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玉 王 毓 劉鋒利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 陜西 西安 710032)
1.1 一般資料:患者王XX,女,46歲,于2014年11月30日步行入院,初步診斷為:1、右側橋小腦角腫瘤;2、小腦扁桃體疝;入院后于12月4日在全麻下行“右側橋小腦角腫瘤切除術”術畢入監護室,于12月6日因“意識障礙加深”,遂即在局麻下行“腦室外引流術”,于12月10日,患者因咳嗽反射差,呼吸微弱,血氧飽和度低,急在局麻下行“氣管切開術”,并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16次/分,B超檢查示:皮下氣腫,于當日晚間行“胸腔閉式引流”。于12月16日拔除胸腔閉式引流管,患者于12月17日好轉轉至普通病房繼續治療,于12月25日出院。
1.2 臨床表現:橋小腦角角區是位于后顱窩橋腦于小腦之間所形成的間隙,該區位置深在、周邊結構復雜。腫瘤多與腦神經、腦干關系密切,且腫瘤有一定的生長空間,腫瘤起病隱襲,早期引起的癥狀輕微,當患者就診時體積往往較大,對臨近的腦神經、腦干、小腦等已產生壓迫,患者出現嗆咳較嚴重、吞咽反射較差、口角歪斜、嚴重時出現呼吸緩慢,所以必要時需行氣管切開術。
2.1.1 一般護理:患者未清醒前,取平臥位,頭偏向健側,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醒后抬高床頭15°~30°,減少腦部回流,降低顱內壓,囑其盡量少做頭部運動。
2.1.2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由于腫瘤與腦干毗鄰,手術直接或間接影響腦干功能,患者易出現意識和生命體征的改變,故應密切觀察意識、瞳孔、呼吸、血壓變化及有無劇烈頭痛、煩躁不安等顱內壓增高癥狀,每15~30min觀察一次,如出現意識障礙、呼吸變慢或不規則,應考慮并發顱內血腫及腦水腫的發生,及時復查頭顱CT,備好搶救用品。
2.1.3 面癱和眼瞼閉合不乏的護理:術后有面癱或眼瞼閉合不全時,患者不僅進食不便,更主要是感覺自我形象紊亂,而產生自卑心理,對此,我們首先應向患者解釋出現面癱和眼瞼閉合不全原因,使患者明白治療疾病時的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最后,通過舉實例,使患者知道,面癱和眼瞼閉合不完全是可以治愈的。面癱患者易在面部出現神經營養不良性皰疹,可涂抹甲紫或抗生素藥膏,防止感染。因患者感覺降低,應注意防止燙傷或凍傷。輕度眼瞼閉合不全者,每日只需點滴抗生素眼藥水,不需特殊處理。對重度眼瞼閉合不全的患者,首先保持眼部清潔,每日用生理鹽水徹底清潔患眼2次,點滴抗生素眼藥水,并用眼罩保護或油紗布覆蓋患眼,防止角膜潰瘍和感染的發生。
2.1.4 呼吸道的護理:由于手術刺激或損傷吞咽神經、迷走神經,常引起患者咳嗽反射減弱,吞咽困難,如咳嗽反射減弱或消失,應及時吸痰,必要時做氣管切開術,以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肺部感染。
2.1.5 飲食護理:先觀察患者吞咽能力,試驗小口飲水,可先屏氣,后吞咽,注意有無嗆咳,如無嗆咳,則可進一步進食。進食以半臥位最好,食物溫度適宜30 ℃~50 ℃,食物應從流質飲食開始,逐漸過渡到普食,動作要緩慢,不可操之過急,防止誤吸,如持續嗆咳可留置胃管鼻飼流質。
2.2.1 床旁設備:床旁應備好氧氣、吸引器、氣管切開器械及急救藥品。
2.2.2 保持套管及下呼吸道通暢:及時吸痰,每日定時清洗消毒套管,術后一周內不宜更換外套管,室內保持適當溫度(22攝氏度)和濕度(相對濕度90%以上),定時給予患者霧化吸入及濕化氣道,便于患者咳出痰液。
2.2.3 防止傷口感染:由于痰液污染,術后傷口易感染,因此每日消毒氣管套管及換藥兩次,如已發生感染,可遵醫囑給予抗生素。
2.2.4 防止管道滑脫:經常注意套管是否在氣道內,若套管脫出,又未及時發現,可引起窒息,固定帶子過松,氣管切口過低,頸部腫脹或開口紗布過后等,均可導致外觀脫出。對行胸腔閉式引流的患者,要隨時觀察,注意銜接;搬動患者或更換引流瓶時,雙重夾閉引流管。
2.2.5 心理護理:解除患者的緊張、焦慮,使之配合并盡早康復。
橋小腦角術后的患者吞咽困難,口角歪斜,嚴重可出現呼吸緩慢,因此,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應嚴密觀察患者呼吸幾血氧飽和度變化。皮下氣腫的發生在氣管切開術后非常常見,在行胸腔閉式引流后,嚴格無菌操作,嚴格床旁護理操作,使皮下氣體排出,降低了因皮下氣腫引起的不良后果。
[1] 張霞.20例橋小腦角區腫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體會[期刊論文]-工企醫刊,2011(4)
[2] 任瑤瑤,楊彬彬.橋小腦角腫瘤96例圍手術期的護理[期刊論文]-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32)
[3] 歐陽學劍;氣管切開的并發癥[J];中國醫療前沿;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