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緒祥 王慶峰 李 輝
(1.東平縣人民醫院 山東 東平 271500;2.東平縣第三人民醫院 山東 東平 271500)
術后胃癱綜合征(PGS)是腹部術后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以術后胃動力紊亂、胃流出道非機械性梗阻為主要征象,以往胃、十二指腸手術后發生PGS的報道較多,但大腸癌術后發生PGS的有關報道相對較少。此病的發病原因、機制、診斷及治療有一定特殊性,故提高對其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我院2001 年7 月至2014 年12 月共診治患者16 例,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l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齡43~78歲,平均56歲。發病前手術類型:右半結腸切除術4例,左半結腸切除術3例,橫結腸癌根治術3例,乙狀結腸切除術1例,直腸癌Dixon手術1例,直腸癌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4例。
1.2 臨床表現:本組患者胃癱發生于術后4~11天,均是在術后拔除胃管進流質飲食后出現上腹脹滿及嘔吐,嘔吐物含有膽汁、胃液及食物,嘔吐后癥狀緩解。查體:腹軟,無肌緊張,上腹脹滿,壓痛,無反跳痛,振水音陽性,腸鳴音減弱。腹部立位X 線平片和(或)腹部CT 掃描均未發現明顯腸梗阻征象,抽血檢查電解質各指標均在正常范圍。重置胃管每天引流出膽汁樣胃液800~2000ml.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檢查16例均顯示胃擴張、胃潴留、無蠕動,觀察6 小時后造影劑仍滯留在胃內,未進入十二指腸。
1.3 治療:均行非手術治療,措施包括:①心理干預,向患者解釋病因及注意事項等,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②禁食、禁飲,持續胃腸減壓,必要進行3%高滲溫鹽水洗胃,減輕胃壁水腫。③胃鏡輔助下放置十二指腸營養管,進行早期腸內營養,補充熱量、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必要時加用腸外營養。④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糾正低蛋白血癥及貧血,對于腹腔感染及吻合口愈合不佳者予以加用抗生素。⑤胃動力藥物應用:胃復安10mg肌注,6 小時1次;紅霉素0.3g/天靜脈滴入;嗎叮啉研碎后經胃管注入10mg/次,3次/天,以上藥物連用7 天。⑥予以腹部理療、熱敷,中藥洗胃或灌腸,穴位注射新斯的明等。
本組16例經非手術治療均痊愈,治療時間l0~36天,平均23天。經治療患者胃液引流量明顯減少,腹部癥狀體征消失,夾閉胃管后給予患者流食未出現腹脹、嘔吐等癥狀,胃排空恢復正常。患者復查上消化道造影,結果示胃蠕動正常,造影劑排空正常。8例(50%)患者治療2~3周后癥狀恢復;4例(25%)治療3~4周癥狀恢復;3例(18.75%)治療4~5周癥狀恢復;1例(6.25%)治療后5~6周癥狀恢復。所有患者經6個月隨訪未見復發者。
術后胃癱綜合征(PGS)是以胃排空不良為主要表現的一類并發癥,多見于胃部分切除后,是一種手術后非機械性梗阻,又稱為術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礙,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為0.47% ~28.0%[1]。胃部分切除術PGS的發生一般認為與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胃解剖結構及胃內環境的改變、胃腸吻合方式、迷走神經損傷、吻合口炎癥水腫及術前流出道有無梗阻等因素有關;而大腸癌手術PGS臨床上并不多見,其確切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因素協同作用所致。楊東東等人的研究顯示:患者高齡、惡性腫瘤、低蛋白血癥、術前胃腸梗阻、手術操作時間長、術中出血多、術后腹腔感染、術后應用止痛泵、腸外營養時間長、腸內營養晚、術后高血糖以及精神狀態不佳是非胃手術后發生PGS的危險因素[2],在我們研究中可見多數病例合并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手術時間較長,術后鎮痛時間長、腸外營養時間長、腸內營養晚等情況。
通過病例分析,可見多數大腸癌病例PGS表現為術后恢復排氣并開始進食或由流質向半流質過渡的1~2天內,出現上腹飽脹、疼痛、嘔吐等類似幽門梗阻或腸梗阻癥狀。不同手術后PGS發生率也不同[3],大腸癌術后PGS發生率雖然不高,但易誤診為炎癥性或機械性腸梗阻而行再次手術探查,故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大腸癌手術PGS的診斷標準也符合Bar-Natan標準[4]:①腹部手術后急性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飽脹感、惡心、嘔吐,腹部體格檢查發現振水音;②胃引流量每日>800ml,時間持續超過10天以上;③經胃鏡檢查排除機械性消化道梗阻;④既往無糖尿病、結締組織病病史;⑤患者術后無影響平滑肌收縮的藥物服用史;⑥患者無明顯的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衡。
大腸癌手術PGS的治療:(1)心理干預措施:通過心理指導消除患者緊張焦躁情緒,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適當應用鎮靜劑,可使患者處于抑制狀態的迷走神經得以緩解,減輕其對胃蠕動的抑制,從而達到治療效果[5]。(2)有效的禁食、胃腸減壓:嚴格禁食,持續胃腸減壓,使胃腸道得以休息。(3)營養支持、控制感染、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調節水電解質平衡:由于胃蠕動恢復較慢,常需長期禁食,對于腹痛、腹脹癥狀基本緩解,無禁忌且已建立腸內營養通路的患者,優先選用腸內營養,如有嚴重腹痛、腹脹癥狀,則應優先選用腸外營養[6],一旦癥狀緩解,則應及早改為腸內營養。(4)應用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拮抗多巴胺受體,增強胃蠕動;紅霉素,系大環內脂類抗生素,可直接與胃動力受體結合,升高血漿胃動素水平,快速糾正胃電節律和改善胃排空功能。(5)予以腹部理療、熱敷,中藥洗胃或灌腸,新斯的明穴位注射雙側足三里,主要促進胃正常電節律的恢復,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胃腸的排空。
綜上所述,大腸癌手術PGS是由多因素協同作用所致,本病早期確診后,采用積極的保守治療多可治愈,切不可盲目行手術治療,治療時應有足夠的耐心,而且要有信心,相信大多患者可以經上述保守治療方法治愈。
[1] 張保良.手術后胃癱綜合征[J].中外醫學研究,2011,9(4):107~108
[2] 楊東東,武雪亮,何琨,等.非胃十二指腸手術術后胃癱綜合征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6):2763~2764
[3] 劉衛平,蒲永東,秦榮,等.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的診治分析[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2,33(2):144-147
[4] Bar-Natan M,Lanson GM,Stephens G.et a1.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 gastric surgery,[J].Am J Surg,1996,172(1)
[5] 李晶,高峰,丁麗.心理干預對腹部手術發生胃癱綜合征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18):128~129
[6] 崔哲銘,曲延生,張德巍,等.不同腸道營養方式對腹部手術后胃癱綜合征的療效[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2,37(6):64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