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琦
(貴陽中醫一附院 貴州 貴陽 550001)
前言:陰陽學說是在氣一元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古代的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屬于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范疇,《黃帝內經》引用陰陽學說來闡述醫學中諸多問題,使陰陽學說和醫學結合起來,形成了中醫學的陰陽學說。中醫學用陰陽學說闡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質,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根本規律,貫穿于中醫的理、法、方、藥,長期以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實踐。
張國倫教授中醫學術知識淵博,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根據病情的陰陽偏盛偏衰,確定治療原則,再結合藥物的陰陽屬性和作用,選擇相應的藥物,從而達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的治療目的,獲得患者認可和好評?,F舉隅3個病案,以此探討胸痹心痛病機及陰陽學說在治療心病中的體現:
王全貴,男,72歲,因胸悶胸痛就診,證見:心胸憋悶不適,隱隱作痛,氣短,動則加重,心中動悸,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舌紫黯,苔白膩,脈弦滑,張老考慮心氣虧虛,痰痰瘀痹阻之證,中藥以益氣養心,活血化痰為法,擬方如下:
黃芪30g,黨參30g,麥冬15g,五味子10g,瓜蔞12g,薤白10g,桂枝9g,丹參30g
3付,水煎服,每日一付。
3日后患者復診,胸痛減輕,暫不更方,繼予上方5付內服后胸悶胸痛好轉,氣短,神疲乏力明顯減輕。
楊桂英,女,69歲,高血壓病10+年,2+年冠心病史?,F心前區憋悶、疼痛,ECG 提示左心系統增大,舌黯淡,苔白膩,脈沉細。中醫辨病為胸悶胸痛,病機為心氣虧虛,痰瘀痹阻胸陽,中藥以益氣養心,宣痹化痰為法。擬方如下:
太子參30g,黃芪30g,黃精30g,麥冬15g,瓜蔞15g,薤白10g,法夏12g,枳殼10g,延胡索20g,乳香10g,檀香9g,丹參30g,紅花9g,炙草6g,桂枝9g,火麻仁30g,棗仁30g
5付,水煎服,每日一付。
上方中體現了胸痹心痛病機:陽微陰弦,治療重在溫通。①方中用桂枝、乳香、延胡索、檀香等性味辛溫之品,入心經之藥。②方中用麥冬、黃精養陰,旨在“無陰陽無以化,無陽陰無以生,孤陽不化,孤陰不生”,強調陰陽互根互化,調和陰陽旨在達到陰平陽秘。
陳再祥,男,69歲,20+年擴心病史,現胸悶、氣促氣累,肢腫,尿少,舌紅少苔,脈散澀。中醫辨病為心悸,證屬心陽虛衰,水濕內停,中藥以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為法,方藥如下:
熟附片15g,桂枝9g,玉竹15g,麥冬15g,龜板30g,太子參30g,黃芪30g,白術15g,茯苓20g,葶藶子30g,丹參30g,紅花9g,益母草30g,車前子30g,厚樸12g,大腹皮30g
5付,水煎服,每日一付。
方中用附片、桂枝溫振心陽,太子參、黃芪補益心氣,玉竹、麥冬、龜板滋養陰液,藥物旨在溫通心陽同時滋養心陰,再次凸顯無陰陽無以化,無陽陰無以生,陰陽互根互化重要性。
5日后復診,胸悶,氣累減輕,前方再進5付后復診胸悶,氣累好轉,舌淡紅,苔薄白,脈散澀。
張老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心肺脾肝腎五臟之中,心肺為陽,心肺之中,心為陽,心又分為心陰、心陽。《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篇“師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以陽微陰弦的脈理闡發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機,提出胸陽不振,邪實太盛可引起胸痹心痛,此病主要病機為心脈痹阻,病位在心,發病多以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以心氣虛最為主要,證見氣短,動則加重,神疲乏力,故方中加黃芪、黨參補益心氣之藥,患者年老體弱,臟腑功能不足,氣血生化不足,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虛血行無力,血液停滯脈中形成淤血,另氣虛無以運化水液,津聚為痰停于脈中,痰瘀互結,痹阻胸陽,胸陽不展,發為胸痹心痛,故有胸悶胸痛,氣損及陽,致心陽不足,則有面色蒼白,陰陽互根互化,陽根于陰,陰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在方中加黨參、麥冬、五味子益氣養陰,張老尊從仲景主要學術思想,并善于運用陰陽學說指導疾病診治,體現出心為陽中之陽,治療心病貴在通陽,取到良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