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存,王 帥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3
空間對每個人的意義也不同,對于生我長我的海濱,大海就是我最熟悉的空間,那天地一線的感覺和飄渺的讓人無所適從的廣闊是一種美好的向往。若有若無的天際線,如真似幻的海浪,構成了我童年最夢幻的空間。
人對物質的需求是與生俱來的,所以人對空間的需求也不例外。這需求大致可以分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兩種,基本需求和高級需求兩個層次。如驅寒保暖,安全性,私密性,領域感等的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層次,如普通住宅類的需求,這種需求層次應具備滿足人們遮風避雨等基本空間要求。接著就是第二個層次的需求,如相屬關系,歸屬感,情感,審美上的需求。如帝王宮殿中營造的的不可違背的威嚴感和金碧輝煌的富貴。這一層次的需求是人的各種心里的需求,不同于人身體上的反應,這些心理的需求和審美會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對物質以及文化生活的追求而不斷改變。人對空間的需求就是這樣相互影響,相輔相成,慢慢的演變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正如空間可以為人們提供所需求的,那么空間也會對人產生影響,空間對人的這種影響主要是從心理上影響的。人對空間的需求和空間對人的影響構成了人與空間之間的交流,眾所周知交流是雙向的,如蘆原義信說過的“空間基本上是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生相互關系所形成的”。人對空間的感知包括形狀,尺度,距離,縱深,光影等。同時人的行為也在改變著空間。人的行為無時無刻的發生在人們生活的空間里,并且相互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人的行為決定著空間具體的形式,這一物質的載體就是空間,如果離開了人的行為,那么無論是私人空間還是公共空間都失去了它的意義。有人存在的空間中,一切都是為人服務的,因此空間性質的需求都是以人為本的。人的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對人們發生的行為都起著主導的作用,人們發生某種行為必然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人的發展始終無法脫離空間而存在。尤其是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制約和影響的大環境下,更加完美的詮釋了自我意識與空間兩者的相互作用。因此,行為和人需求的空間相互作用將進一步促進空間形式的發展。正如人們對于形式的追求永無止境,而空間本身是一種無形的,不可觸知的存在。而當人在改變生存空間形式時,就達到了改善人生活環境的這一最終目的,這說明了人的行為對空間的形成過程產生了影響,這就是人對空間的交流方式。
(1)空間形狀和尺度:空間對人的交流方式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表現也不盡相同,都是通過人的感知使人的心理產生變化來實現的。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空間就是人們交往的場所,創造一個理想的空間,就需要懂得空間的意義和空間環境氣氛對其自身的心理效應。首先是空間的形狀對人的影響,空間的形狀基本取決于它的平面,而平面的視覺沖擊會映射到人的心理,造成人的心里感覺。例如平面規整的,如正方形,六邊形等給人的感覺是安穩但沒有安全感,這類空間表達的是嚴肅,隆重。又如矩形平面有橫向的延伸,展示給人一種歡迎的感覺,酒店大堂就是利用這個設計的。而縱向就給人一種引導的感覺。半圓形的曲面有包圍之感,也有結合的意思。螺旋形的平面就會帶給人一種活潑的感覺,也有一種引導人向某一方向延伸的感覺。其次空間尺度(大小,高低)也會造成不同的心理效應,空間大則顯得有氣魄,自由,開朗和舒展。空間小就顯得溫暖,有私密性。但也不是無限的,空間過大則顯得空曠,讓人感覺渺小并存在孤獨感等;同樣,空間過小`就會使人感到壓抑和局促。這種建筑空間尺度的變化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的心理知覺,如正常人習慣2.4至3.3米左右的室內空間,。如果人在遇到2.1米高度的室內空間,即使正常人身高通常不足這個高度,但人們總會下意識的地頭,這就是一種對空間認知導致的心理反應。空間尺度并不僅僅取決于人們的心理概念,更多時候它取決于人們的習慣心理尺度。
(2)空間的色彩與光線:空間與人的交流不僅僅取決于尺度,色彩和光線等因素也通過人的直接感官影響著感受。空間中色彩對使用者情緒的影響不容忽視。同樣,空間中的光線也能控制人對空間的感知。例如日本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因其在教堂的一面墻上開了一個十字形的孔洞營造了特殊的光影效果,從而使信徒們產生接近天主的錯覺,聞名世界。光之教堂的魅力不在外部,而是在里面,就像朗香教堂一樣通過光影的交疊帶來震撼力。然而后者帶來的是一種寧靜的感覺,光教堂帶來的卻是強烈的震撼之感。光之教堂的區位并不得天獨厚,但這絲毫沒有局限安藤忠雄的想象世界。堅實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的絕對圍合,創造出一片黑暗空間,讓進去的人瞬間便可以感覺到與外界產生了隔之十字——神圣,震撼。這就是光線帶給空間的奇特效果,因為光線絕,而陽光從墻體上水平與垂直的交錯開口處泄進來,這便是著名的“光可以營造出錯覺的感,這也是光帶個空間的巧妙之處。
在滿足以上這些物質上的基礎基本要求后,更深的程度上,在意識形態方面,空間應該滿足人對其聯想方面的需求,也就是精神層面的需求。這種需求包括在空間中人心理活動的變化,經驗,記憶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空間只有達到綜上的各種要求,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空間。這樣空間才能夠與人交流。
人類對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是物質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精神的要求,并且精神的要求更甚于物質的要求。只要人的行為與需求存在著改變,我們對空間的追求就永無止境。空間并不是與生俱來就與人相切合,是需要我們親身體驗,改變與創造的。對于空間永無止境的探求也許是我們人類的本能,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抵御寒冷,保護安全的基本空間,而是那個給與我們精神層面和審美上的極致空間。所以人不是在利用空間,空間也不能離開人,空間與人是相輔相成的。當我們懂得如何與空間交流時,我們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去創造并展現它的意義。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537/6927833.htm?fr=aladdin.
[2]何彤.空間構成,2008.
[3]楊.蓋里.交往與空間,1992.
[4]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5]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