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甜甜
秋風中梧桐樹的葉子打著旋兒輕輕飄落,悄無聲息。
黎明前,我漫步在寂靜幽長的街道,步履沉重。隨著一陣清冽的風劃過我的耳際,我仿佛聽到一聲悠遠深長的聲音。他說:“不怨天,不憂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隨后,他又語重心長地說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誰?我想,如此高深有內涵的話也只有出自那位儒學的始祖、中國教育文化的開拓者——孔子之口吧!
他,安貧樂道,窮則獨善其身。他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他在貧窮的生活環境中磨練心志,鍛冶性情。孔子的追求,比功名利祿、富貴榮華更重要,更有價值,也更高尚。他“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在塵世的喧囂中,悟出人生的真諦,看透社會。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如此君子氣概,孔夫子不是圣人,誰是圣人呢?
他,不降志辱身以求進步,也不隱居避世脫離塵俗。他曾在魯國身居高位而禮賢下士。在孔子參與國政的三個月內,民風淳樸,百姓安然怡樂。然而,英才常遭遇小人的算計。齊國忌憚孔子在魯國執政而威脅自己,一出“美人計”的戲碼,季桓子不顧朝政,貪圖安逸享樂。孔子面對這種情境,也只能發出“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的惋惜。最終選擇離開,這是因為他的志向不允許自己再作停留。然而,滿腹經綸,胸懷治國之道,他不忍歸隱山林,不問塵俗。
他,執著于學習,注重品德修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注重虛心求教,不恥下問。“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體現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他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一個圣人尚且如此,相比之下的我們,似乎沒有什么理由不奮起,不拼搏。
東方的曙光已經乍現,縷縷陽光直射入我的心底,我感到不知名的東西已驅走了我內心的黑暗。我將沿著先人指引的方向,大步向前,邁向光明的前方!
(指導教師:吳淑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