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亭,廖 翔,廖作勇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一大隊,江西 南昌 330096
宜春市灰巖發育,地質條件復雜,溶洞給樁基施工帶來較大困難。沖擊成孔中極易出現漏漿,造成塌孔、卡錘、埋錘等事故,及回填后再鉆再漏再塌等現象。
綜合樓位于袁州中路,層高27F、框剪結構,沖孔樁徑0.8m,樁端入中風化灰巖2.0m 以上,樁底下臥≥3d 范圍內要求無溶洞、溶蝕現象。根據施工階段“一樁一孔”勘察資料,區內地層厚度主要為:雜填土厚0.4~2.9m、淤泥質粉質粘土厚1.4~2.8m、圓礫厚4.7~14.6m,圓礫中夾有漂(礫)石,最大徑>2.5m;礫質粘土厚1.10~13.3m,局部含大漂石;中風化灰巖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45.9MPa,巖面起伏大,最高-16.4m,最低-30.4m,高差達14.0m,巖層溶溝、溶槽、溶洞發育,鉆探深度內溶洞視高一般0.5~2.0m,局部達4.3m,局部鉆孔見7 層串珠狀溶洞,多被角礫、漂礫、泥砂充填。
本工程圓礫中夾有漂石,灰巖溶溝、溶槽、溶洞發育,巖面不規則,設計穿過溶洞區巖層埋深較大。若采用普通十字形沖擊錘頭,相鄰兩支夾角為90°,鉆進過程中,鉆頭旋轉擺動角為30°~40°,卡鉆的可能性很大,且穿越巖層厚度較大,十字刃極易磨損。經分析研究,將現有沖成孔技術作如下改進:(1)選用六瓣梅花沖擊錘頭,鉆頭直徑較設計孔徑略小2~4cm。(2)采用加焊導向塊,形成弧形外壁,傾角15°,以免卡錘。(3)在鉆頭底面加焊三個支刃,這樣在鉆進過程中,鉆頭旋轉擺動角達到30°,既達到了整斷面鉆進效果,又避免了卡鉆。(4)為了增強鉆頭與巖面接觸的強度,在鉆頭每個邊壁加焊高強度特制耐磨塊,制成高4cm 的“刃頭”,用“刃頭”沖擊破碎巖面,減輕對鉆頭的磨損。(5)為使成孔鉛直,在沖擊鉆頭的下部和上部各焊一個環帶,環帶直徑比鉆頭小2~3cm,兩環相距約為鉆頭直徑的1.5 倍,加上導正環后,增加了鉆頭的阻力,提高鉆頭對巖石的沖擊力。(6)因巖面起伏不均,在鉆頭底部加焊導正爪,沖擊時導正爪能快速穩定地磕、削孔內垂直線上的巖石,提高鉆頭磕、削巖能力。
施工中常遇到的問題主要有漏漿、斜孔、塌孔、卡鉆等,改進后的沖成孔施工技術在預防和處理上述問題時效果明顯。
由于碎石土和巖溶裂隙透水性強,沖成孔通過圓礫、粘性土中漂石及灰巖中溶溝、溶槽、溶洞、巖溶裂隙時,因孔內泥漿具有一定的水頭高度,泥漿便會向孔壁外產生滲漏、滲流,導致孔內泥漿下降,井口出現空孔現象,孔內側壁壓力減小,造成孔口和孔壁坍塌的情況較為普遍。成孔工藝改進后處理措施主要有:(1)采用按一定比例片石和粘土回填及控制沖程的辦法處理。其中35#樁在鉆進至16.3m 時出現嚴重漏漿現象,泥漿面下降較快。施工人員發現后立即提鉆,迅速將事先備好的泥漿向孔內補充,然后按1∶1 的比例分層拋填粘土和片石,填充至護筒底0.6m 后,采用1.0~1.5m 低沖程反復沖砸,擠壓泥石堵塞溶洞,形成堅實的泥石壁,有效地防止了因漏漿產生的塌孔。(2)采用重復回填和適摻外劑、優化漿質處理技術。裙樓5#樁在鉆至孔深14.6m 時,發現泥漿面緩緩下降,施工人員采用了35#樁同樣的處理方法后,漿面仍會下降,在采用孔內不斷補充泥漿穩住孔壁的同時,重復按比例回填粘土和片石,再循環反復沖砸,臨時固壁后,又采用“適摻外劑,優化漿質”的方法提高孔壁的穩定性。護壁泥漿選用優質的粘土,并在泥漿中摻入20%的膨潤土、0.2%的CMC 羥基纖維素及少量的生石灰等,制成優質泥漿,進行護壁、固壁。該技術在多個類似樁孔中處理效果良好。
鉆至礫質粘性土時,常會遇到探頭石、漂石,土層軟硬不均;鉆至灰巖巖面時,單孔截面時常會出現“一邊硬、一邊軟”現象,鉆頭會沿著軟的一側和巖面傾斜面方向鉆進,導致斜(歪)孔;其次,鉆機基底向某側發生沉降、傾斜,或產生位移時也會造成斜孔、偏孔的發生。成孔工藝改進后處理措施主要有:(1)回填糾斜法,87#樁鉆至孔深6.5~8.0m時發現了偏斜,原因是粘性土中含的探頭石、漂石造成土層軟硬不均所至。經測量偏斜高達18cm。停鉆后回填片石至護筒底0.6m,重新采用1.0~1.5m 低沖程慢速鉆進。經過2.5 小時處理,一次性成功糾偏。(2)加焊導正器糾斜法,87#樁在13.2~15.0m 處時,第二次出現斜孔。分析原因可能是灰巖面起伏不均所制。對此,將鉆頭進行了技術改進,在鉆頭底部加焊導正爪,沖擊時導正爪能快速穩定地磕、削孔內垂直線上的巖石,提高了鉆頭磕、削巖能力。在周邊加焊導正環,增大鉆頭受阻面積,并采用了回填部分片石后,加強導正,有效預防和避免歪錘現象。采取以上措施后,明顯降低了斜(歪)孔的出現。
造成塌孔的原因主要有漏漿、鉆進過快、護壁時間短、泥漿性能差和未根據不同地層及時調整泥漿比重等。本項目預防和處理塌孔的改進技術措施是:采用1.0~1.5m 低沖程開孔,在雜填土上形成堅實、鉛直孔壁,對繼續鉆進起導向作用,進入淤泥質粉質粘土或砂層時,向孔內投入部分小片石和適量粘土,采用低、小沖程沖擊,將粘土和片石擠進孔壁加固;若遇有流砂,應增大泥漿比重,提高孔壁內側壓力。進入圓礫、礫質粘性土時,一般采用3.5m 左右的大沖程,破碎漂(礫)石。再根據地質柱狀圖掌握鉆至灰巖的標高,接近頂板0.3~0.5m 時應控制沖程。若遇有溶洞時,可采用分層分次回填粘土及片石至塌方標高以上0.3~0.5m,循環反復沖擊成孔,直至重新護壁鉆進。
在巨大漂(礫)石、灰巖層中沖擊成孔時,經常出現半邊石、孤石、不規則斜巖石、溶槽、溶溝擠鉆和溶洞中卡、掉鉆等現象。預防措施有:(1)開鉆前進行技術交底,熟知勘察資料,分析和預測可能會出現卡鉆地段、地層。(2)向每臺鉆機班組詳細、清楚地交代施工安全注意事項。(3)學習處理技術,避免不當操作。
處理技術改進措施有:(1)簡單打撈法,在圓礫、礫質粘性土中出現卡鉆時,一般只須向上勤提、勤動,探頭石、半邊石松動以后即可提起鉆頭。(2)采用↓型打撈器打撈法,施工前在錘頭上段加焊一道φ25mm 鋼筋圈作起吊環,特制打撈器,用小型鋼軌焊成↓型鉤,遇孤石和中風化灰巖中卡鉆后,可用↓型打撈器打撈處理。47#樁鉆至孔深19.5m 時,鉆頭在溶洞中被卡住,用↓型打撈器一次性就順利打撈起鉆頭。(3)爆破法打撈,47#樁在繼續鉆進至21.3m 時,鉆頭第二次被卡住,但鋼絲繩放松后,鉆頭仍可下去0.5m 左右,采用打撈器處理,效果不理想。經分析,錘頭掉入一側的溶洞中,決定采用爆破法打撈,仔細探測卡鉆部位,確定爆破面,清理干凈錘頭上沉渣,將炸藥安放到指定位置引爆,利用引爆后瞬間沖擊力,破碎巖石,松動鉆頭,處理卡鉆、掉錘。(4)人工開挖打撈法,條件允許,有時也采用人工開挖法處理。
經過沖擊鉆施工技術改進的應用,工期如期完成,經樁身自反力平衡靜荷載試驗,及大、小應變和動測、鉆孔取芯驗樁等多種檢測手段檢測,沒有發現任何質量問題,施工質量符合規程、設計要求。實踐證明,針對本工程復雜地質條件特征,科學、合理地進行沖擊成孔法施工技術改進的應用,不僅積累了在復雜巖溶地區進行深基礎施工經驗,同時亦為類似地區高層建筑樁基工程設計、施工探索出一條新路,有廣泛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