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紅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醫院 云南 文山 663000)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老齡人口的增加,老年人自身體力及智力狀況下降,老年疾病、環境因素等,成為老年跌傷骨折的危險因素,骨折部位主要集中在髖部、脊柱、腕部等,對于老年髖部骨折的治療雖首選手術治療,但對于無移位或輕度移位及一些因全身疾患而不能耐受手術或拒絕手術治療者,或老年人骨質疏松嚴重者,給予非手術治療。現將我院自2010年4月-2015年6月50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采取非手術治療,護理體會如下:
50例: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齡70-90歲,平均78.4歲,股骨頸骨折20例,粗隆部骨折30例,現存慢性病情況,高血壓20例,冠心病16例,慢支炎、肺氣腫16例,糖尿病16例,心功能不全1例。
2.1 心理護理:由于突然外傷致下肢局部疼痛、患肢畸形、縮短,功能障礙,使老人不知所錯,悲痛萬分,心理失去平衡,此時,病人情緒波動較大,常出現表情緊張,恐懼,動作雜亂而無目的,有的出現攻擊和對抗行為,有的甚至行為反常,此時,護士應多關心和體貼病人,解除病人思想顧慮,安置病人于安靜的病房,醫護人員的各種醫療、護理操作要輕柔,要用語言表情,動作等暗示病人已脫離危險,使病人有安全感,解除患者的恐懼心理,使病人安靜下來,然后再給予適當的安慰與鼓勵。
2.2 牽引術后的護理:1、注意保持傷肢正確的功能位置,傷肢外展30°-40°,足部中立位。2、保持牽引的功能:觀察牽引裝置是否正常,滑輪和牽引架是否松脫,牽引繩與大腿是否在同一軸線上,牽引錘是否脫落,足底有無抵著床尾致牽引無效。3、防止牽引針孔感染:注意牽引針有否滑動,觀察針孔處皮膚有無發紅、疼痛、滲出等,每日用75%酒精滴孔2次,并隨時保持針孔處皮膚及敷料的清潔干燥。4、行皮牽引的應隨時注意牽引帶有無松散和脫落,定期檢查皮膚有無發紅和破潰。5、密切觀察傷肢血運情況、傷肢末梢皮膚是否出現青紫、發冷、麻木、疼痛、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情況。
2.3 傷肢功能鍛煉。骨折早期:局部腫脹、疼痛明顯,骨折斷端不穩定,應指導并協助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的舒縮運動及足趾的伸屈運動,并逐漸活動踝關節及膝關節。中期,局部疼痛消失,腫脹基本消退,骨痂開始生長,可指導患者做引體向上運動,膝關節伸屈牽引錘運動,以及髖、膝、踝關節間的協同運動,拆除牽引后,根據醫囑扶雙拐做患肢不負重鍛煉。
后期:局部軟組織已恢復正常,骨折部位有大量骨痂生長,斷端較穩定,可下床用雙拐,患肢逐漸負重,待骨折進入骨化塑形期,骨折達臨床愈合,據骨折愈合情況逐步由雙拐改成單拐或酌情棄拐步行,但練功時應循序漸進,次數由少到多,時間又短到長,應以不加重疼痛、病人尚能忍受為度,同時要保證病人安全。
2.4 預防并發癥:老年髖部骨折,臥床時間長,臥床并發癥發生率高,指導患者多飲水,作深呼吸、有效咳嗽,減少局部受壓,多吃富含纖維易消化的食物,幫助病人作患肢肌肉按摩,以防止秘尿系感染、墜積性肺炎、壓瘡(1)、便秘及下肢深靜脈血栓(2)等并發癥發生,仔細觀察和及時治療現存病。
2.5 知識宣教:老年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力下降,護士應尊重患者的感受,安慰患者、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如:給病人談心、講故事、看喜歡看的電視節目,解釋依賴藥物止痛的副作用,提高其對疼痛的耐受性,另外,老年患者骨折后牽引固定時間較長,給生活帶來不便,自控力下降,患者不配合牽引治療,護士應作好牽引知識宣教,介紹牽引固定對髖部骨折康復的重要作用,牽引的有效位置及注意事項。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讓家屬說服患者堅持作牽引治療,保持牽引固定有效。
總之,高齡髖部骨折病人存在著由于各種疾病并存,長期臥床所帶來的一系列護理問題,護理人員必須在全面了解病情的基礎上,加強責任心,落實預見性護理措施,從而達到防止并發癥,促進病人康復的目的。
[1] 趙愛琴.骨傷科住院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調查分析.中醫正骨,2013.15(11):62
[2] 毛軍奇、秦繩、等高齡老年髖部骨折的有關問題探討.中國全科醫學雜志.2010.4(12):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