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41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已處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戰略位置,融入到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尤其是在循環經濟的發展方面要著重推行綠色開采、規范報廢汽車拆解利用、推進建筑節能降碳、穩步推進循環型服務業體系建設等;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強化技術裝備支撐,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綜合利用水平。
田營再生鉛循環經濟產業園位于界首市中心城區南部田營鎮,與太和縣肖口工業園相毗鄰,是專門從事廢舊鉛酸蓄電池再生鉛循環利用的特色園區,目前已形成以再生粗鉛、精鉛、氧化鉛、合金鉛、電解鉛、極板、蓄電池為主要產品的閉合式循環產業鏈,園區通過“雙改兩新”行動積極發展精深加工,力爭做成全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產品最先進、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好的再生鉛生產基地。
界首田營再生鉛循環經濟產業園已先后獲得“全國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單位”、“國家首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全國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先進單位”和“全國涉重金屬類危險固廢集中處置利用基地”等榮譽稱號;在進一步發展壯大再生產業的同時,尤其是要注重與周邊城鎮、村莊、綠水的協調和防護,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使藍天常在、綠水常在。
在再生資源利用方面的研究和實踐中,有“城市礦產”和“靜脈產業”兩個比較相近的概念,通過百度的搜索,我們發現兩個概念的定義分別是:“城市礦產”是指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產生和蘊藏于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通訊工具、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金屬和塑料包裝物以及廢料中,可循環利用的鋼鐵、有色金屬、貴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靜脈產業”是以保障環境安全為前提,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的,運用先進的技術,將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轉化為可重新利用的資源和產品,實現各類廢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的產業,包括廢物轉化為再生資源及將再生資源加工為產品兩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城市礦產”針對的更多的是“廢舊物”的再利用,實現“城市礦產”資源的循環利用、規模利用和高值利用;而“靜脈產業”更針對于“廢棄物”的利用,實現生活和工業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在規劃之初,有關部門就提出了園區要擴大規模,強化發展,經過反復的研究和論證,考慮到園區產業以再生鉛冶煉和涉鉛電池為主導的產業特性,尤其要注重其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進行低沖擊的規模控制,走生態化文明建設之路。
《鉛鋅行業準入條件》中明確規定:“在國家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及規劃確定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的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居民集中區、療養地、醫院和食品、藥品等對環境條件要求高的企業周邊1 公里內,不得新建鉛鋅和再生鉛鋅冶煉項目,不滿足上述要求的現有企業必須限期搬遷”;《鉛蓄電池廠衛生防護距離標準》中明確規定:“鉛蓄電池廠的衛生防護距離,按其在地區近五年的平均風速規定”“鉛蓄電池廠與居住區的位置,應考慮風向頻率及地形等因素的影響,盡量減少其對居住區大氣環境的污染”等;根據界首市常年平均風速確定田營園區鉛蓄電池產業的衛生防護距離為500 米。
在確定相關的安全防護的標準后,基于田營園區周邊現有村莊的情況,在拆遷龐莊、岳莊、苑莊,保留邵莊、周莊、范寨的基礎上構建安全衛生防護圈,進一步的確定園區的發展規模控制在5 平方公里之內。
田營再生鉛循環經濟產業園的規劃發展嚴格采用生產和生活進行嚴格分離,再生鉛的生產和涉鉛電池產業進行圈區運營,產業工人和相關服務人員的生活則在外圍的田營鎮區進行規劃,生活區和生產區之間形成寬約500-1000 米的生態防護林進行衛生安全防護隔離,既保障園區正常化生產,又對生活的正常安全秩序進行生態化建設。
圈區運營的產業區重點發展再生鉛冶煉、鉛化產業、傳統電池產業、新能源電池產業、電池配套塑制品產業以及與之緊密聯系的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對于再生鉛的冶煉和鉛化產業處于園區的最中心位置,利用新技術、新工藝進行環境負效應的弱化,嚴格控制、充分保證企業和生活功能處于1000 米以上的衛生安全防護距離;市政公用設施主要為變電所、污水處理廠、危險固體廢棄物處理場所等功能,公共配套設施主要是為產業進行必要服務的便利中心、交通轉換站、臨時休息場所以及少量的科技研發等功能,在規劃中對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進行綜合設置,形成公用工程島中心,集約節約利用園區土地。
田營再生鉛循環經濟產業園采取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在對現狀主要河道、湖面、漁苗場等生態因子進行保留改造的基礎上,提高區域生態容量,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亦針對產業特性塑造“外圍防護、園區隔離、安全應急”的三重防護綠地景觀體系,保障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正常化、安全化運營。
在生產和生活區之間預留寬約1000 米的環形生態保護界面,實施景觀生態安全工程,以隔離再生鉛和涉鉛電池產業對城鎮生活區的影響:以生態防護林、林下經濟發展為主要方面,具體可開展經濟林、觀賞林、林下養殖等關聯產業項目;除了在防護林內規劃營造循環經濟、城市礦產經濟的教育示范基地外;還可建設集污水處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廢棄物處理為一體的節能環保系統,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通過諸多措施實現了能源的梯級利用;充分結合園區產業特性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發展。
結合園區道路規劃溝通現有河湖水系,形成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內部區域的安全循環體系:沿陶莊湖、碧潭溝等設置不小于50 米的濱水景觀帶,沿華鑫大道、界東大道、天能大道、新能大道等主要道路設置不小于20 米的沿路綠化帶;塑造園區綠化景觀而又兼具構建生態安全的防護格局;通過濱水沿路的綠化對園區再生鉛冶煉、鉛化產業、蓄電池產業、新能源電池等各個功能區域進行隔離,使各產業形成相互獨立的安全生產島。
充分利用現有漁苗場、陶莊湖、碧潭湖等現有湖面水體,形成園區富有特色的產業小游園,綜合園區便利、交通換乘等服務配套功能,作為園區生產人員休閑游憩場所,在園區進行生態化環境塑造又形成獨立的安全應急水體,成為緊急情況下污水排放的受體。
[1]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打造循環、生態、智慧、便捷、宜居的“子牙模式”—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建設經驗推介,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
[2]常杪,郭培坤,邵啟超.中國靜脈產業園區發展模式與案例研究,四川環境.
[3]苗澤華,苗澤偉,薛永基.生態工業園區理論與實踐探析—以曹妃甸為例,生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