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明
(四川省渠縣人民醫院 四川 渠縣 635200)
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IHPCC)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原發性肝癌,其臨床發病率約占到原發性肝癌的(6~17)%[1]。由于受目前醫療技術水平的限制,臨床上治療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還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且其預后臨床效果較差,所以對于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患者來說早期臨床診斷并確診可有效提高該類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患者發病較隱匿,其早期臨床診斷缺乏特異性表現,所以臨床上多采用影像學診斷方法。本文選取我院就診的40例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探討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CT 和MRI診斷以及其病理學基礎。現將有關內容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40例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患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病理學切片檢查確診為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40例患者中女性17例,男性23例,年齡范圍(35~75)歲,平均年齡為(56.3±2.4)歲,病程時長為1個月~11年,平均病程時長為(1.1±0.3)年,臨床癥狀表現主要為腹脹痛不適、食欲不振、乏力、胃寒發熱、皮膚鞏膜黃染以及消瘦和皮膚瘙癢。
1.2 檢查方法
1.2.1 CT 檢查方法:早期采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Somaton plus型CT 掃描儀進行CT 平掃,層厚以及層距離為10mm,增強型掃描則應用美國Medrad公司生產的KMP810P型CT 壓力注射器,非離子型對比劑為碘普胺,其中碘含量為300mg/ml,總劑量80ml,開始以2.0~2.5ml/s的流速注射50ml,隨后再以0.5ml/s流速注射剩余30ml,在注藥開始30s后行第一次掃描(動脈期),掃描結束后在病變處行第二次掃描(門靜脈期);掃描后期應用西門子公司Somaton Plus型螺旋CT 掃描機,在患者1次屏氣后18~23s內對全肝進行掃描,螺距為1:1,重建層厚度為10mm,增強掃描使用的壓力注射器以及非離子型對比劑同前期掃描,在注射開始后18~20s進行第一次掃描,隔20~30s后再次行第二次掃描,少數病例在病變處采取延遲后局部放大的薄層掃描。
1.2.2 MRI檢查:MRI檢查應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Magnetom Vision Plus超導型MR系統,一次性屏氣成像對肝臟進行掃描,掃描時間一般為18~23s,層厚為6~8mm,間隔為0.2%,采用二維快速小角度激發橫斷及冠狀面掃描,TE4.1ms、TWI,TR130ms和TE64.0ms、T2WI,TR4.4ms,應用真實穩態進動快速成像序列,TE3.0ms,TR6.3ms,70°偏轉角;MR 動態增強掃描采用亞噴替酸葡甲胺,根據0.1mmol/kg計算,在注射開始后18~20s分別行冠狀面和橫斷面掃描,掃描參數與T1WI平掃一致。
2.1 影像學檢查結果:患者肝內腫瘤直徑范圍在3~8cm,平均直徑為(5.4±0.2)cm;腫瘤部位在肝右葉的有28例(70.0%),肝左葉12例(30.0%);腫瘤分型包括腫塊型21例(52.5%),浸潤型13例(32.5%),管腔內生長型4例(10.0%),漏診2例(5.0%)。
2.2 CT 掃描檢查結果:CT 平掃顯示腫塊呈現出低密度或者為略低密度,34例患者病灶邊界較不清晰;CT 增強掃描顯示早期11例患者表現出輕度邊緣強化以及病灶周邊異常高灌注現象,腫塊呈現出向心性強化,其中22例患者為不均行分割狀,2例患者為片狀強化。
2.3 MRI掃描檢查結果:MRI掃描結果發現腫塊在T2WI上表現為不均勻性高信號,T1WI上表現出均勻性信號;36例患者增強掃描發現病灶邊緣處強化,在門脈期以及延遲期的病灶處呈現出向心性的強化。
2.4 CT 和MRI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與病理切片診斷結果相比,單純CT 診斷符合率為77.5%(31/40),單行MRI診斷符合率為82.5%(33/40),CT 聯合MRI診斷符合率為92.5%(38/40),與單純CT診斷相比,CT 聯合MRI診斷符合率之間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X2=5.1647,p=0.0231),而與單純MRI診斷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X2=3.1299,p=0.0768)。
病理上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起源至肝內小導管或者末梢導管上的上皮細胞,多數表現為導管狀腺癌,少數表現為黏液腺癌和乳頭狀腺癌[2]。肝內周圍型膽管癌病理生長方式包括三種類型:腫塊型(外生型)、膽管周圍浸潤性(浸潤性狹窄型)以及膽管腔內生長型(息肉型)。目前淋上對于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患者多采用CT 和MRI檢查掃描。
組織學認為腫塊主要由纖維組織、粘蛋白、凝固性壞死以及惡性腫瘤組織細胞構成,在腫瘤不同區域及不同組織類型中各成分占有的比例以及分布特征顯著不同,腫瘤組織外周由大量惡性腫瘤組織細胞以及少數纖維組織組成,而腫瘤中央區域內則由纖維組織組成,惡性腫瘤細胞則在中央區域分布較稀疏[3]。粘蛋白多見于黏液性腺癌,其臨床特點為在成活的惡性腫瘤細胞之間存在大量的粘蛋白。成活的腫瘤組織細胞是引起腫瘤早期強化的主要病理基礎,而纖維組織是導致腫瘤組織延遲強化的主要病理基礎,因此造影劑在注射進入纖維組織時相對較緩慢,但卻能存留較長一段時間,然而仍有部分學者認為造影劑在腫瘤組織內留存程度并非與腫瘤組織內的纖維組織成分有關[4]。管腔內生長的乳頭狀腺癌由于未含有豐富的纖維成分,所以不會引起延遲性的強化。
綜上所述,CT 聯合MRI可明顯提高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患者早期病癥診斷率,該方法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 劉國保,羅久偉,成官迅,等.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CT 和MRI診斷及病理基礎研究[J].中國CT 和MRI雜志.2012,10(1):57-59,78,封3
[2] 王天寶,高劍波.肝內周圍型膽管細胞癌的病理表現及螺旋CT 和MRI診斷研究[J].中國實用醫刊.2013,40(2):1-3
[3] 曹忠,余開湖,潘盛信.周圍性肝內膽管細胞癌低場MRI診斷[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1,21(3):459-460
[4] 吳莉莉,蘇中振,吳濤,等.膽管細胞癌超聲造影與增強CT/MRI診斷價值的比較[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2,18(11):87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