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彩芳
(包頭中心醫院寧養院 內蒙古 包頭 01404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環境污染,化學污染,微生物,等四條導致的癌癥成為人類的殺手之一。癌癥進入晚期,患者因巨大的生理,心理折磨而痛苦不堪患者人的心理狀態復雜多變,如何做好癌癥晚期患者的護理關懷,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病人生存質量。真正做到“生死兩相安”,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1 否認期:患者得知自己患不治之癥,往往存在僥幸心理。面對死亡會迫切求醫,尋求治療的方法。
1.2 憤怒期:此期患者表現為患者經常抱怨,生氣、憤怒、怨恨,為什么自己會得這樣的病。有被生活遺棄,被命運捉弄的感受。變的難以接近與周圍人發泄不與人合作,并且悲觀失望。
1.3 協議期:病人經歷憤怒期后,心情平靜,希望延長存活時間。期望奇跡出現。此階段存在希望,并努力配合治療。
1.4 憂郁期:隨著病情的逐漸加重,病情的折磨,任何治療都無濟于事,表現出明顯的憂郁和悲哀。不能正常飲食、睡眠。產生恐懼,焦慮。悲哀及很強的失落感,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1.5 接受期:此時患者面對死亡有所準備,恐懼焦慮悲哀也都隨之消失。顯得很安詳,身心衰竭,對周圍的人和事物都不感興趣。
2.1 發泄、傾訴和安慰:患者被確認所患疾病后,緊張、焦慮、恐懼等種種反應表現正常心理反應,這是護理人員及家屬應通力患者現在的各種內心感受。多陪伴患者。傾聽患者的內心焦慮情緒和恐懼心理,鼓勵患者傾訴,哭泣釋放內心壓力。可觀的與其分析疾病,解釋疾病所帶來的相關的癥狀,疾病不可以治愈,但盡可能的幫助患者緩解身體的不適癥狀,使患者舒適。也可以充分運用話題轉移方式。達到疏泄和安慰的目的。這是醫護人員及家屬應共同配合,從自身為表率,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與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去影響患者。給患者最大的心理支持。同時可幫助患者樹立過期的生活目標,安排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如寫回憶錄,撰寫生命旅行筆記,回憶美好的過去,曾經的榮譽、輝煌、寫出患者想的妻子(丈夫)、子女、親友想表達的話語。回憶過去的同時也是為情人留下的珍貴禮物。
2.2 護理技巧:可以多予患者聽高一些旋律優美的輕音樂,使患者心情舒暢。有時陪伴無需過多的語言,也可以是一些輕輕的撫觸,按摩拍背,也可以讓患者放松,平復內心的壓力。讓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感受到家庭與家屬的溫馨和關愛。
對于哭泣的患者也不可一未卻說其不要哭泣,要讓患者發泄,哭泣也是釋放壓力的一種方法。醫護人員或家屬在這時可讓患者靠在肩頭輕拍患者背部給予支持。通過暗示療法干預病人的不良心理,消除不良情緒,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患者的身體狀況是逐漸衰竭的漸進過程,此時醫護人員及家屬不可用不符合實際狀況的詞語來安撫患者“如你的氣色很好、不久可下床活動,病情好轉”等這一類話語安慰患者,患者的身體是每況愈下,讓患者感到被欺騙的感覺,從而使心情更加低落,應傳達患者好就是目前狀況,通過護理讓患者盡可能舒適一些。
2.3 死亡教育: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生命發展的一個自然規律,對于死亡的思考可使患者感受到生命的價值,生命的絕對有限性使得人類產生一種強烈的緊迫感,然而正是這種緊迫感激勵著生者珍惜生命,把握命運,人們應當積極樂觀的完善人生,讓自我的生存價值得以提高,應該在死亡的前提上強調生存的價值,使患者在面對死亡時,保持祥和,從容的態度。
癌癥晚期患者身體和心理備受煎熬,有時渴望生存,有時對生活失去信心,因此醫護工作者在此時做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應隨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并及時與家屬溝通,予以及時的、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從而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減輕心理上的痛苦,使他們能舒適,安詳的度過人生的最后時光。
綜上所訴,癌癥晚期患者的心理護理是一項艱苦、長期復雜的臨床工作,由此,醫護人員必須具備一個良好的醫療道德素養,同時不斷提高醫學知識及心理學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熱愛自身的護理事業,從而發揮人道主義精神,讓癌癥患者能夠安詳愉快的度過人生的最后一段歲月。
[1] 李嘉誠基金會【人間有情】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辦公室《姑息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