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馨
(吉林省農安縣人民醫院 吉林 農安 130200)
現階段,臨床中針對呼吸衰竭、昏迷等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對其進行氣管切開手術是恢復其呼吸系統的必要方法之一,也是幫助患者維持呼吸道的通暢、排除其呼吸系統內的分泌物、保證其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1]。現以本院的228例患者為研究資料,對其使用護理措施進行討論。
1.1 臨床資料:自2012年8月~2014年3月期間,本院共計對228例患者行氣管切除手術之后運用呼吸機進行治療,其中男性患者145例,女性患者83例,年齡分布在24~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3±1.2歲。
1.2 護理方法:本院在對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護理措施:
第一,健康教育。在對氣管切開患者運用呼吸機進行治療的過程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加之患者及其家屬對呼吸機存在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因此護理人員應在對患者運用呼吸機的初期,就相關事項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講解,例如呼吸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必要性以及日常保護等。從而能夠使得患者及其家屬能夠對該類設備以及治療方法擁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消除其陌生感[2]。
第二,心理護理。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精神面貌進行實時的觀察。當運用呼吸機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患者通常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不適感,因此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對患者的心理產生負面的影響,其臨床表現通常為焦慮、不安、煩躁等。因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定期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適當的進行心理干預,幫助患者走出疾病的陰影,以較好的精神狀態面對后續治療。
第三,常規護理。臨床中對患者所實施的常規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其一,運用呼吸機進行輔助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要求患者保持半臥位,以防止呼吸機的相關管路遭受到擠壓。同時,在患者手術完成后的初期,應盡量避免身體的移動。而當患者的病情趨于穩定時,應根據患者的情況及時的變化身體姿勢;其二,護理人員應對管路安置處的皮膚進行定期消毒,防止出現感染的情況;其三,加強對患者呼吸道的護理,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順暢,并對咳痰不便的患者進行及時的排痰;其四,護理人員應定期對患者的口腔進行清理。
在對所有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之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現感染的情況。220例患者經過治療之后,其相關檢測指標均恢復到正常的水平,無需繼續使用呼吸機進行輔助治療,而其余8 例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仍需呼吸機進行后續治療。
在使用呼吸機進行輔助治療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為患者的后續治療爭取時間。然而,運用呼吸機將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傷,因此當護理工作不到位時,將會引起患者出現感染等情況。在對呼吸機進行護理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在運用呼吸機對患者進行治療之前,護理人員應對呼吸機進行徹底的檢查,確定其性能穩定。之后根據醫囑以及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呼吸機的相關參數進行科學的調整。同時,應對呼吸機的所有管路進行徹底的消毒。第二,在運用呼吸機對患者進行治療之后,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呼吸機的相關導管進行更換或者消毒。同時,護理人員應定期對患者的狀態進行觀察,對各項檢測指標進行檢測。將急救時可能用到的相關設備等進行充分的準備。此外,護理人員應根據蒸餾水的消耗情況,及時進行補充,避免出現意外的情況[3]。第三,在對患者運用呼吸機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管路的連接情況進行反復確認,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定期進行檢查,避免出現連接不當或者脫離而發生意外。第四,在呼吸機終止使用之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仔細的觀察,判斷其符合相關標準時,應依照醫囑,將呼吸機進行終止。此時仍然需要將呼吸機進行準備。當患者在呼吸機脫離后的一段時間之內,其呼吸處于溫度狀態時,可將呼吸機撤出。
總而言之,護理人員應在日常工作當中,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及時調整護理的措施,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提高患者的恢復程度。
[1] 鄭雯,任玲,葉和清,等.神經外科氣管切開患者肺部醫院感染的分析[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4,(2):42-43
[2] 張彩霞,楊春香,宋俊英.呼吸機治療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觀察與護理[J].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5):12-13
[3] 侯冉,齊鳳鳴,閆子星,等.經口氣管插管患者行口鼻咽腔沖洗預防呼吸機相關肺炎的臨床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5,(0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