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琦 編輯/王莉
外資銀行“借東風”
文/張琦 編輯/王莉
對外資銀行管理政策的調整,必將促進我國銀行業整體服務水平的提升,形成競爭有序、符合市場需要的金融服務格局。

近年來,外資銀行對中國市場的參與度日益提高。
2014年11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以下簡稱《條例》),自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其后,國務院法制辦、中國銀監會負責人表示,此次《條例》修改的重點,是根據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運營的實際情況,在確保有效監管的前提下,適當放寬外資銀行準入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條件,為外資銀行設立和運營提供更加寬松、自主的制度環境。
具體而言,新修訂的《條例》,主要在外資銀行準入方面、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申請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條件方面進行了相應修改(見表1)。
我國有關外資銀行管理法規的修訂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所以要全面了解此次《條例》修改的意義,筆者認為還應將其置于這個過程之中加以考察。
從1994年國務院頒布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起,就正式結束了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相對無序的個案審查階段。此后20年對外資銀行管理的數次調整(見表2),反映了我國相關監管部門對審慎監管原則及國民待遇原則的把握日臻完善。另外,在此次《條例》修改前,銀監會還修訂了《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最大限度統一了中外資銀行市場準入標準,以促進公平競爭。筆者相信,這些政策所形成的合力,將助推外資銀行在中國經營水平的提升。
此次《條例》修改方案一出臺,即成為外資銀行經營人員第一時間爭先轉載的微信頭條。他們普遍認為,該方案具有兩點促進意義:一是為業務經營提供了更加寬松的經營環境。一直以來,外資銀行的分支機構在中國境內補充資本的渠道都相對有限。此次《條例》去掉了總行無償撥付其不少于1億元人民幣或等值自由兌換貨幣的最低限額要求,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業務需求,在其分行之間有效配置營運資金。此舉實為減負。二是為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降低了門檻。有意愿的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便捷地申請開展人民幣業務,更好地為“引進來”和“走出去”服務。此外,對外國銀行(外國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設立營業性機構不再要求必須先行設立代表處,而是可以自主選擇是否設立。這些積極措施將間接支持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業務擴張。
對于中國銀行業整體的促進作用則如銀監會指出的那樣:深化了銀行業對外開放,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外資銀行的積極作用,促進國內外金融業在資金、技術、產品和管理方面的進一步融合,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我國銀行業的服務和管理水平。
近年來,隨著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進程的穩步推進,特別是2006年年底銀行業全面放開后,外資銀行對中國市場的參與度日益提高。
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14年9月召開的第18屆國際銀行監督官大會上指出,中國2001年加入WTO以來,積極履行各項承諾,踐行各項國民待遇準則,穩步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已有51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了42家法人機構、92家分行和187家代表處,總資產達到4370億美元,年均增幅近20%。
政策修改一方面為外資銀行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預料會因此觸發新一輪外資銀行的設立潮);但另一方面,隨著政策效應的釋放,也會逐漸暴露出外資銀行經營上的軟肋——其比較優勢將減退。
業界普遍認為,外資銀行的優勢主要在于經營穩健、金融產品附加值高、創新能力強等方面。經營穩健,說明其風險管控水平高。確實,外資銀行目前在流動性比例、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等各項監管指標上,均表現良好。但在實踐中,由于外資銀行的風控制度多缺乏一定的彈性,常常和監管的額度管理發生沖突,進而錯失業務發展機會。

表1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與2006版的對比

表2 外資銀行監管政策的沿革
一般而言,考察銀行的產品創新能力,薪酬制度是重要的控制變量之一。因為良好的員工激勵制度會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從而推動其研發出更好的適合市場的產品。但這些年,隨著中資銀行效益的不斷提升,外資銀行的薪酬吸引力下降,同時由于其中國業務增長乏力以及本土員工缺少上升通道等原因,反而出現了人才回流中資銀行的現象。
另外,曾經讓外資銀行引以為傲的垂直管理構架,也由于過分束縛了本土管理團隊的自主權空間,有可能在下一步業務的擴張中帶來不利影響。
近年,在華外資銀行利潤普遍縮水,但實際上,其在中國的收益率還是大幅度超過了在其母國或在其他國家分支機構的平均水平,收益下降只是與中資銀行的爆發式增長相比較而言。因此,如何抓住這次《條例》修改的機會,整合資源,進一步發展壯大在華業務,成為外資銀行普遍高度重視的問題。筆者認為,外資銀行要推進在華業務,需從以下兩方面發力。
其一,鞏固并強化先發優勢。隨著國內各項政策壁壘的進一步消除,同時在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推進和金融市場更加開放的背景下,不少新領域正陸續或已向外資銀行開放。外資銀行應繼續在金融衍生產品交易、QFII和QDII證券投資托管、國債承銷、代理保險等業務領域保持領先。
其二,繼續挖掘技術優勢。一般認為,理論上中國的外資銀行相對中資銀行更具技術優勢;但通過實證發現,由于之前中國銀行業人民幣存款和貸款價格競爭并不激烈,加之外資銀行規模相對小、網點和客戶資源也十分有限,外資銀行并沒有在表內業務方面體現出其技術優勢,在人民幣貸款定價中更多是借助價格優勢。此次政策調整,大大提高了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的主動性和靈活性,為其有效開展人民幣存貸款業務提供了便捷條件,但也會使得人民幣存款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總的來看,2015年外資銀行開拓人民幣業務的渠道很多,其中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改變對公客戶過分集中于外向型企業和跨國公司的結構,加快本土化步伐,攜其在信息咨詢、家庭理財等新興銀行業務方面的技術優勢,積極開拓國內中高階層群體市場;二是通過物理網點輔以電子銀行,在經濟發達地區達到一定密度,加大個人吸存力度,并在監管允許的范圍內開發更多的人民幣產品。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外資銀行表內業務體現出技術優勢時,必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并最終促進我國銀行業整體服務水平的提升,形成競爭有序、符合市場需要的金融服務格局。
作者單位:中國外匯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