服用過中藥,均收效欠佳。偏頭痛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2]中有關標準制定:以發作性、搏動性頭痛為主;常起病于青春期,女性居多,有類似的反復發作病史;部分病例發作前伴有特殊先兆,有眼前閃光點、色彩或畏光等,部分病例伴有明顯的植物神經癥狀。除部分病例腦電圖有改變外,其他輔助檢查多無異常;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基本方:赤芍15g,川芎12g,桃仁15g,紅花9g,全蝎10g,大棗5枚,細辛6g,白芷9g,甘草6g,加減:惡心嘔吐加法半夏、竹茹;情志郁悶加合歡花、郁金;肝陽上亢加鉤藤、菊花;風熱加石膏、黃芩。先煎加水600毫升,煎取300毫升;二煎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兩煎混合后分早晚餐后1小時服。7天為1療程,治療病程評定療效。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評定。結果治愈(頭痛及其他癥狀均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37例,好轉(頭痛減輕,發作時間縮短或周期延長)5例,無效(頭痛未緩解,仍繼續發作)4例。總有效率91.3%。
吳某,男,46歲,2012年6月15日初診。患者自2002年開始出現間斷頭痛,以右側多見,每因勞累、睡眠欠佳及情緒波動時而發作,時伴眩暈,痛如針刺,甚則不敢睜眼視物。曾因頭痛而多次住院治療,每發作時,需服布洛芬、谷維素、去痛片等藥,癥狀緩解。本次頭痛發作7天在當地某醫院住院治療,曾做過枕后神經封閉,維生素B1、維生素B12均效果不佳。診見:痛苦面容、右側頭痛,痛處固定,如針刺樣,痛連右眼內角,甚則不敢睜眼視物,口干、口苦,心煩寐差,舌暗紅邊有瘀點、苔薄黃,脈沉弦。診斷:偏頭痛。證屬瘀血阻絡,肝陽上亢。治以活血通竅,平肝熄風,解痙止痛。處方:赤芍15g,川芎12g,桃仁15g,紅花9g,全蝎10g,大棗5枚,細辛6g,白芷9g,鉤藤15g,菊花9g,甘草6g。每天1劑,水煎2次,取藥汁500毫升,分2次服。3劑后癥狀明顯減輕,仍覺惡心、口苦,上方加法半夏、黃芩。連服10劑,諸癥消失,隨訪1年半未復發。
偏頭疼發病機理比較復雜,病因尚未明確,大多認為是早期的血管痙攣和極其的血管擴張,導致顱內血流量減少,使腦缺氧而致偏頭疼。本病屬中醫學頭風范疇。因反復發作,病程長,且久病入絡、多瘀,常表現為頭痛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痛有定處,如錐如刺。筆者根據瘀血阻絡之病機,運用選奇湯合通竅活血湯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的療效,且未發現毒副作用。方中赤芍、川芎行血活血,桃仁、紅花活血通絡,蔥、姜通陽,佐以大棗緩和芳香辛竄藥物之性。主治瘀阻頭面之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止痛之功效,故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1] 戴瑞鴻.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71
[2] 裴正學.主編.中西醫結合實用內科學.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