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順鋒 ■四川中恒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7
近來公路建設的規模迅速擴大,而經濟的發展也對公路建設的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當時我國公路設計的理念陳舊,設計周期不足,這種現象在我國西部公路勘察設計中尤為明顯,也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損失。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對于環保、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因而近些年來在公路設計方面,更注重的是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受制于經濟發展以及技術條件限制,山嶺重丘區高速公路路線方案進行設計時,涉及的問題眾多,如:建設所需的位置、當地的地質水文條件、當地的生態系統等,在設計公路路線方案時,需要考慮的事情有很多,這是我國目前對于等級公路的勘測設計大多數是在對具體的技術問題進行研究,而在公路路線的選址布線等方面,卻是生硬地照搬照套其他路線的設計方式。
而正是由于路線方案設計上的缺陷,及其其他地區的公路交通安全在安全設計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基本上都屬于事后新的安全治理模式,即在安全問題發生后才想辦法去彌補和改善,在安全設計方面的問題已經影響了我國公路事業的發展。而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國的線路方案選擇很少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因而公路路線的建設對于當地的生態環境影響頗為巨大,特別是在山嶺重丘區進行開山活動,山嶺重丘區的生態系統本來就脆弱,如果不能夠進行科學的開發,就可能讓整個山嶺重丘區生態系統毀于一旦,這樣的話就算經濟發展上去了,也不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建國前的公路路線建設暫且不論,我國公路以人為本理念的發展可以大致分為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后到九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中期至今這三個階段。
自建國后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正處在恢復期,各個行業百廢待興,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公路以人為本理念主要秉承的是務實的原則,即追求經濟化。在這樣特殊的社會環境下,我國公路的建設方案更注重的是如何降低工程造價,而工程造價恰恰是選擇施工技術、施工方案的決定性因素。為了節省費用,能夠不建造橋梁的一律不建造橋梁,能夠不挖隧道的一律挖隧道,這一時期的公路路線很少見到人工構造物,也基本保持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一定程度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后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各行各業的建設也開始步入正軌,公路設計由“通車為主”轉變為提高公路的速度。所謂的提高公路的速度,指的是提高公路的等級、質量、通行能力,滿足國民經濟對公共交通的需求。這一時期的公路以人為本理念也很少關心公路對于周邊環境的影響,對于公路周邊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國家的經濟開始迅猛的發展,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均在7%以上,而為了保證國民經濟的增長,擴大內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大規模開展基礎建設項目,能夠有效地擴大內需,為經濟增長創造條件,這就給我國的公路網絡的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也助長了人們對于高速公路的需求,因而修建高速公路成為了公路建設的主旋律。
要構建合理的公路路線方案,需要首先考慮公路的功能,針對不同的功能來設計合適的公路路線方案。一般說來,公路的功能可以分為:連接功能、集散功能、出入功能。
連接功能:所有的連接功能是指公路的目的是滿足通行的要求,能夠讓使用者快速到達自己的目的地。以連接功能為主的公路,行駛在公路上的車輛眾多,但是并不影響車輛行駛的速度,這就節約了使用者的時間成本,提高了交通的質量。而在評價此功能的質量水平時,需要將節省時間、降低成本、保證交通安全、保護環境這些目標綜合起來考慮,以追求個方面之間的平衡。
集散功能:以集散功能為主的公路主要完成的是貨物的運輸工作,為公路周邊區域提供交通便利,這類公路往往與物流區域相結合,連接區域內的所有物流中心,公路的分布較廣,而且對于速度的追求也比較高。
出入功能:出入功能又稱地方服務功能,針對的是除了出入功能之外沒有其他要求的地區,主要是住宅小區,這樣的公路至需要滿足居民的行走、購物、工作、活動的需求,因此對速度沒有高的要求,主要強調可達性。
唯有針對不同的需求,來設計不同的公路,才能夠真正為使用者提供便利,也節約了資金,達到了道路的最大化利用。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普遍認為交通事故都是由于駕駛者的失誤所造成的,而可以很肯定地說,交通事故往往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駕駛者的失誤操作,一方面是公路設計上的缺陷。對于公路造價控制得過于嚴格,這往往難以顧及整條公路的安全性能,難以為駕駛者提供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公路路線方案的設計過程中,首先應該把安全放在核心位置,讓公路設計得更符合車輛安全行駛的特性,保護使用者的生命財產安全。
公路的最終目的是為人們服務,因此在公路線設計方面,首先應該做到以人為本。公路上的人主要有三類:駕駛者、乘客、行人。對于駕駛者和行人來說,首先應該保證他們順暢的視線,同時清楚明了地標明各種交通標志,幫助駕駛者和行人安全行駛。從旅客的角度來說,漫長的旅途是很枯燥的,因而在公路路線的建設時,不妨在公路兩側樹立反應不同地區地域特色的雕塑和繪畫作品,為枯燥的旅途增添一絲色彩,也可以改善公路使用者的心情。
人類的需求與環境的供給之間應該是能夠找到平衡的。公路的建設離不開環境與資源的支撐,也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正被我們親手所破壞,想要實現長遠的發展,就必須著眼于現狀,在公路的建設過程中,尊重自然規律,保持人與自然的相對平衡,在公路的建設過程中,堅持最大限度的保護、最小程度的破壞、最強力度的恢復,將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唯有將環境保護與公路建設并舉,才能讓自然環境與公路發展相和諧,才是人類的長遠發展之路。
在我國公路建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帶動力,這也是為什么公路沿線的地區比偏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原因。我們也必須要承認,我國很多公路的路線方案設計都存在問題,想要設計合理的公路路線方案,首先應該針對功能來選擇方案、以安全作為方案的核心、做到以人為本、充分考慮環境問題,唯有這樣,我國的公路事業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1]田光文.困難山區高等級公路的路線和總體設計[C].四川省土木建筑學會第37 屆年會.2014.
[2]嚴華.山嶺重丘區高速公路的選線研究[J].北方交通,2014,(6):26-29.
[3]王培.內蒙古荒漠戈壁地區高等級公路路線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