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蓉 ■石獅市規劃設計院,福建 石獅 362700
本論文充分借鑒國內外的優秀案例,力圖促進傳統民居保護的科學性、前瞻性、可操作。
例如取經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南京的甘熙故居、成都市解放北路張家巷口、上海新天地休閑街、云南麗江著名的酒吧一條街、青島市黃島區海草房遷建保護及民居旅游文化中心開發、秦巴山地傳統民居建筑保護與發展、西安碑林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與更新的寶貴經驗[1]。例如三峽工程庫區地面文物建筑集中搬遷復建保護方式的經驗,三峽庫區巫山大昌古民居群遷建小區的經驗[2]。例如湖北木蘭湖明清古民居遷建項目,擬將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古民居建筑單體和構件,搬遷至進行復建保護,并結臺園林景觀建設和觀光游覽活動,達到古民居保護、園林景點建設以及旅游開發利用三贏的目的[3]。
(1)古民居是地方閩南精神文化的載體
“歷史建筑本身悠長的歷史總能使它們比新建的同類建筑對人們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古樸淳厚的古民居是祖先留下的歷史財富,它展現著獨特的地域與歷史風貌,蘊涵著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它所保存的歷史文化傳統最為豐富、最為基層。古民居在滿足人們對其基本功能與屬性的要求之外。還可以用于考古、科學研究和教育開發,作為我們民族歷史與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2)古民居是地方重要的社會經濟資源
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古民居是獨特的旅游觀光資源,其在與歷史街巷的或鄉土的自然環境所結合后,開發文化觀光活動最終變成了當前古民居開發的主流模式,無數實踐與成功開發也證明了其巨大的經濟效益.甚至民居旅游資源開發也已經成為了全國各地探索發展可持續經濟產業的首選途徑之一。各地規劃制定部門在慎重的歷史保護基礎上進行嚴謹可逆的開發探索,是對古民居旅游資源開發的最好應用。
(3)古民居重要的綜合價值
保護古民居就是保護優秀的閩南歷史與文化,保護了地區無比珍貴的具有科學價值與情感動力的巨大寶藏,從更高的層次上來說,保護古民居是我們現代文明社會必須要完成的公益事業,是一筆必須要通過國家的公共權力進行,為后代所留下的特殊的公共財富。
(1)因地制宜,分類保護
在普查、登記的基礎上,對于登記入檔的傳統民居保護模式分為集中遷建保護、原地修繕保護(包括成片和單幢)等。
原地修繕保護:對成片的傳統民居劃定保護區和風貌協調進行保護性開發。對已登記入檔的建筑,一律不準翻建、拆除、買賣,經文物、規劃主管部門許可后方可進行保護修繕。對于原地修繕的民居嚴格遵守,原址、原貌、原狀的“修舊如舊”的保護性修繕。
集中遷建保護:由于片區開發建設需要,確實無法原地進行保護修繕的建筑,經過規劃選址,統一遷建到傳統民居集中展示區,實行傳統建筑異地遷建保護,形成保護疊加和組合效應并建設構件庫房,對零星的傳統民居構件如門片、花窗、花坊等磚雕、石雕、木雕、泥雕構件進行收集統一保護。
(2)保護為主,兼顧開發
古民居的保護往往有著自身的發展法則,當然它的保護與利用與我國整體的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有著直接的關聯性,在其開發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遵守以人為本的原則,將人的活動、生活、生產作為古名居生存的基石。歷史在不斷的發展與進步,古民居的開發與利用一方面要遵守科學規律,另外一方面是保護好居民的利益,不能強迫居民接受不想接受的東西。在遵守這兩個前提下,將發展的角度植入到古名居保護與開發中去。
第一、石獅市域內分散于民間而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古民居。
第二、原生態及周邊環境已遭到破壞而缺乏保護手段的古民居文物建筑及其構件。
第三、年久失修,現有保護不足的古民居文物建筑及其構件。
第四、交通不便,形成不了規模,嚴重制約了旅游功能的發揮的古民居。
符合以上情況之一的納為準入,但仍需經過規劃論證,才能進一步實行集中搬遷復建。復建的手法有兩種,可以請專業的團隊將建筑物各分部、各構件進行保護性拆卸,并將這些東西分類打包,分批次搬至其他更合適的地方進行重建修繕,另外一種則是從地面以上將建筑物整體平移遷往其他更合適的地方再進行修繕。無論是哪種情況均需配套建設相關景點,形成一個以保護石獅古民居遺產為依托,以合理開發古民居旅游價值為基礎的集中遷建保護區。
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古民居的搬遷保護應采取先調查鑒定,確定需要搬遷保護的古民居建筑,并按古建筑保護規范,采取先測繪,留取古民居現狀的平面、立面、剖面、大樣圖以及影像資料并完成古民居建筑的編號圖。
古民居建筑的搬遷必須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專業古建筑施工隊進行拆遷。復建前,應由具備古建筑設計資質的專業設計單位進行復原設計。古民居建筑的遷建原則,必須是“修舊如舊”[4]。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專業古建筑施工隊,按照復原設計圖紙進行施工,原樣復建。并由具備古建筑建設工程監理資質的相關單位負責復建工程監理。復建工程完成后,必須由相關的古建筑專家進行工程驗收合格,古民居的遷建工程才算最后完成。
(1)全局規劃、摸清家底:選址需要站在全市高度,研究全市的歷史文化及旅游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對可能承載傳統民居的片區進行多方案統籌考慮;其次需要對集中遷建民居的量進行預估,對擬選址片區的承載能力要進行系統分析。
(2)協調周邊、相互促進:傳統民居集中遷建區要與周邊地區具有良好的協調性。作為石獅寶貴的民居文化載體的傳統民居集中遷建區對周邊地塊發揮帶動作用,要求選址地區的周邊要有一定改造空間,以適應帶來的發展機遇;另外一方面,周邊地區風貌要與傳統民居集中遷建區的風貌基本統一,并對周邊地區在建、未建的部分進行風貌與開發體量的控制。
(3)植入旅游、配套商業:傳統民居集中遷建區應充分發揮其旅游價值,提升石獅文化氣質的同時給當地居民帶來收益,這要求選址周邊地區要有空間可增加相應的商業配套,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適當配建小型博物館、展示廳、酒吧街、會所等商業配套,拓展旅游產業,由“走馬觀花式”的旅游轉變為“觀、游、吃、住、娛”一體式旅游。
(4)塑造環境、加強特色:傳統民居集中展示區選址時要充分考慮所在地區的山水環境,既要凸顯石獅文化氣質,也要凸顯山水自然環境;內部環境、小品、雕塑、綠化要結合傳統民居集中展示區的特點進行統一規劃。
(5)交通支撐、市政完備:傳統民居集中展示區的選址要充分考慮交通和市政承載能力,從市中心、汽車站、高速出入口、機場、港口以及其他人流集中的區域要能夠快速到達此區域;另外一方面,擬選址的地段給排水、供電等市政配套要齊全,作為傳統民居集中展示區的強有力的支撐要素。
對遷建的建筑實行永久保護,在總體布局時應尊重遷建建筑的原有環境,尊重該地塊的原始地形,尊重生態,在該地塊內尋找與被遷建建筑群原生態環境相近的地形組織遷建建筑組團,在通過人工造景手段對原有地形進行整理,并加以藝術加工,使之與其原生態環境更加接近,并依據建筑類型、文物特點和文化內涵等進行分區建設,形成風貌各異,相應成輝的文物景區。
(1)仿古建筑建設要求
仿古建筑主要是從視覺和功能上彌補園林建設的設計要求,其主要功能為美食和各類手工藝作坊等游人活動、體驗場所。古民居群內部及周邊的仿古建筑的營建,采用經過改良以后的傳統建筑工藝。即該建筑的設計與營造均依據該地域傳統建筑工藝,保存原有的磚木混合、結構及其設計手法,并在此基礎上引入部分現代工藝對其進行完善,使其既保存傳統的建筑與內涵,同時滿足現代的使用要求
(2)其他配套設施用房設計要求
其中遷建區內部如需修建游客服務中心、管理中心、景觀建筑等輔助配套用房均可采用現代鋼混結構或磚混紹構,但在立面與空間設計上必須考慮與景區主題、遷建建筑的協調。
(1)政府主導
由政府對傳統民居集中展示區進行選址并規劃建設,劃定核心展示區、商業配套建設區和風貌協調區,負責片區內規劃、建設、招商、運營等日常管理工作。該運營模式優點就是能有效保護傳統民居,缺點是政府投入大,建設周期長,需要配備專門管理人員。
(2)政企合作
由政府投資建設項目,然后將一定時間內的產權或者經營權,轉讓給投資者,并收取一定的費用,項目的運營管理則有投資者負責完成,在約定的期限內投資人可以利用科學的經營,收回其對項目的投資,并可以從中獲取合理的回報,而政府與投著在合約期滿之后,投資人需將該項目交還政府部門的一種融資方式。其優點是能較好地保護傳統民居,缺點是政府前期投入大,投資風險由政府承擔。
(3)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
建議傳統民居集中遷建運營方式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模式模式。由政府負責項目規劃方案,企業負責建設、招商、運營等日常管理工作,或通過市場化的融資,公眾可以參與進行市場運作,采用認領、認購、出租等一系列辦法籌措資金,鼓勵社會團體(個人)融資建設委托專業公司進行日常運營工作。
其優點是政府投資少,能夠統籌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又能夠發揮專業公司在建設、招商和運營方面的作用,缺點是招商難度大。
古民居的保護能夠獲得巨大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緩解社會矛盾,若發展的得當,還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經濟支柱。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放開發展思路,不斷的開辟保護資金的渠道,對多樣的資金出處(例如政府撥款、貸款、租稅減免、利用罰金、建立保護基金或周轉基金、其它籌款方式)進行綜合考慮,共同舉資,采用國家、社會以及個人按照比例前期的投入和維護工作。
古民居遷建保護的實施需要協調統一,我們要逐步增強引入保護與開發的各項協調機制,通過各方的努力,尋求最完善的方式。
協調機制一:群眾參與規劃的協調機制。“群眾參與規劃”會將各種群體的利益以及意見,有效的反映在規劃過程中,這樣可以保證民主以及公開的社會制度,而且會減少實施過程中的阻力,避免古民居不科學不合理不實際的開發。
協調機制二:群眾參與開發與管理的協調機制。當地原住民要參與到古民居的保護與開發的經營、管理、服務、決策的各個階段。這是古民居保護與開發的基石,必須調動起村民的積極性,保障古民居的真正活力。只有走與群眾結合的路線,才能讓旅游資源實現社會共享與公平,保障旅游資源的科學管理與永續利用,才可以使旅游開發與當地社區協調發展。
協調機制三:引入古民居保護力量的協調機制。在古民居保護與開發過程中,文物管理部門、社會團體、社會媒體等等方面都可以成為古民居的保護與開發的重要力量,如果沒有社會各方的參與與協調,古民居保護與開發就無法和諧發展。
協調機制四:完善制度管理與法規管理的協調機制。古民居的保護與開發也必須嚴格,一經批準,古民居旅游保護與開發規劃,任何單位與個人都不得隨意改變。
古民居保護與開發,是一個長期的、需要進行調整,以達到相互適應一項系統工程,這一歷史使命需要正確、積極的宣傳引導與廣泛的保護意識教育。宣傳在保護基礎上協調發展的正確觀點,著手分析問題、說明問題、解決問題,避免將問題矛盾化,極端化。
古民居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越加珍貴。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喚起人們對歷史和鄉土文化的熱愛,激發強烈的地域認同感、民族認同感。傳統民居的保護與開發是一個長期的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我們必須不斷推進相關的研究,保護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珍貴資源。
[1]李紅艷,李琪,高曉基,史曉成.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利用——以西安化覺寺125 號院落保護工程為例[A].第四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465-468.
[2]凌玉光.三峽庫區巫山大昌古民居群遷建小區園林規劃設計[J].南方農業.2008,12(12):44-48.
[3]喻學才,楊慧.湖北木蘭湖明清古民居遷建項目[J].A+C.2010,05:36-41.
[4]譚淡豪.文物古建筑小蓬仙館保護性遷建工程施工技術實例[J].廣東科技.2012,7(13):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