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珍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民醫院 山西 芮城 044600)
DPB是一種特發的彌漫存在于患者兩肺呼吸性細支氣管之間的氣道慢性炎癥,主要累及呼吸性細支氣管以遠的終末氣道,且容易繼發阻塞性氣道疾病,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功能障礙,從而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1]。同時,由于DPB的臨床特征不夠顯著,故臨床上易將其與其它慢性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和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等疾病混淆,易出現誤診而對治療造成影響。因此,本次研究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間我院收治的50例DPB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對其胸部CT 表現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間我院收治的50例DPB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8年日本厚生省修訂的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的相關診斷標準。50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16~69歲,平均年齡44.7±5.8歲;病程6個月~24年,平均病程7.2±3.1年。所有患者在臨床上均表現為咳嗽、咳痰及運動后氣促等癥狀,其中31例伴有精神疲乏癥狀,5例有少量咯血癥狀。所有患者進行聽診均可于雙肺聽到濕羅音,且又以雙肺下最為明顯。
1.2 DPB診斷標準:DPB的診斷標準[2]包括以下幾點:①患者在臨床上出現持續的咳嗽和咳痰癥狀,且在日常生活中偶感呼吸困難;②患者具有慢性副鼻竇炎疾病史或合并有該疾病;③胸部CT 檢查顯示患者的雙肺出現彌漫性的結節狀和顆粒狀的陰影,或經胸部X 線檢查顯示患者的雙肺有彌漫性的結節狀和顆粒狀的陰影;④胸部聽診發現患者兩肺有斷續的濕羅音;⑤呼吸容積(FEV1)<70%,診斷患者合并有低氧血癥[3]。
1.3 胸部CT 檢查方法:儀器選用飛利浦6排CT 機,進行胸部常規普通掃描,掃描參數為:管電壓120kv,管電流150mAs,層厚和層距為7~10mm,以標準算法進行重建。對其中34例患者采用局部高分辨CT 進行掃描,掃描參數為:管電壓125KV,管電流200mAs,層厚和重建均為1mm,以骨算法進行重建。同樣采用該CT 掃描機進行副鼻竇掃描,掃描參數為:管電壓125KV,管電流200mAs,層厚和重建均為3mm。
50例患者的胸部CT 檢查表現包括:①所有患者均可明顯見到彌漫性的粟粒狀結節陰影且伴有樹芽征,分布不均,結節陰影的邊界清晰,未出現融合趨勢,其中以雙肺下較為多見。②遠端支氣管分支可見明顯增厚,且表現為圓環狀轉變,有31例患者有此表現;支氣管管腔可見有明顯增寬,且表現為輕度的“雙軌狀”變化,有44例患者有此表現;1例患者明顯可見柱狀和囊狀支氣管擴張混合存在。③雙肺處出現大量斑片狀模糊陰影,即可存在于結節陰影周圍,又可散在分布。④雙肺具有不同程度的肺間質纖維化變化,其中以雙肺下的病灶最為顯著,大多呈網絡狀和條索狀的陰影,有28例患者有此表現。⑤空氣潴留征,主要表現在肺外圍出現多發的局部無壁小透亮區,有22例患者有此表現。⑥遠端支氣管粘液栓,主要表現在高密度的枯樹枝樣分叉狀的陰影,有12例患者有此表現。⑦兩肺結核樣病灶,主要表現包括雙肺上出現陳舊性纖維增值鈣化變化12例,左肺上葉斑片狀陰影合并薄壁空洞6例。本組5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有副鼻竇炎史,經副鼻竇CT 掃描顯示,急性副鼻竇炎有27例,慢性鼻部炎癥有18例。可見CT 檢查副鼻竇炎的診斷率為100%。
目前,臨床上對于DPB的病因和病理機制依然不是很明確,相關學者認為通常與遺傳、空氣污染及感染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該病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氣促等癥狀,而由于其臨床癥狀沒有特異性,與慢性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和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等疾病均比較類似,故誤診率和漏診率都比較高,從而影響臨床治療[4]。DPB的病理特點主要是累及整個細支氣管壁全層的炎癥反應,病變區域大多集中于呼吸性支氣管和細支氣管上,而其它的肺部組織均完全不受影響。DPB患者的病理改變主要為以呼吸性細支氣管為中心的周圍炎和細支氣管炎,漿細胞和淋巴細胞等細胞浸潤而使管壁增厚,出現瘢痕灶和肉芽組織而使呼吸性細支氣管出現閉塞或狹窄,從而導致支氣管閉塞部位相近的支氣管擴張。臨床上通常采用胸部CT 技術對DPB患者進行檢測和診斷,與其它的檢測方法相比,胸部CT 在時間、空洞分辨率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可以對DPB患者進行明確的診斷。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胸部CT 檢查能夠清晰的顯示DPB 患者的病灶,臨床醫師可以通過CT明確的觀察到患者的彌漫性粟粒狀結節陰影樹芽征、遠端支氣管管壁增厚、肺間質纖維化及支氣管粘液栓等病變情況。大量的臨床經驗表明,大多數DPB患者都有慢性副鼻竇炎病史或合并有此病,而相關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約有90%左右的DPB患者都有慢性副鼻竇炎病史或合并有此病,由此可見臨床上也可以將慢性副鼻竇炎作為DPB患者的重要診斷依據。本組5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有副鼻竇炎史,占90.0%,這與許多文獻調查的結果保持一致。本次研究中我們對45例患者有副鼻竇炎史的患者進行CT 檢查,掃描結果顯示,急性副鼻竇炎有27例,慢性鼻部炎癥有18例。可見CT 檢查副鼻竇炎的診斷率為100%。
綜上所述,胸部CT 能夠明確檢測到DPB及其合并的慢性副鼻竇炎,在DPB 患者的臨床診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 劉璠,朱然,康健等.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DPB)的臨床特征分析[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4,41(3):357-361
[2] 尤小芳,史景云,邵江等.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的CT 表現[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9,25(4):623-625
[3] 郎圓圓,黃小寧,鄧軍等.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的CT 征象對比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29(1):36-39,48
[4] 謝崢,韋炳能,黃慶寧等.彌漫性泛細支氣管炎的多層螺旋CT 診斷價值[J].放射學實踐,2012,27(3):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