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珍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瀏覽網頁時,我看到了《現代語文》的“孔子杯”作文大賽通知。這則征文啟事,如一粒石子,在我平靜的心湖中激起一絲漣漪——我要組織學生參加。
我給學生讀了這則啟示,并要求學生把這次大賽當作一次鍛煉的機會,人人參加。
學生熱情很高。人人選材料,我一個一個地過關。全班52名學生,有24名同學寄出了自己的習作。
比賽揭曉了,有18名同學獲獎,這無疑給了我們莫大的鼓勵。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第十屆作文大賽中,我班又有20多位同學獲獎,組委會不但給我們寄來獲獎證書,還有全國各地的漂流稿,當我把漂流稿發給同學們并告訴他們,我們的作文也被當做漂流稿寄往全國各地時,全班沸騰了,一片歡呼。
組委會還給我們寄來了第十一屆征文啟事,本屆的大賽主題是:讀《論語》,學做人。看到這個主題時,我的第一感覺是——有點難。《論語》的仁、儀、禮、智、信是德的根本,是人性的呼喚和回歸。閱讀《論語》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使學生心靈至善至美。可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卻也讓學生大為頭疼。班長劉卓是班內作文最好的,但是,她交上來的作文除了語文課本上對于《論語》解釋之外,大多是抄寫的名句,后面帶著翻譯。我問她:“《論語》以前讀過么?”“小學時背過幾句,那時不懂,后來在初一語文課本上學過。”劉卓回答。“那你有沒有記憶比較深刻的名句?”“記不太清了。”
這可怎么辦?
“今年的傳統教材上前半部分是《論語》,我就是借鑒那上面的寫的。”劉卓看我面露難色,提醒我。
“真的?那太好了!我們就先從誦讀開始。”
我當機立斷,在班內開展了“讀《論語》,學做人” 活動,即每天讀背一條《論語》,一個月下來共背誦了10章《論語》。我班也在“孔子”的熏陶下悄然發生變化。一些調皮鬼時不時地把“子曰”“君子”掛在嘴邊和行為上;有同學犯了錯誤,別的同學會立刻指出“不遷怒,不貳過”;一些暴躁的同學認識到“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的危害,變得寬容了許多。
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同學們圍繞“讀和學”做文章,可以寫寫自己讀《論語》的過程,也可以寫寫自己感觸最深的一句話,自己怎樣在這句話的引領下發生的改變。這樣,學生有了真實的經歷,寫起來也得心應手。
反思這幾次作文比賽的經歷,我覺得有這樣三點是值得肯定的:第一,寫作為的是發表、獲獎,我們能夠找到機會,這使他們能夠從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第二,通過活動引領學生作文。學生的作文不再僅僅是為了完成作業,而是為了參加某一個自己認為很重要的活動。這樣,寫作就有了一種背景因素——參加比賽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寫作就有了動機,成為了一種主動的行為。第三,從生活入手,寫出真情實感。學生習作,只有寫真實的生活,才會有真情實感,才會具體生動。
感謝《現代語文》雜志社的編輯,感謝“孔子杯”作文大賽的組織者,你們給了學生發展的空間,展示自我的機會,他們的世界因你而亮麗,相信“孔子杯”作文大賽會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