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際
周六早上的八點,劉昌清來到福州臺江區榕城古街旁的和平市場。因為前一天晚上在鄉下幫別人做鄉宴,累了一天,今天起得比往常遲了點。每個周末,他叔叔出嫁的女兒都會帶著老公、孩子回到娘家,一家人一起吃頓家常飯。因為小時候在叔叔家里生活了一段時間,和叔叔家的兄弟姐妹們十分熟絡和親切,所以每周末的這頓家宴常常由他來操辦。
八點多的和平市場,已沒有人頭攢動的喧鬧,空氣里飄蕩著水產的海腥味,早晨剛送來的海鮮們躺在冰塊上等待著被挑選走,一條條鮮肉掛在鉤子上,在燈光的照耀下色澤顯得更加鮮亮,還有許多賣素食和半成品食材的鋪子前,各種各樣花花綠綠的食材整齊地碼放著,很是好看。市場里頻頻看見拿著單子魚貫穿行的中年人,讓人不禁猜想是城內哪家酒樓的采購。和平市場可以算是福州城內的第二大市場,僅次于市中心的西營里市場。如今西營里市場已遷出市區,市內也少有如此規模的市場。這里東西物美價廉,品類豐富,福州城中許多酒樓和餐館的食材都是從這流出的。
劉昌清對這里自然十分熟悉。他輕車熟路地來到一家肉燕鋪前,買了肉燕、魚丸、糯米飯、芋泥等等福州傳統的小食。老板娘熟練地幫他把每一樣食物裝好,鋪旁是一位老婦人正麻利地包著肉燕,一個小女孩也圍著圍裙在幫忙。在這家店采購完畢后,劉昌清手上便已提了滿滿的兩袋。劉昌清似乎已然想好了中午這頓大餐的菜譜,他輕快地穿行在攤位之間,駕輕就熟地翻看著黃瓜魚、海蜇、花枝、鯊魚皮、五花肉等各色食材,從他的神色中可以看出今天市場里的這些食材品質都還不錯。半個多小時后,他意猶未盡地走出了和平市場,手上已是再也拿不下更多的東西。
喜歡在家做菜的大廚
浦下村在福州城的東南角,離市中心的距離也不算特別遠。劉昌清在浦下和親戚一起經營著一家大排檔,偶爾也幫別人做做鄉宴,他主要負責調味。在福州城郊以及周邊的縣鎮,人們依然喜歡在喜事時請鄉廚來擺宴。一些富庶的縣鎮里,辦起鄉宴來,都是百來桌的排場,那熱鬧的陣仗就算是城市里五星酒樓的高檔婚宴也未必能比得上。劉昌清說,他認識的大部分廚師都不喜歡在家里下廚,但是他卻相反,他特別喜歡在家里做菜的那種自在和舒服的氣氛,做菜給家人享用也是一種快樂。
說話間,便已到了他叔叔的家里,一座普通的民房。民房的后面是一片不大的菜地,這里原本是河道,但已經枯竭,劉叔叔便在河道旁自己種了點菜。劉昌清之所以沒在市場里買蔬菜,是因為家里已經有了如此新鮮的蔬菜。走進屋內,廚房就在門口,空間不算大,但是還算整潔。勺子、蒸籠等器具一樣一樣整齊地掛在墻上,角落里放著一堆剛從田里摘來的青菜,還有半只已經處理好的自家養的鴨子。劉昌清把食材都取出來放在洗菜池子里,系上圍裙,便開始料理這些美味。
因為離午飯還有一段時間,家里沒什么人,所以只有劉昌清的姐姐過來給他當個幫廚。把主要的食材、配料都準備齊全后,便先從最簡單的涼拌菜做起。鯊魚皮是福州人愛吃的一種特色食材,平常多用來煮酸辣湯,涼拌的吃法也是比較常見的。劉昌清將鯊魚皮切成段,放入開水焯熟后,用醋、糖等調汁,加上西紅柿和黃瓜一起拌勻,拌好以后,就夾了一塊讓姐姐幫他試試味道。“我姐做飯可比我做的好吃多了。”劉昌清在燒菜時總是要和姐姐交流一下做法。這道涼拌鯊魚皮,姐姐說味道太淡,可能是因為用的醋是鄉鄰自家釀的,不夠酸。對于劉昌清來說,在家里做菜嘗嘗會遇到各種情況,要不就是火候不夠,要不就是手頭缺了某味調料,但是他依然覺得在自家廚房里燒菜的那份愜意是哪里都比不上的。“我們常常想在家里做出酒樓的味道,這其實很困難,因為有太多微妙的差別在其中,但是在家做出來的菜就應該是家常味道,誰說家常味道就不好吃呢?”說話間,姐姐已經掏出了一摞搪瓷盤子,一看便知已用了多年。將拌好的涼菜擺在盤中,劉昌清便打住話頭繼續埋首在砧板和爐灶間。
在劉昌清忙著處理小白蝦、花枝這些水產時,姐姐則將檳榔芋和家養的鴨肉放進鍋里燉煮,然后默默地把魚丸、肉燕和鵪鶉蛋裝在一起準備做碗“太平燕”。在福州的宴席上,一碗“太平燕”總是必要的,在大宴上鵪鶉蛋一定要換成鴨蛋,因為福州話中“鴨蛋”音似“壓浪”,在過去以此保佑出海的人一路平安。現在的城里人自然已經不用出海,但是老福州們還是會在每次的宴席或者家人出遠門前,準備上一碗“太平燕”,或者煮上一份太平面。
突然聽到“哧溜”的聲音,原來是劉昌清將一整條黃瓜魚下了油鍋。這道菜叫做“全折瓜”,黃瓜魚已經拜托店家將鱗片刮掉,但是并沒有開膛破肚。劉昌清說老福州人做黃瓜魚,一般不去內臟,都是完整地下鍋。油鍋里那條裹上了地瓜粉的魚,漸漸地炸成了金黃色,待會兒還要澆一層糖醋汁。劉昌清的叔叔此時正好進來,和客人寒暄了兩句,邀請客人中午一起小酌一杯,見家中的酒瓶子已空,便又出門去向鄰居討要了。福州人愛喝青紅酒,每到年關,便有好酒開壇。冬日里燙一壺青紅,喝下以后全身都會暖和起來。釀青紅剩下的紅酒糟,也是福州人燒菜最常用的調料。今天劉昌清要做的紅糟花枝,就是用這青紅酒的酒糟炒制而成的,獨有一番風味。
隨著時間越近中午,劉昌清的動作也越來越快,廚房里的鍋里煮著丸子,而他已經來到飯廳里,努力將芋泥包在八寶飯之中。十一點多時,在外的家人也陸續回來了,廚房和飯廳里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妹妹也加入了幫廚的隊伍,幫忙把碗筷擺上桌,而姐夫和妹夫則輪流到廚房里和他打招呼,順便打趣地說他做菜太慢。說笑間,一道一道做好的菜被端上桌,眼看就可以開席了。
劉昌清把爆炒雙脆這道菜留到了最后,他要等所有人都上桌后才開始炒,因為這道菜一定要現炒現吃。偏偏這時地瓜粉用完了,劉昌清讓妹夫趕緊出門去買一包,非說沒有地瓜粉的話這道菜就做不了。在傳統福州菜里,爆炒雙脆也是相當難做的一道菜,在福州考廚必考此道菜,因為這道菜對于火候的掌握尤為重要。劉昌清說他做了二十年的菜,這道爆炒雙脆也做了無數次,但如今每次做這道菜時,他依然要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會失敗。海蜇已泡了許久,去除掉了其中過剩的鹽分,腰子改好花刀,再用地瓜粉調好一小碗濃稠的汁,等油鍋一熱,食材在一瞬間一起下鍋。劉昌清神情專注地翻弄著炒鍋,生怕炒過了頭,不一會兒,關火,裝盤,最后一道菜終于大功告成。
十幾道菜滿滿當當地擺在桌上,一家人圍著一張不大的圓桌比肩繼踵地坐著。桌上的菜色是涼拌鯊魚皮、荔枝肉、紅糟炒花枝、醬鴨、芋頭番鴨湯、全折瓜、太平燕、爆炒雙脆、南煎肝、香油小白蝦、酒釀丸子、銀杏炒百合、芋泥八寶飯,每一樣都是地道的福州菜色,燒菜所用的調料也大多是鄰里鄉親自己釀造的醬油、白醋等等。曾寓居福州的郁達夫在《飲食男女在福州》中寫道:“福州食品的味道,大抵重糖;有幾家真正福州館子里燒出來的雞鴨四件,簡直是同蜜餞的罐頭一樣,不雜入一粒鹽花。”誠如郁達夫所寫,桌上的十幾道菜里,竟有半數以上的菜品都是甜口,廚房里的一罐白糖竟用得見了底。
劉昌清自己用筷子夾了一塊腰子,放在嘴里品嘗,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今天的雙脆是我在家里炒得最好的一次,這道菜真的很難做。”其他的菜也盡是鮮美可口:魚皮脆爽,家釀醋因放的時間久了,酸味也被調出;芋頭番鴨湯,未放多余的調料,卻自有一股醇香;香油小白蝦最受歡迎,不一會兒便被一掃而光。劉叔熱情地給客人斟滿燙好的青紅酒,然后一同一飲而盡,幾巡下來,個個面帶紅光,已是有些微醺。對于劉叔一家來說,這只不過是一個尋常的家宴,這一桌地道的福州美食也終究只是這其樂融融的尋常人情的陪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