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玲
(廣漢市骨科醫院 四川 德陽 618300)
椎間盤突出經手術摘除髓核后,發生椎間隙感染者大約在1%左右[1]。2013年我院收治2例椎間孔鏡術后椎間隙感染病人,采用經皮穿刺椎間盤病灶清除術外加留置導管沖洗負壓引流及靜脈滴注敏感抗生素聯合治療具有清除病灶和減壓雙重作用,組織創傷小可很快控制感染,解除癥狀[2]。針對病人情況指導康復鍛煉,療效滿意,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兩例患者均為女性,感染部位分別為L4/5、L5/S1,分別于術后7天、13天患者在原有腰腿痛癥狀消失后出現腰部劇烈疼痛,活動困難。病人因疼痛懼怕碰床及響動,感染間隙處壓痛,但切口無紅腫。患者的白細胞、中性比、血沉、C反應蛋白均升高。體溫大多為正常,偶有低熱。兩名患者分別住院77天、81天。
2.1 心理護理:由于患者疼痛劇烈,情緒波動大,擔心愈后,對手術缺乏信心。應做好患者的精神安慰及心理疏導,消除恐懼,鼓勵患者及家屬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 飲食指導:給予高熱量、高營養、高蛋白、易消化飲食。多食水果、蔬菜,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
2.3 疼痛的護理:采用NRS(疼痛數字分級法)評定法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疼痛的分級遵醫囑使用止痛藥。
2.4 負壓封閉引流的護理:評估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放置引流管的目的、重要性。觀察創面呈真空狀態,透明材料皺縮為封閉良好。保持持續負壓吸引,壓力維持在0.04-0.06MPa[3]。引流液超過引流瓶的1/2時應及時更換。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脫落、受壓、扭曲、堵塞。遵醫囑使用敏感抗生素24小時不間斷沖洗引流,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認真記錄。
2.5 并發癥的預防:積極預防壓瘡、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
2.6 康復指導:早期(引流期間):①防止深靜脈血栓 術后行雙下肢向心性按摩,指導踝泵運動,輔以空氣波治療。②防止廢用性肌萎縮 指導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每個動作保持5-10s,放松5-10s,每日3次,每次10-15分鐘。③維持關節活動度 指導患者行上下肢關節活動。④指導患者行直腿抬高練習,每日3次,每次5-10個,并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漸增加,防止神經根粘連。后期(拔出引流管后)在原有活動基礎上增加腹直肌、腹內外斜肌訓練,增加肌力。疼痛緩解后行翻身訓練,逐漸過渡到助力坐位訓練、坐位訓練、站立訓練、行走訓練(應在腰圍的保護下)。
2.7 出院指導:逐漸加強腰椎核心肌力訓練和腰椎活動度的練習。
通過腰椎JOA 評分,兩例患者治療改善率均大于60%,效果顯著。
通過對兩例椎間隙感染病人采用微創手術后,配合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療對患者的護理,以及一系列的康復指導。隨訪3-12個月,患者疼痛消失,腰椎活動度逐漸恢復正常,恢復正常生活。
椎間隙感染是臨床比較少見且病情嚴重的疾并發癥,通過該方法治療、護理,患者創傷小、疼痛減輕快,功能恢復好,療效確切。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脊柱疾病,實用骨科學,2012,4,2224
[2]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脊柱疾病,實用骨科學,2012,4,2225-2226
[3] 骨筋膜室綜合征,積水潭創傷骨科護理,20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