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麗 張 宇
(1.內蒙古林業總醫院 內蒙古 牙克石 022150;2.內蒙古民族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內蒙古 牙克石 022150)
婦女更年期綜合征是年齡在45歲~55歲之間女性常見病。是指部分婦女在絕經前后,所出現得一些生殖生理變化和植物神經系統機能紊亂的癥侯群,如眩暈、潮熱,面部潮紅、陣發性出汗,心慌、失眠多夢、心煩易怒,或頭面肢體腫脹、不思飲食、乏力肢軟,或精神緊張,心情抑郁.善恐易驚、悲傷欲哭,或月經不調等。
中醫學認為,本病以腎虛為本,腎氣逐漸衰少,天癸將要衰竭,沖任二脈虛損,精血虧虛,對機體陰陽相對平衡的調節機能失常,導致腎陰虛、腎陽虛或腎陰陽兩虛,出現因腎精虧損引起的心、肝、脾等多個臟功能失調。中醫稱為絕經前后諸證,屬中醫“臟燥”病范疇。以上一系列癥狀都與情志密切相關,因此在臨床診療中應該考慮到情志因素對本病的影響。
情志活動是臟腑功能活動的表現,《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提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說明臟腑精氣是情志活動產生的基礎。《素問·八正神明論》提出:“血氣者,人之神”說明情志活動依賴于精氣血津液的營養,臟腑陰陽氣血平衡,才能表現出各種不同的正常情志。當機體氣血運行失調,五臟功能失常,也會引起情志的異常。《靈樞·壽天剛柔》提出:“憂恐憤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朱丹溪也曾提出:“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說明了情志與疾病的發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腎氣虛衰是婦女更年期綜合癥的主要病機,因腎精的虧損引起心、肝、脾等多個臟功能失調。《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如女子將近斷經之年,腎氣漸衰,天癸將竭,任脈虧損,精血不足,《素問·六節臟象論》指出“腎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即五臟化生之精微物質藏于腎。心肝脾肺四臟之生理功能,均需腎臟滋助。所以腎氣漸衰,天葵將竭是婦更癥基本內因。
肝腎同居下焦,乙癸同源,張介賓在《類經·藏象類》中論述“肝腎為子母,其氣相通也”《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主疏泄功能對人的情志活動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促進血液運行,來實現的。正常的情志活動,主要依賴于氣血的正常運行。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機體氣機調暢,升降有序,出入有節,氣血和調,經絡通達,精神舒暢。如果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可出現肝的疏泄不及,導致肝氣郁結,而引起情志抑郁、善太息等癥狀;也可出現肝的疏泄太過,肝氣上逆,引起情志亢奮,出現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等癥狀。腎虛導致陰陽失衡,肝血不足,肝失疏泄,出現一系列肝失疏泄有關的情志異常的癥狀,如肝氣郁結,出現心情抑郁、胸脅脹痛、悲傷欲哭等癥。如肝氣升發太過,則肝陽上亢,可出現頭痛、頭暈。如肝陽亢盛化火,則頭痛劇烈,目赤腫痛,耳鳴耳聾。對女性來說,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氣機調暢。目前因社會、家庭環境和精神因素的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受到了極大的抑制,導致更年期階段的婦女出現肝郁氣滯,肝失疏泄的現象比較普遍,表現出情緒波動大,精神抑郁,神疲乏力,失眠寡歡等癥狀。
婦女更年期綜合癥有明顯的精神、情緒、行為的改變,尤其是婦更期以前精神狀態不穩定,更容易發生。如平時性格內向精神抑郁或個性強,而有長期處于精神緊張,婦更癥時表現尤為突出,嚴重者甚至出現類似精神病癥狀,平時身體素質好、豁朗開達,臨床癥狀較輕,所以本病的發生與患者的個人心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出現心悸失眠、煩燥易怒,納呆、或情志不寧.甚至恐懼、悲傷欲哭等癥狀。情志活動以五臟的生理功能為基礎,其中與肝的關系非常密切。婦女更年期因腎氣漸虛,肝腎同源,母病及子,肝血不足,所表現出來的情志失調主要是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
由此,肝失條達所導致的更年期綜合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除了通過中醫辨證論治給予疏肝解郁治療的同時,調暢情志有助于肝疏泄功能失常的恢復,通過肝的正常疏泄功能來達到氣的機暢達、臟腑功能協調、氣血運行通暢、陰陽維持相對平衡的目的。促進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