査道美 余 丹
(安徽省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安徽 蕪湖 241000)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指頭部外傷后3周以上開始出現癥狀,位于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具有包膜的血腫.是神經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多發于小兒和老年人.約占顱內血腫的10%,占硬膜下血腫的25%,其中雙側血腫的發生率高達14%.本病頭傷輕微,起病隱襲,臨床表現無明顯特征,容易誤診[1]。若診治不當,可造成病人死亡等嚴重后果,早期發現后及時處理,可在很大程度改善預后。在治療本病過程中,醫護配合十分重要,它對病人的安危及癱瘓的肢體功能的康復有很大的作用。現就我科從2014.1-2014.12收治的48例病人,在護理上有以下體會。
1.1 對象:本組48例,男37例,女11例,年齡36-59歲5例,60-84歲43例,經CT 確診后直接收入神經外科48例。
1.2 臨床癥狀與體征:主要表現為慢性顱內壓增高,神經功能障礙及精神癥狀,多數病人表現為頭疼、乏力、肢體偏癱、癲癇發作、癡呆、淡漠、記憶力下降、定向力障礙等。[2]
1.3 治療方法:在局麻下行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切開硬腦膜引流清除血腫,予生理鹽水輕輕反復沖洗,至沖洗液變清,將引流管行頭皮刺孔引流額外,接滅菌密封引流瓶。高危的引流管排氣,低位的排液,約3-4天拔管。
1.4 結果:48例患者完全康復出院。
2.1 病情觀察:術后24小時內15-30rain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瞳孔改變、生命體征。若患者術后頭暈、病情將愛情或一度打算煩躁不安后突然轉為安靜狀態或由非昏迷狀態轉為昏迷狀態或昏迷程度加深,提示出血可能[3]。無論鎖骨鉆孔沖洗還是開顱手術切除,都是血腫復發的問題。常見的復發原因有:老年人腦萎縮霉素后腦彭起困難;血腫包膜堅厚,硬膜下腔不能閉;血腫腔有血凝塊未能徹底清除;新鮮出血而致血腫復發[4],本組患者術后24小時未見意識障礙加重。
2.2 觀察患者的肢體肌力:意識清醒患者護士要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術前、術后肢體肌力變化,因為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麻木、肌張力減退或肢體偏癱的癥狀,術后患者的第一反應是肢體不適癥狀的改變,如發現患者的肢體不適癥狀未改善或未出現血腫對側肢體麻木并逐漸加重,應及時報告醫生.及時復查CT.遵醫囑給予神經營養治療,并輔以肢體功能鍛煉。有利于預防血栓形成。
2.3 體位及補液:主張術后在身體耐受情況下宜采取頭低足高位2-3天,頭低20-30度以利于腦彭起和血腫引流。昏迷病人采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引起誤吸。根據醫囑靜脈補液,采用等滲鹽水或糖水,入液量大于2500ml/天,且24小時均速滴入,慎用活血化瘀類藥物和脫水劑,以上措施有利于慢性受壓的腦組織復位以減少血腫包膜毛細血管的滲出。
2.4 流管護理:術后密切觀察引流液顏色及量的變化,在引流袋上做好相應的觀察時間及引流量的標記,引流速度不可過快,如引流過快顱內壓急劇下降易引起橋靜脈的撕裂,形成急性硬膜下血腫。引流不暢時可輕輕由近端到遠端擠壓引流管。引流管一般保留3~5d,如每日引流10<ml,引流液由暗紅色變為淡黃色,經CT 復查顱內血腫基本引流干凈可拔管,拔管前指導患者輕輕晃動頭部以充分排除血腫腔內殘留氣體。
2.5 心理護理:主動熱情的接待患者,耐心的傾聽,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及時給予心理指導,用和藹的態度、嫻熟的技術贏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促進患者康復。
2.6 基礎護理:注意口腔衛生護理,加強營養,攝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適量纖維素飲食。由于取頭低足高位,進食應細嚼慢咽,防誤吸及窒息。每兩小時翻身拍背,鼓勵咳嗽預防肺炎。保持大便通暢,忌用力排便。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神經外科常見的疾病,也是老年人多發的疾病,在治療本病的過程中,醫護配合十分重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瞳孔改變、肢體活動,生命體征和及時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對促進患者的康復、減少傷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2,4]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8.2,442-445
[3] 張雪瑩.外傷性遲發性顱內血腫早期征象的觀察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5)44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