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幸楠
(青島中心醫院山東青島266000)
血液科患者所患有的疾病大都是由于人體造血系統發生病變引起的,人體的造血系統和血液出現異常,常見的臨床表現是貧血、病理性出血、全身反應等[1]。導致血液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血液科患者一般都需要進行長期的放化療治療,并結合侵入性操作,治療過程中患者對外界病原菌的抵抗力逐漸下降,容易引發各種感染,比較常見的有呼吸道、口腔和皮膚感染等,導致較高的病死率[2]。為了進一步研究血液科患者預防感染的有效護理措施,本文以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56例血液科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血液科患者感染的影響因素和護理措施進行了分析,有效降低了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收到良好的臨床效果。
對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療,并在血液科病房住院的血液病患者56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28例。其中,2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在15~69歲,平均年齡約為40.7歲,患者的患病情況為:白血病患者16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9例,惡性淋巴瘤患者3例。2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18~73歲不等,平均年齡約為42.2歲。患者的患病情況為:白血病患者15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11例,惡性淋巴瘤患者2例。另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針對血液科對照組患者實施普通的常規護理,護理內容主要包括對患者進行基本的入院指導,保持病房環境的整潔、衛生,與患者進行必要的日常溝通交流等。針對血液科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
1.2.1 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及時發現感染跡象。如果患者出現咽喉腫痛、咳嗽、口腔潰瘍、肛周感染等跡象,就需要依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及時足量給予抗生素,而且要保證抗生素現用現配,嚴格按規定時間科學給藥,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減少耐藥菌株產生。積極治療原發病,選擇最佳放、化療方案,慎用免疫抑制劑;監測體溫變化,密切關注化驗結果,做好保護性隔離,必要時預防性使用升白細胞藥物。
1.2.2 對患者的白細胞水平進行及時監測。血液病患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免疫力下降等情況,尤其是白血病患者,主要原因就是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白細胞水平下降。護理人員應及時監測患者的白細胞水平,遵醫囑對白細胞水平低的患者實施保護性隔離,注意空氣的消毒和病房通風、減少探視人員、做好患者衛生工作等,最大程度降低可使病情惡化的危險因素對患者的威脅,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1.2.3 增強工作人員管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減少醫源性感染。增強醫務人員(含保潔員)的自身管理,接觸患者前做到先清洗雙手,要求用肥皂流動水清洗10min或用含氯消毒劑擦拭雙手3min。深靜脈置管者加強局部換藥護理,嚴格消毒。每周更換兩次貼膜,如果需要可隨時更換,封管液放置時間要小于8小時。不允許呼吸道感染的醫護人員進入粒細胞缺乏患者病室,凡進入人員,一律戴口罩、帽子。各項診療集中進行,減少人員流動,在操作中嚴格消毒隔離制度,并堅定落實一人一巾一帶,杜絕醫源性感染。
1.2.4 指導患者用藥及增加飲食營養。在對血液病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確保血液病患者及時、按量用藥,嚴格控制用藥濃度。為了防止各類致病菌感染的發生,護理人員可遵醫囑予以患者抗霉菌、抗細菌、抗病毒藥物,及時觀察療效及不良反應。同時應進行宣傳講座等教育工作使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的飲食禁忌,并制定飲食計劃,實行少食多餐的原則以避免出現胃脹、便秘等情況。指導患者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質食物,如魚蝦、瘦肉、蒸蛋、牛奶、新鮮蔬菜水果等,忌過硬、刺激性食物,避免患者口腔、消化道出血,注意考慮患者的日常飲食習慣,盡量做到營養均衡,以增加患者的機體抵抗能力。多飲水以加速新陳代謝速度,使患者早日康復。
1.2.5 為患者提供潔凈的住院環境,做好口腔護理,嚴密觀察口腔鉆膜變化。每天定期對病房內的物體表面及空氣進行消毒,室內物品擺放簡潔有序,便于進行日常的消毒和清潔,嚴謹室內放置植物或不新鮮水果,地面及臺面的擦拭可以采用1:200的84消毒液,每天進行2次,保證每個病房擁有獨立的桌布、床單及清掃工具等。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外來細菌、霉菌的侵入,防止出現交叉感染。應每周對患者使用的床單和被套等貼身用品進行更換、消毒,保持患者的衣物及床鋪整潔,防止出現局部刺激。對于臥床時間較長的患者,需要定時翻身,并對其受壓部位進行早晚按摩。對于患者的口腔護理,除了指導患者多飲水外,還可以指導并監督患者餐后及睡前溫水漱口情況,以及用2%一4%蘇打水或洗必泰漱口液漱口的情況。患者應該使用軟毛牙刷或棉簽進行刷牙,口唇外涂油膏防干裂。如化療引起口腔戮膜炎,可配合別嚷醇漱口液漱口。
1.2.6 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及家屬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盡量為患者提供單獨病房,以熱情、友好的態度接待患者,認真為他們講解病房的環境,并為他們介紹成功救治的病例及醫護技術力量,降低他們的陌生、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促使他們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1.2.7 加強患者及家屬的衛生宣教及指導。護理人員就個人衛生對預防感染的重要性進行宣講,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指導患者要經常洗澡,及時修剪指甲,并保持口腔、頭皮、鼻腔等不同部位的清潔,保持大便通暢,便后及時清洗,如果出現血象較低的癥狀就需要每天用1:5000高錳酸鉀坐浴20分鐘,避免肛周發生感染。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計數數據通過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28例對照組患者發生感染的情況為:敗血癥1例,占3.6%;下呼吸道感染3例,占10.6%;肛周感染2例,占7.2%;口腔黏膜感染2例,占7.2%;總感染率28.6%;28例觀察組患者中發生感染的情況為:下呼吸道感染2例,占7.1%;肛周感染1例,占3.6%;口腔黏膜感染1例,占3.6%;總感染率為14.3%。可見,觀察組發生感染的幾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血液疾病患者的造血系統大都存在異常,而且免疫力較低,很多并發癥都會導致血液病患者死亡,其中感染引起的患者死亡比例相對較多。能夠引起血液病患者發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3-4]:(1)疾病引起的感染:血液病患者自身的骨髓或淋巴存在病變,再加上治療過程中長期進行放化療,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劑,造成機體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幾率。(2)心理因素導致感染:血液病患者尤其是惡性的患者由于對治療前景比較悲觀,很容易出現恐懼、焦慮、絕望等不良情緒,不能積極配合治療,容易引發感染。(3)知識欠缺引發感染:很多患者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不注重個人衛生,自我保健意識不強等因素,無法完全理解并遵照醫護操作,導致出現治療或護理偏差。(4)環境因素導致感染:病房條件差,消毒不夠徹底,病房人數較多,增加交叉感染幾率。
研究結果顯示,針對容易引發感染的危險因素,對血液科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包括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加強用藥及營養指導、加強口腔護理、加強心理護理等措施,才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降低發生感染的幾率。
總之,血液病患者抵抗力差,治療時對患者造成很多的創傷,容易引發醫院感染,造成較高的死亡率。在對血液科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明顯降低了血液科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值得臨床推廣。
[1]劉小玲,黃春梅,區麗珍.探討整體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情緒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4,20(8):119-120.
[2]王利端,趙建紅.血液科控制院內感染的護理管理規范探討[J].華北國防醫藥,2010,(4):397-398.
[3]楊陽,潘苗苗,楊方方.淺析血液科患者的感染危險預見性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3,(3):326-327.
[4]吳云,黃璐,李楊,等.血液科病房施行無陪護管理降低醫院感染的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5084-5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