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斌 徐國萍 張亞莉
(1.陜西省城固縣第二人民醫院 陜西 城固 723200;2.城固縣醫院 陜西 城固 723200)
心肌梗死的典型心電圖表現為異常Q 波,但并不是所有的異常Q 波均因心肌梗死所引起,近幾年研究表明,導致非心肌梗死異常Q 波因素很多,為了對該說法進行全面探究,結合實際情況,本實驗對2013年1月-2014年7月來我院接受體檢后Q 波異常非MI者78例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了彩超檢查,取得了一定成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來我院接受體檢后非MIQ 波異常者7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患者40例,女患者38例,年齡區間為26-79歲,平均年齡為(46.7加件2.3)歲。患者均無MI病史。
1.2 方法
1.2.1 心臟彩超檢查:本實驗利用GE 公司生產的GEvivids5型彩超儀對患者進行檢查,探頭頻率范圍為2.5-4.0MHz。取左側臥位,依照順序,檢查胸骨旁心尖四腔,左室短軸,動脈長軸和左室長軸。如需要,檢查劍突下部位。
對患者心肌室壁和心內結構運動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反復對異常Q波所體現的心室壁特定區域和相關室壁掃查,目的在于探查患者是否存在MI表現。同時利用16段法當做具體評判標準,對患者心室壁活動情況進行全面檢查。
1.2.2 ECG 描記:本實驗的心電圖描記設備為日本光電工業株式會社生產的福田7202心電圖描記儀進行相關檢查工作。取平臥位,記錄常規12導聯,特殊情況下描記患者右胸V3R、V4R、V5R 導聯,后壁V7、V8、V9導聯。
異常Q 波ECG 具體體現為:
Q 寬0.04s以上,Q 或QS波,Q≥同導聯R 波1/4。
復診資料提示Q 波在此過程中未顯示演變過程,異常Q 波定位估算與MI定位標準相同。
所有患者經心臟超聲檢查后,未見MI者,在此其中,15例患者心臟結構異常,8例患者于前壁MI表象相似,導聯V1、V2、V3為QS型,同時患者具有B型預激癥候群特點。另7例患者Ⅱ、Ⅲ、aVF導聯異常Q 波表現尤為突出,表象與膈面MI類似,在此其中有3例患者存在WPW 特征,完全性數支傳導阻滯圖形者6例,行超聲檢查后見左心室壁在收縮期內存在明顯收縮現象,完全符合LBBB診斷標準,有23例患者出現了肢體導聯Ⅱ、Ⅲ和aVF另外aVL,V5,V6導聯Q波異常,對該部分患者行超聲檢查得知,有較為粗大的大條索存在于室間隔中位與左心室游離壁下部厚度為3.5-6.0mm,經診斷為左室腔內假腱索。經超聲檢查后,心臟器質性病變者共45例,其中心肌肥厚性改變者30例,在這些患者中,有18例與心肌肥厚性疾病特點相符合,2例患者符合全心肌肥厚特點,3例符合心尖肥厚與肥厚性心肌病特征,5例符合流出梗阻型與肥厚性心肌病特征,9例符合非對稱性室間隔肥厚特征。以上患者中,合并高血壓者11例,病程為6.4年以上,患者部分游離室心肌和室間發生增厚現象,于患者的Ⅱ、Ⅲ和aVF膈面導聯中的發生異常Q波顯現較為突出,經系統性檢查后,6例患者為擴張性心肌病,心肌壁薄,心腔擴充明顯,異常Q 波較為明顯,在所有發生心臟器質性病變者中,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者7例,右心房體積明顯增加,于患者胸前V1、V2和V3R導聯上出現異常Q波。
現如今,EGC 描記在MI的診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往理論認為,病理性Q 波就是寬而深地Q 波,該Q 波表示患者存在MI[1]。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對健康者的相關檢查中,也能夠發現異常Q 波的存在,從本次實驗的相關結果中能夠看出,所有異常Q 波者并非因MI引起,左心室假腱索導致的異常Q 波非常少見,所以說有效的診斷和甄別Q波對于患者的臨床治療來講,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存在[2]。
有文獻表明,發生異常Q 波者的Q 波形成與心臟除極向量之間的改變有著一定的關系,因為非心肌梗死所導致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項:
(1)心室肥厚:原發與繼發性心室肥厚會令患者Q 波發生異常。
(2)左心室假腱索:室間隔局部心肌發生牽拉現象,是因為其中隔上段連接部位體積增加,最終令心肌的除極向量發生變化[3]。
(3)擴張性心臟病,如果患者發生心肌缺血現象,那么心肌會發生纖維化,最終令心肌壁變薄。
(4)傳導阻滯和預激引起的異常Q 波,這種情況的出現和激動起源傳導改變有關。
(5)在本案例中有3例患者因WPW 引起異常Q 波,推測原因可能為心室肌預激所引發的初始QRS向量出現了和MI極其相似的Q 波向量,當預激位在右室外部時,會出現向前方,后方的預激向量,進而在V1、V2乃至V3上出現了Q 波,和前間壁心肌梗死情況相似,這種現象在B 型WPW 中最為常見。
(6)慢性心源性心臟病:患者合并肺氣腫時,右心室內橫隔下降,右心室心肌較為肥厚,心臟垂懸呈現順鐘向改變,令第一除極向量的方向與大小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右心導聯發生類心肌梗死的異常Q 波,或者V1V2和V3出現Q 波變小或者缺如現象。
有學者指出[4],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有時候也會出現非心梗所導致的異常Q 波,該項理論在根本上證明,除了冠狀動脈病變致使心梗發生外,還存在著其他影響因素。
心肌梗死性Q 波的特異性和地感性利用ECG 描記法診斷并非容易,所以,當明確患者心內結構發生變化后,結合實際情況,使用超聲聯合檢查診斷,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存在。
[1] 付穎文,賀靜芳.異常Q 波心電圖與超聲檢查聯合對疾病的診斷[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01:52-53
[2] 朱朝燕,張瑜.心電圖與心臟彩超聯合檢診異常Q 波[J].中國醫學工程,2015,04:77+79
[3] 錢敏.異常Q 波的診斷與鑒別[J].中國療養醫學,2013,06:511-513
[4] 詹正學.老年人異常Q 波心電圖改變發現及其臨床意義[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16: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