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親子溝通,需要家長和孩子用心的交流。首先要有時間跟孩子溝通,然后是要了解孩子,并尋找適合自己家的親子溝通方式,最后達到教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目的。
一位同學爸爸跟我分享了他家的故事。他有個九歲的女兒,上小學三年級。他平日非常忙碌,出差也多,但只要在家,晚上都要抽出時間跟女兒談心,至少半小時。他說女兒非常享受跟爸爸在一起的“談心時間”,晚上只要他在家,女兒會很快把手頭的事情做完,跟他說:“爸爸。我的事情做完了,談心可以開始了嗎?”
這位爸爸說,他和女兒談論的話題非常廣泛,通常他們會互相交流最近發生在各自身邊的事情。女兒最喜歡談論爸爸出差的見聞趣事或者公司里的故事,甚至會問爸爸公司里的財務報表以及如何炒股才能賺到錢。
這位爸爸說,剛開始跟女兒談話是想幫助女兒提高學習成績,因此總圍繞女兒在學校的學習情況交流。一段時間過后,他發現女兒并不愿意老談學習。后來他們就轉換了話題,沒想到女兒很開心。
雖然并不刻意去談學習了,但在這樣的“談心時間”里,女兒會主動向爸爸請教學習上的問題,學習成績也一直不錯。
這位爸爸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善于了解孩子的內心,摸準了孩子的心思,并投其所好。在跟孩子聊天的時候,他及時找到了孩子喜歡的話題,跟孩子站在了一起。所以,他們的親子關系非常融洽,而和諧的親子關系才是有效溝通的基礎。這位爸爸說,因為他們家的談心進行得非常好,所以他會不失時機地給女兒提出一些小小的要求,女兒都會很痛快地答應并滿足他。
可見,家長如果滿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便會很好地回報家長。
這位爸爸的智慧在于,他并沒有放棄想提高女兒學習成績的目的,只是轉換了一種方式,效果便非常好。所以,有效溝通要講求方式方法,只是孩子不同,采取的方式也要變化。作為從小陪伴孩子長大的家長,應該能夠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哪里,然后調整“頻道”。
在我家,溝通時間則在每天的晚飯桌上。北京的小學生中午都不回家吃飯,晚飯桌上,女兒像憋了一天的話要跟爸爸媽媽講似的,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每天,她幾乎要把當天發生在學校里的事情跟爸爸媽媽復述一遍。
我會認真的聽女兒說,在她講述的過程中,問一些“然后呢”“你怎么想呢”等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女兒把話說下去。在聽的過程中了解發生了什么事情,她都有哪些想法,等等。
傾聽在親子溝通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我有一個發現,就是當我們不多說話、專注地聽女兒說的時候,女兒會很興奮,講得也很流暢。有時,我個別會插入別的話題,女兒立馬就會感覺到我們的不用心,說:“你們聽我說了嗎?”或者“聽我說完!”這時候,就算我們再回來聽女兒說,她也會興趣索然,有時候會變得很不高興,說到半截便戛然而止不肯再說下去了。
所以,聽孩子說話要用心并且全神貫注,放下自己的事情和想法,否則,就算你表面上在聽,孩子也會感到你的敷衍,不肯對你敞開心扉。只有用心聽明白孩子敘述的事情,當孩子問“媽媽,你說應該怎么辦”的時候,才能幫孩子想出最好的解決辦法。
關于在溝通中如何說,女兒小時候,我讀了不少親子方面的圖書,其中有一本《學會跟孩子說話》,我從中學習了不少跟孩子說話的技巧。書中講到家長要用描述的語言跟孩子說話,把做一件事情的具體環節告訴孩子,而不要簡單地用比如“認真點”“快點”等抽象的詞語要求孩子。我照著書上的方法做了,非常管用。比如,女兒吃飯挺慢的,有一次她第一個吃完了,我就說:“寶貝,你今天第一個把飯吃完了,我覺得你最近吃飯速度快多了。我好高興啊!”這樣,就把孩子具體做了哪件事情描述得很清楚,還表達了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其實,小孩子很在乎夸獎,也很在乎家長或者老師的感受。家長把事情或感受清楚地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問題和前進的方向,下次她就會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
在跟孩子溝通時,家長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非替孩子解決問題。
女兒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被同學們推舉為北京市三好學生的候選人,而且預選的時候得票最高。結果到正式投票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事。原來就在正式評三好學生的那天中午,女兒跟一個好朋友發生了一點小摩擦。這個好朋友氣不過,就對女兒進行了報復,跟一幫同學說女兒不夠格做三好學生,并鼓動大家在下午投票的時候不投女兒的票。結果,女兒真以一票之差,沒有獲得北京市三好學生的稱號。
放學回家后,女兒哭得非常傷心,一是因為沒有當成三好學生,二是覺得自己最好的朋友背叛了自己。
我當時特別理解女兒,因為她雖然學習不是最好的,但是綜合素質在班里同學中比較突出。學校評三好學生也考察綜合素質,而非單單考察學習成績。預評的時候她得票最好,對自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最后落選,竟然是她的好朋友從中作祟。我明白她是多么的難過和傷心。
講完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女兒問我:“媽媽,你說我以后還要跟★★一起玩嗎?”我明白,相對于三好學生的榮譽,女兒更看重和好朋友的關系。但是,我真的沒有答案給她,因為我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那個小朋友是個很可愛的孩子,女兒和他在一起玩得很好,連我們兩家的家長都成了好朋友。
于是,我說:“我知道這件事讓你很傷心,媽媽也為你難過。不過,媽媽也不清楚如何做才好,我們都先考慮考慮,等明天再說好嗎?”
當孩子遇到問題,家長也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不妨先放下,緩一緩。因為當時孩子還在難過的情緒里,我也不平靜,稍微有些憤怒。我這樣做,一方面想先平復我們倆的情緒,同時也是給孩子一個反思的機會,畢竟凡事總有為什么。女兒之所以不能當選,說明那位好朋友還是找到了她的一些問題的。
結果第二天,那位小朋友先打來電話向女兒道歉,并問女兒還是否愿意當她是好朋友了。我聽女兒在電話里跟小朋友說:“那要看你以后的表現了!”掛了電話,女兒跟我說:“媽媽,★★向我道歉了。我打算以后還當她是我的好朋友。”
我夸獎了女兒的大度,同時慶幸頭一天沒給女兒建議。其實我當時挺生氣的,特想跟女兒說:“以后不跟她玩了!”那樣女兒沒準就失去了一位好朋友。后來女兒和那個小朋友盡釋前嫌,到現在都是聯系緊密的好朋友。
因此,家長有時候還真不能輕易給孩子出主意,而要把解決問題的球踢給孩子。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肯定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