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成
(江蘇省江陰市中醫骨傷醫院中醫骨傷科 江蘇 江陰 214422)
1.1 一般資料:91例患者,其中男55例,女36例,就診時間為創傷骨折后2H~3d,年齡9月~79歲,平均年齡44歲。骨折部位:鎖骨6例,肱骨46例,尺撓骨34例,掌指骨3例,多發性2例。包括錯位性骨折、扭傷、挫傷、關節滑脫等。排除病理性骨折、患有代謝性骨病的患者、手法復位禁忌癥患者及有嚴重的糖尿病、腫瘤、心、肝、腎等疾病致全身情況較差者;排除骨折在2周以上陳舊性骨折、接受過其他治療者。
1.2 治療方法
1.2.1 手法復位固定。主要手法有:手摸心會、擒拿扶正、端提擠按、撥伸牽引、屈伸展收、折頂等。可采用拔伸牽引糾正重疊、移位,端提擠按、旋轉屈伸糾正其它移位,或使用夾擠分骨,常規復位后合,用4塊夾板外固定;鎖骨的骨折對重疊移位使用膝頂胸背,向后拉肩糾正,在兩肩胛骨之間墊一軟墊,使患肢充分外展后伸,助手按壓健側肩部,術者按壓患側肩部,同時牽引患肩向后向外,旋轉移位繞肩推擠予以復位,整復后行“8”字繃帶固定[1];分別于整復治療后2 周、4周行X 光檢查,觀察近期療效,并隨訪3月~1年。
1.2.2 康復鍛煉:進化賜予了人類極其靈巧的雙手,上肢的其他結構都是手部活動的輔助裝置,肩、肘、腕以及手部各關節的復雜連接,各肌群的力量、靈敏與高度協調,以及整個上肢的長度,都是為了使雙手得以充分發揮其功能。因此,上肢骨折后功能康復的主要目標是恢復上肢關節的活動范圍,增強肌力,維持和恢復手部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從而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工作能力.創傷骨折正骨整復后,第二天開始功能鍛煉,首先行肌肉收縮訓練,逐漸加強活動,并進行患部上下關節的主動訓練,鍛煉期間保持健肢功能和力量。
1.3 療效標準:定期X 片復查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情況,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①優:解剖復位,臨近關節功能正常;②良:功能復位,臨近關節功能正常>80%。③不滿意:功能復位,臨近關節功能正常>60%。④失敗: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或關節功能障礙者。
本組所有損傷性骨折均1次手法復位成功。隨訪3月~1年,療效結果優61例,占67.03%。,良22 例,占24.18%,可6 例,占6.59%,差2例,占2.2%。,優良率達91.21%。,無明顯合并癥。外固定時間5 ~6w,平均臨床骨折愈合、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平均時間為8w。
本文采用中醫正骨療法治療[2]各種創傷性骨折,充分利用了傳統醫學救治有其特殊的優勢,治療目標是解決疼痛、改善功能、防止繼發病損、恢復外觀,非侵襲性操作,不需要較多的儀器和較高的技術,可減少X 線透視,以降低醫源性損傷風險,且可原地救治,對治療環境要求相對較低,木板、紙板等材料取材方便、價格低廉,且可重復利用,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因為非侵襲性治療,避免了手術血管神經損傷、骨膜損傷、傷口的感染,利用夾板的彈性對骨折端產生持續的固定力,保持骨折的對位,可減輕患者痛苦。本資料中91 例患者均1 次手法復位成功。隨訪3 月~1年,療效結果優61例、良22例,可6例、差2例,優良率達91.21%。,無明顯合并癥。外固定5~6周時間,臨床骨折愈合、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平均時間8周左右。治療中采用小夾板固定,簡單、有效,可較早時段行功能鍛煉,本文治療后第二天即進行肌肉運動鍛煉,避免了肌肉攣縮和關節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我們體會良好的解剖復位和良好的外固定是維持復位的關鍵,韌帶修復是恢復關節正常功能的基礎,整復要爭取1次成功,避免反復矯正和強力牽引以防止軟組織嵌入骨折端而影響復位及愈合。隨時調節夾板松緊度,過緊可能造成局部壓傷,過松則會使骨折重新移位。5 ~6周后或骨折臨床愈合后解除小夾板外固定,進行循序漸進的關節功能鍛煉。治療后避免遺留重疊移位,以免影響療效及患者的運動功能,本組資料2例效果較差的患者主要因出院修養期間,固定用夾板出現松動,加之過早負重后,骨折重新移位最終造成畸形愈合。
中醫理論人體是由皮肉筋骨、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共同組成,在機體受損傷后,可造成局部的皮肉筋骨損傷,氣血功能和臟腑經絡功能紊亂,在進行正骨治療的同時,可行整體的調理。對部分抑郁、厭食的患者給予中藥逍遙丸、柴胡疏肝散等加減,調暢氣機、疏肝理氣治療。本法適合用于創傷骨折后2周內早期局部無機化組織及粘連的新鮮骨折患者,易于復位。但要注重早期功能鍛煉,本法將骨折的復位、固定與功能鍛煉有機地融為同一過程121,通過合理的功能鍛煉,改善血液循環,以促進腫脹消退,防止局部淤血機化粘連,防止肌肉萎縮,促進骨折愈合,加速患肢功能的恢復,使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
[1] 胥少汀,實用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3):404
[2] 周祖偉等.民族民間醫療技術法.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