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宇
(西南石油大學,四川 成都 610500)
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狀態。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文明”的理念早在2007年就寫進了黨的十七大報告,當時曾引起了各方熱議,標志著生態文明由理論爭鳴開始邁向治國理念和的軌道。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通過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強調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將生態文明建設提上了國家建設的日程。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結合特有的國情實施,這樣才能達到我們的期望,因此,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必須始終注重地方基層,依靠地方基層,把地方基層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充分研究分析地方基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現狀和各方利益關系,理清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思路,在全局性和區域性上加以把握,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
當前,我們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迫切需要建章立制。我國資源能源人均占有水平很低,礦產資源占有量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8%。水資源量總量2.8萬億立方米,人均2100立方米,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北方近三分之二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農村近3億人飲水不安全;25%地下水體遭污染,平原區約54%不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人均耕地面積1.38畝,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森林面積1.96億公頃,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森林覆蓋率20.36%。我們要想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建立長效機制,推進制度建設。但是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唯GDP是從,沒有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公眾缺乏生態意識,捕食野生動物、偷排污水廢物、生活垃圾亂堆放等行為都在使我國生態環境遭受更徹底的破壞。中國目前所面臨的環境、資源、生態困局警示我們必須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呼吁我們將制度建設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真正讓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創造“制度紅利”。當然,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持久、長遠、深刻、重大的社會改造運動,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高,存在著各種漏洞,這就需要制度來調節和規范人的行為。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進程中,制度建設是核心,是關鍵,更是保障,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與實踐。最終,我們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體系。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把目光投向各地方基層的生態文明建設,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并規范引導各地生態文明建設。
目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還是當前的第一要務,而在發展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往往與地方經濟發展產生沖突,而地方政府、社會公眾、地方企業作為地方發展三種不同的力量,往往在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不斷博弈,最終影響了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地方政府作為地方公眾服務機構,其角色定位是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方便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提高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地方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表現在建設當地各種基礎服務設施,發展地方各行業經濟,增加地方文化娛樂內容等方面。既要讓人民的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同時又要讓人民群眾樂起來,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因此在地方生態文明建設中,地方政府發揮的是主導作用。
地方企業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地方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最重要的角色。由于受到歷史和技術條件等限制和市場經濟的影響,它們往往依賴粗放式經營的地方企業在資本逐利的本性驅使下不斷追求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導致某些企業和個人置社會公眾利益不顧,甚至漠視人類的生命安全,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必須重視引導地方企業的生態文明建設,一方面可以增強地方企業的競爭力,一方面可以極大地改善地方的生態環境,使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的領頭羊作用。
地方公眾作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一員,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因此,一直以來地方公眾始終活躍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線,在歷史時期,廣大人民群眾曾參與了三北防護林建設、保護三江源。愛國衛生運動等各項活動,在當前時期,人民群眾仍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如近年來,各地民眾發起的抵制“PX項目”的活動都說明了社會公眾更加關注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生存環境安全。因為他們是生態環境中的主體,所以地方政府要注重調動其發揮主人翁的精神,鼓勵他們積極投身于生態建設。
當前,考核制度成為各級政府轉變觀念的重要指揮棒,通過完善以績效考核改革為核心的體制改革,完善綠色GDP政績考核和政府績效評價體系,改革政績考核方法,徹底改變政績考核中以“GDP”論英雄的落后指標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收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之中,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改革政績考核方法。注重公開性和透明度,不斷創新干部實績考核評價方式,探索完善民意調查、市民評議等方式,使考核過程更加彰顯民主、考核結果更加體現民意。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實績的分析、評價,加大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分量。加大考核評價結果在干部任免獎懲中所占的比重,把考核結果與對干部的教育培訓和管理監督結合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完成情況與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資金安排結合起來,讓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由“軟約束”變成“硬杠桿”。將生態文明建設情況與財政支持結合起來,使各個地方政府逐步重視和執行生態文明建設。對不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地區和領導干部,要實行問責制度,可以考慮實行一票否決制度。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強調建立符合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科研活動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加強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研究,開展能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開發、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攻關。強化地方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對綠色產業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選擇的決定性作用。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綜合集成創新能力,加強工業創新和試驗。促使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經濟效益,使得地方企業在經濟效益取得極大增加的同時,地方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長足的進步,雙方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
公眾參與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力量源泉。一要針對不同人群,采取更加貼近公眾生活、更加生動的教育形式,尤其是要加強領導干部決策者的教育,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之成為幼兒園和中小學的必修課。二要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信息披露制度,維護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知情權。通過政府公報、新聞媒介等形式定期公開生態環境信息,暢通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渠道。設立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訴機構,鼓勵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進行監督。三要創新社會治理,發揮地方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讓其作為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最后,想要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我們必須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依賴于地方公眾這一主體,才能兼顧地方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堅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生態文明建設就沒有攻不下的難關、邁不過的溝坎、涉不了的險灘。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共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4.
[2]張高麗.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努力建設美麗中國[J].求是,2013,(3).
[3]詹姆斯.L.多蒂,德威特.R.李.市場經濟——大師們的思考[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57.
[4]陳 旭.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設計創新[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3,(2):5.
[5]郭艷華.推進生態文明貴在創新重在制度建設[N].南方日報,201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