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分析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的安全隱患及誘因,積極探索應對措施,對減少建筑安全事故,保證建筑施工安全,確保建筑業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建筑施工人員流動性大,人員素質層次不齊。由于歷史等原因,建筑施工的一線工作人員主要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絕大多數農民工只有初中或者小學文化水平,對很多社會知識和務工常識不了解,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識,安全防范意識也非常薄弱。另外,由于操作能力低下,而職業技能培訓又往往跟不上實際需要,導致建筑施工人員安全意識不夠,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因建筑業工作場所和工作內容的動態性,如基坑的開挖、混凝土的澆筑、鋼結構的安裝、建筑垃圾的處理等工序,使得建筑施工人員的工作流動性無論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都非常大,而其作業的周邊環境和作業條件所應配套的防護措施往往滯后于施工進程,這使得安全隱患大大增加。
(2)重視程度不夠。長期以來,“安全第一”的理念多流于形式,對安全生產管理重視程度不夠是造成安全隱患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在建筑工程項目的管理工作中,沒有真正樹立安全管理的核心位置,沒有充分認識到建筑施工安全責任重大,沒有做到文明施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設施或者行為沒有及時制止,存在僥幸心理,很多安全檢查只是為了應付上層領導的檢查。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員的準入門檻較低,安全管理人員自身對相關法律法規學習不到位,對安全監管工作的認識存在“得過且過”的心理,導致安全監督本身就存在漏洞,使得安全管理形同虛設。
(3)市場環境不規范。建筑工程項目的安全生產管理離不開健康有序的建筑業市場環境,然而,我國目前的建筑業市場環境不容樂觀,許多不規范的市場行為是造成安全隱患的重要潛在因素。主要表現在:一些業主一味追趕工期,不按照建設程序辦事,刻意規避政府的有效監管;在工程建設中,設計、施工、監理等一些單位對強制性標準視而不見的情況時有發生;拖欠工程款、肢解工程承包、墊資、違法分包和非法掛靠等現象屢禁不止;一些施工企業通過壓低工程造價中標,擅自削減安全投入以節省資金;一些沒有施工條件或不具備相應資質的施工隊伍擅自承擔施工任務。這一系列行為導致安全防護措施無法得到有效保證,造成安全事故頻發。
(1)管理機制不健全。目前國內建筑業的管理機制存在滯后性,沒有完全適應建筑行業的發展變化。一是長期的安全科研投入不足,造成了安全管理方法、手段和體系落后的局面,制約了安全生產管理的可持續發展。二是亟待發展培育第三方安全監督中介組織。在國內,目前只有政府和企業兩個主體參與建筑工程項目的安全生產管理,而在國外,安全服務機構、工會等社會中介組織在安全生產管理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主動承擔了咨詢、服務、論證、培訓、減災防災等功能,對安全生產監督和參與安全管理起到了很好的補充和完善作用。三是安全生產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
(2)監管機構不健全。盡管近幾年政府部門對安全監管機構的工作給予了一定重視,大部分地區設置了專門的安全監督機構,增加了相應投入,但與當前建筑安全生產面臨的嚴峻形勢相比,無論在工作經費的落實還是在人員設備的配置等方面都相對薄弱。機構建設的不到位,大大制約了建筑安全生產監管機構工作水平和執法力度的提高。同時,部分地區建設主管部門和質量安全監督機構對本地建筑施工安全生產管理的薄弱環節和存在問題了解不充分,把關不嚴,責任不落實,從而導致監管力度不夠,在機構設置、工作體制機制方面還不能適應當前建筑工程質量安全工作的需要。
樹立“制度先行”的理念,規范健全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是減少安全事故的重要保證。制度的制定不應僅僅停留在文本上和生硬的檢查規則上,應從多角度多維度的完善制度建設,其中包括法律、法規的完善,安全責任制的構建體系,安全檢查的規范標準等等,通過制度約束做到“防患于未然”,從而將安全事故概率降到最低。
無論從事什么行業,安全是人最基本的需求,這也是以人為本的切實體現,建筑工程項目的安全生產管理直接體現對“人”和“物”的安全管理上,其中,對“物”的管理,可以通過定期安全檢查消除隱患,而對“人”的管理,不僅僅是針對施工人員的管理,更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的管理。
建筑工程項目的施工安全與一線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針對一線施工人員普遍素質不高、流動性大等問題,應建立專門機構對即將從事或者正在從事建筑施工的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安全操作須知、安全占位須知、安全防范須知以及安全事故維權須知等內容,實現“事前防范、事中規范和事后維權”的全方位培訓,讓一線施工人員對安全施工有清晰、準確的認識,能夠主動的、科學的、理性的保護自身安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安全生產、安全建設。
我國保險業應介入建筑安全管理領域,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安全保障體系。在國內,保險行業針對建筑企業特點設計的險種僅僅有意外傷害保險,這是目前我國法律規定的強制性工傷保險,而承包商險、安裝工程險、勞工補償險、職業責任險等與建筑工程內容有關的險種在我國保險領域幾乎為空白,建議也能夠將這些險種作為強制性保險納入我國的安全保障體系,同時將投保人的投保費用與其安全業績和信譽資質掛鉤,安全業績好、信譽資質高的,則保費偏低,反之亦然。
安全生產是保證建筑工程項目順利建設完成的生命線,關系到廣大參與者的切身利益,更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不斷完善和創新安全管理機制,加快建筑工程施工操作人員的職業化進程,切實減少安全隱患,從根本上控制安全事故的發生,是整個建筑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任重道遠,只有經過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預定的安全生產目標,不斷地降低安全事故率,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1]周建亮,佟瑞鵬,陳大偉.我國建筑安全管理責任制的政策評估與完善[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0(6).
[2]吳凡.安全管理工作的成效關鍵在于執行力的高低[J].露天采礦技術,2013(2).
[3]彭冬連.建筑施工技術及安全管理工作[J].江西建材,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