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歐,林 垚,朱宇桐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3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是人類認識事物的一種思想和方法。并且,這種認識事物的思想和方法有普遍意義。建筑是世界存在的事物之一,擁有‘物質性’的基本性質,其存在的過程必然是一個‘運動’的發展過程。那么,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而論,建筑的‘運動’發展的規律性,也是一種事物的必然現象。可見,建筑的規律存在是必然的,也是需要建筑學理論去揭示和認識的。然而建筑規律的決定因子是什么?就是本文要研究的方向。
嚴格的建筑學的建筑內涵而言,建筑的規律的構成主要有“建筑技術規律”和“建筑藝術規律”這兩大方面。建筑是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結合的產物,就是說建筑既有建筑技術的一方面,也有建筑藝術的另一方面,是這兩方面構成了建筑。盡管建筑的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的存在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但也有其獨立存在和發展的演變過程,這種演變過程同樣有其特定的,固有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那么,便同樣存在獨立的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的發展規律。
建筑技術自建筑被人類創造伊始便已有之,并且一直是人類構筑建筑的基本能力和手段。在傳統建筑理論來看,無論是實踐的選材,配料,裝配,粉飾等,還是理論勘測,基礎,構造,結構等,都是建筑技術的問題;隨著科學和社會的發展,建筑技術概念也在不斷的擴大著,甚至可以說,凡是能以一定的規程或規范來限定或約束的建筑內容,都可被歸入建筑藝術的范疇。建筑技術存在及發展的本質聯系,包括科學性,自然性,社會性;而且,這三部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可以這么說,幾乎所有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學科,都可在建筑技術中找到其被運用的痕跡。這就是建筑技術與其外部聯系的科學性特征。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是自然科學的六大基礎科學,同樣也是建筑技術的基礎科學。如:建筑概預算,是數學與建筑材料學的結合形成的;建筑結構,是力學上的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等為基礎理論,而力學正是物理學的一個主要部分;建筑材料,除取自于天然的材料外,基本上是經過一定的物理,化學手段制作形成的,如現代建筑通常廣泛使用的水泥,其主要成分就是硅酸鹽。建筑設計,最基本的“防寒避雨”的功能滿足,正是在認識人類所居環境的天文,地理的基礎上設計完成和實現的,包括選址,朝向,通風,采光,取暖,日照等設計內容;建筑勘測,即勘探地質,測量地理正是地學的兩大基本部分;廣義上來講,任何滿足“生態平衡”的建筑都可被納入“生態建筑”的范疇,而生態技術,實際上就是生物技術或概念化的生物技術,這同樣要以生物學為最基本的前提理論和概念。
建筑技術是人類對一定科學理論和應用所出現的建筑構筑的技能,工具和手法或手段。但不同的資源條件,環境條件所形成和出現的建筑工具,建筑手段等是不同的,這在人類傳統時期以前的建筑發展史上表現得最為明確。如熱帶,亞熱帶潮濕區域多為巢居技術,以及后來形成的勾腳樓式的建筑技術;寒帶地區則多為窟居技術,以及后來形成的窯洞式的建筑技術。又如歐洲傳統時期形成了混凝土建筑技術,中國傳統時期則形成了木構架建筑技術。如此等等,都是源于其客觀資源,環境條件的不同于影響關系,這是自然環境影響建筑技術的一個方面。
建筑技術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社會環境等條件相聯系,這在較發達的現代社會里才表現得最為清晰。建筑技術實際上也是社會生產力構成的一部分。而且,社會環境——指社會存在所構成的環境,也影響著建筑技術的發展。如建筑教育,建筑技術的主體是建筑技術活動的人,而這些從事建筑技術活動的人,若接受的教育內容和程度不同,就可能發現不同的建筑技術,即使是同一種類的建筑技術,掌握和運用的結果也可能有差異。顯然,社會環境條件也是對建筑技術有所影響的。
自古以來人的思想觀念一直是影響人們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的重要因素。建筑藝術的審美包含于審美,所以人類的思想是導致建筑藝術會向哪個方向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就以中國主流思想和建筑的關系為例。
提到中國建筑無論是外國人或者是中國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國傳統的木構架建筑。木材被中國人作為建筑的主要用料離不開中國人傳統價值觀中的天人合一。無論是儒家,道家或者是佛家都將自然看作是有機整體,認為天地、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也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人不要試圖去改造自然,應該尊重服從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管子?水地》中說“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苑也。”土地為萬物的本原,生命的源泉,萬物生于土地,死后又重新回歸大地。世間生命輪回如斯。當中國古人意識到木材取于自然,與泥土又有生命之親,腐朽之后又能重歸自然恰巧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從此木構建筑成為了中國人血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筑藝術因人而生,因人們的欲望而發展。由此也注定了建筑藝術離不開人的影響。藝術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藝術的發展問題就是人類文化的傳承問題。文化需要發展就需要舍棄一些舊的,不好的東西,然后自我創造,從外界吸取或者是和外界結合創造出一些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內涵,然而向何處吸取,吸取怎樣的文化又擺在了人們的面前。基于歷史發展規律人們會選擇擁有強盛力量的國家或區域的文化加入到本土文化中來。因為人性如斯,向強者看齊,從眾心理等。就比如現如今西方實力強于世界其他區域,所以西方的文化最為被世界推崇,西方的建筑流派也同樣在世界盛行,即使國力的強盛不代表文化的強盛。所以在建筑藝術發展中,人們的人性也充當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因子。
迄今為止,關于建筑之美仍在不斷的探索之中,人類的生活領域有多大,則審美天地也就有多大。生活在進步、在發展和深化,人類的審美意識也必然要隨之深化和進步。然而國家建筑藝術的發展究其本質就是民族文化的傳承,民族的文化傳承不能止步于模仿和繼承別人已有的東西。要將本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相結合,走出一條具有本民族特色文化之路。說會建筑藝術,建筑藝術的發展,需要本民族的設計師肩負起尋找屬于本民族建筑藝術的使命。在這一傳承中,日本設計師們是成功的典范。
探究建筑的影響因子是能夠更好的把握未來建筑的發展方向,使得建筑更好地為人們服務,讓人們享受建筑所帶來的更多好處的同時,少走彎路,使得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
[1]高洪芹.淺析東西方建筑的差別.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
[2]白晨曦.天人合一:從哲學到建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3]趙健,馬馳.建筑節能工程施工手冊.北京土木建筑學會,2005.
[4]溫博銀.智能建筑設計技術.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5]周憲著.美學是什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1.
[6]王志義.人性研究學術觀點綜述,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