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威 ■身份證號碼:360124198702220177,江西 南昌 330000
現狀規劃區范圍內尚未構筑完善城市道路網絡體系,主要道路僅有鄱田公路,其余均為村鎮路或鄉間小路,為單塊板形式,鄉間小路多為土路面,路面寬約4 米-5 米。規劃以現有鄱田公路為基礎,對交通設施布局、交通工具選取及交通線路的設計,形成以規劃區為區域型交通樞紐節點,對外輻射擴散網絡式的交通構架。道路系統規劃與用地規劃相協調,以提升核心區塊的土地使用價值,推進地區的有序發展。規劃道路需要與九景衢鐵路相協調,預留下穿鐵路的位置和空間。道路網布局與功能需要符合鄱陽高鐵站客流和貨流集散的要求,提升高鐵站區域的交通可達性和便捷性。道路設計方式充分體現慢行優先的原則。提倡步行或自行車作為短距離主要出行工具,設置安全便捷的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合理設計道路斷面,利于分期分段實施。
規劃區城市道路系統規劃從道路網絡規劃、道路等級及斷面規劃、道路豎向規劃三個層面進行規劃設計,利用鄱田大道、迎賓大道、和田大道、玉田大道、站東大道、站前大道,同田畈街鎮中心區、副中心區以及鄱陽縣城建立快捷便利的聯系。通過完善的道路等級網絡體系,構筑區域內部暢達的道路體系。
規劃區內形成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級道路網體系。區內干道網格設計結構歸納為“三橫四縱干道網絡”:(1)二條橫向主干路:和田大道和迎賓大道,強化規劃區內東西向交通聯系,同時與對外交通干道銜接;(2)一條橫向次干路:井田路,加強高鐵站區與外界的交通聯系;(3)四條縱向主干路:鄱田大道、玉田大道、站東大道下穿九景衢鐵路,是規劃區內連接南北向的主要通道,也是對外交通聯系的要道。站前大道強化高鐵站區域南北向交通聯系。
道路標準路段紅線寬度:(1)主干路:鄱陽大道紅線寬度40 米;玉田大道紅線寬度38 米;迎賓大道紅線寬度36 米;和田大道紅線寬度36米;站前大道紅線寬度36 米;站東大道紅線寬度32 米;(2)次干路:井田路紅線寬度30 米;拓展路紅線寬度30 米;文苑路紅線寬度20 米;韶田北路紅線寬度20 米;韶田南路紅線寬度16 米;森園一路紅線寬度20米;(3)支路:規劃支路紅線寬度12 米-20 米,為建議性道路,可結合具體實施情況適當調整或取消。
新建道路應按照規劃實行統一的城市道路斷面,以保障城市道路建設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特殊道路的斷面形式,可按城市規劃要求另行確定。
道路紅線兩側建(構)筑物,應根據相關規定向外側退讓。退讓范圍屬道路防護綠地,不得建設永久性或臨時性建(構)筑物。建筑退讓及建筑間距要求應按《江西省城市規劃管理技術導則(2014)》執行。
道路標高、縱坡設計的技術原則:對于已建成的道路,原則上不對道路標高進行調整,規劃道路按照道路設計標高確定,規劃新建道路與現狀道路相銜接。同時考慮下穿鐵路的要求,防洪排澇需求,滿足防洪排澇最低豎向規劃高程控制,由道路排水管出水口處的河道澇水位推算,并嚴格按照相關道路設計規范執行;合理改造地形滿足城市各項建設用地需求。
豎向規劃:根據城市道路設計的相關規范,道路最小縱坡要求≥0.3%,特殊條件可做到0.2%。
落實城市總體規劃意圖,規劃新建公交站場,配套建設社會公共停車場庫等。公交首末站2 處共占用地面積0.93hm2,社會公共停車場7處共占用地面積2.13hm2。
道路交通的特殊控制包括主要交叉口形式及交叉口處道路展寬的范圍,步行街分布與用地范圍,港灣式停靠站的分布等。
在交叉口處紅線及路緣石轉彎半徑需滿足行車視距的要求。主次干路相交時,平面交叉口應設置展寬段。紅線寬度為60 米的道路,加寬段長度自路口轉彎半徑端點向后展寬100 米,道路紅線寬度變化處設50 米的漸變段;道路紅線寬度為40 米的道路,加寬段長度自路口轉彎半徑端點向后展寬80 米,道路紅線寬度變化處設40 米的漸變段。道路交叉口禁開路段依照主干道路80m、次干道路50m、支路30m 設計,計算點為道路交叉口轉彎半徑拐點向外測量。
為有效連接九景衢鐵路南北兩側,完善城市路網結構,規劃范圍內,規劃五處立體式交通路網。分別為:(1)鄱田大道下穿九景衢鐵路;(2)文苑路下穿九景衢鐵路;(3)玉田大道下穿九景衢鐵路;(4)昭田南路下穿九景衢鐵路;(5)站東大道下穿九景衢鐵路。
規劃區應構建高效、低耗、生態、網絡化、一體化公共交通體系,引導城市快速、良性、健康的發展。針對規劃區內高鐵站客流集散、旅游集散、長途客運以及居住區、商務區、商貿區的功能需求,配置符合運力需求的環保型公交車輛,合理布置公交線路和站點,規劃形成舒適、安全、換乘便捷公交網絡體系。
(1)公交路線:沿和田大道、錦田路、井田路、拓展路、文苑路、玉田大道、昭田北路、昭田南路、站前大道、商貿西路、商貿東路等客流密集,公交出行需求交大的道路設置公交線路。
(2)公交站點:結合公交線路沿線的重要客流吸引點布置公交站點。規劃區300m 服務半徑的公交覆蓋率達到70%,基本實現公交無盲區。公交站臺的平均站距控制在600m-700m 左右,規劃公交線路應覆蓋片區內大部分主次干路及部分支路,公交線網密度應達到2.7km/km2-3.2km/km2。
規劃范圍內共規劃兩處公交首末站,一處位于錦田路/文苑路交叉口西南角C-04-01 地塊內,用地面積0.20 公頃;另一處位于鄱陽高鐵站站前廣場D-10-02 地塊,用地面積0.73 公頃,綜合考慮高鐵站行人廣場、停車場、長途客運站、出租車候客站等多種功能合理布局,為乘客換成提供便捷。規劃公交停靠站平均間距不超過700m,紅線寬度30m 以上的主、次干路設置港灣式站點。交叉口附近港灣式公交站點設置原則:港灣式站點應設置在新建交叉口下游;主干道上的港灣式站點距離上游交叉口出口道50m 以上;次干道上的港灣式站點距離上游交叉口出口道30m 以上。道路施工圖階段可結合控規要求和公交專項規劃進行具體設計。
結合功能空間結構規劃,實現步行功能流線空間分流,以及慢行交通系統的景觀化。結合中心景觀綠地和帶狀景觀主軸,設置生活休閑步行及自行車出行系統,串聯城市景觀軸和其他功能用地,強調城市景觀意象。沿規劃區內的水綠空間,結合各分區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公園空間和廣場空間,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統,提升規劃區空間活力。
利用商業步行帶串聯商業、住宅與景觀區域,將休閑、居住與生態景觀聯系在一起,創造良好的游憩環境。結合位于多條步行軸線交匯處的人流集散點布局人流集散廣場及街頭景觀綠地,為設置景觀觀賞與交通分流設施奠定基礎。
供規劃社會公共停車場7 處,總規劃用地面積為2.13 公頃。
結合高鐵站站前布置社會公共停車場/庫,規劃布置1 處集中公共停車場,位于高鐵站站前廣場D-10-04 地塊內,規劃停車泊位100個。
其他社會公共停車場6 處,分別為:和田大道-昭田北路交叉口東北角B-01-04 地塊,規劃用地面積0.36 公頃;井田路-公園南路交叉口東北角B-06-03 地塊,規劃用地面積為0.23 公頃;公園北路-文苑路交叉口西南角C-12-01 地塊,規劃用地面積0.32 公頃;井田路-商貿東路交叉口西南角D-02-01 地塊,規劃用地面積0.15 公頃;玉田大道-井田路交叉口西北D-08-01 地塊,規劃用地面積0.16 公頃;玉田大道-九景衢鐵路下穿東南D-15-02 地塊,規劃用地面積0.24 公頃。
加強對規劃區域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規劃區內地塊用地面積>10000m2 的公共設施用地內,以及地塊縱深>100m 的商住用地應結合建筑空間布置滿堂紅式地下停車庫,滿足公共停車需求。
建設項目應配建與其規模相應的機動車停車場(庫)和非機動車停車場(庫)。配建標準不宜低于《江西省城市規劃管理技術導則(2014)》中建設項目停車設施配建標準,當條件受限時不應低于配建標準的80%。保障性住房停車位配置按《江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設標準(試行)》。
住宅建設項目除按照配建標準配置停車泊位,還應額外配備公共停車泊位,其數量不低于按以上指標計算得到的項目停車總泊位數的5%,并宜設置在地面。
[1]田儀順,李蓮蓮.綜合交通規劃設計方案評價探析[J].交通科技,2013,(5):127-130.
[2]傅誠.城市道路交通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交通建設與管理,2014(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