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蓉
一九八八年全世界諾貝爾獎得主就曾預言:“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人類要想生存,必須向2500年前的中國孔子尋找生存之道!”
追溯歷史長河,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儒家學派正是當時引領社會進步的先鋒。《論語》——集孔子思想之大成的典籍,是儒家學派的精髓。它舉世聞名,經久不衰,足見其真理性所在。
在《論語》中,古圣先賢為我們指明了人生該有的態度、品行、理想等等。針對不同的生命階段,先賢也提出了不同的修身要點與人生狀態。這便是有名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隨后便有宋朝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在中華文化之推進中,《論語》已成為中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指明燈塔。有了光明,便驅逐黑暗;有了儒家經典的光芒,整個歷史長河、晝夜輪回的日子便再也不怕冰凍。智慧的先人,將其中的大道、奧秘隱入字里行間,讓后人去領悟,去實踐。
令人嘆惜的是,在現代經濟文化的沖擊下,物欲橫流、功利盛行、眾人亂議、倫理道德淺薄,文明的火焰搖曳不定。我們這一代從祖輩手中接過文明之火炬,身為中華兒女的我們,便有責任讓那星星之火壯大成燎原之勢,也正如古人“宣德化柔遠人”的理想一般,誓以中華文明之光照撫世界大地。
人修身方可心安。修身隨著目標的進步而更上高樓。修,并非一日之功,就像水滴石穿,由前一個目標的鋪墊走向下一個更高的目標。孔夫子十五歲志于學問,到了七十歲便從心所欲,言行中符合禮儀規范。反觀現在,在迷茫中掙扎的世界,又有幾人能因不斷地學習與感悟而重排人生這部大算盤。
修身在《論語》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夫子教育古今的青少年,十五便要立下遠大的目標,以德為本,以禮潤身,勤于鉆研學問,成為有為的君子。
“三十而立?!笨鬃咏逃嗄耆?,“立”要建起于心,通達事理,具有是非慎思明辨的能力;言行上要有秉持誠信處事,不輕易許諾;行事上要不偏不倚,清廉正直,止于清靜的定力。
“四十而不惑?!边@個時期的中年人,對于世界的一切學問都認為不可違背人情事理。不生疑、不執著、更不顛倒是非,是不愧于國家社會培養的成功人。
“五十而知天命。”已過中年的人們便知道天地間的一切事理,人力可為之事隨自然規律而變化,需守規而行。這宇宙的大智慧,行事上的哲學思想,使飽經風霜的人不再違抗天理、怨天尤人,而是盡己所能為國家社會辦事。
“六十而耳順。”洞察覺照的老者們,他們都會明白“順”是一切世相情理,所有的事情,必然都會有最好的安排,所有的事情都已順理成章,自然不會覺得不妥,都能融會貫通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逼呤畾q的老學者們,有盡善盡美的心境,心中自有對事理的理解尺度,可隨心照辦,不會有越過道法之外的意思。
歲月如斯,領會到孔夫子“心德”的人自會反觀自省,生命中似乎透露出所覺所悟來,這便是修身之始。修身后方可齊家,自身的德行如能感化家人,一家和樂融融、圓圓美美,何樂為不為?
社會中的中心在家,家和萬事興。一家之中如不敬愛父母,父母生前不依孝供養,死后不恭敬祭祀,這都是為人子女的恥辱。魯大夫孟懿子問孔子如何盡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笨追蜃铀f的“禮”是從心,從行動上去關愛、恭敬父母,不管父母身在何方,也要時時銘記父母的恩情。工作的人發了工資,給父母買了各種營養品,以盡其孝,父母心中自然安慰,但對待父母的言語舉止不誠敬,不以禮相待,也沒有將心比心地關愛父母的內心,那些豐厚的禮物又怎能撫慰父母受傷的心呢?這正跟孔子所闡述的“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一觀點,不謀而合。為人子女的孝,豈不跟畜養牛馬的方式一樣?孝,不止是單純的物質供養,更是孝子之心與父母之心的融合,愿我們細細體會。兒女孝順,父母慈愛,才可有一家和樂的景象,這樣一來,做到“齊家”未必是件難事。
家庭的圓滿不能困住一個人遠大的心志,他終究要走向社會,學會如何做官,為民服務,學會如何謙讓,禮敬上司、關愛下屬,學會做一個為國為民的責任人!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男男女女都將被染上鮮艷的色彩,很少能看到一身白紗、兩袖清風的高潔之士。春秋大夫公孫僑為人秉持君子之道,被孔夫子贊為:“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贝蠓蚬珜O僑為人自身行為莊重,潔身自愛;對上面的君長恭敬謹慎;對人民恩惠寬容;合情合理征調民力制定稅收。為官之人,若能有他這份清廉正直,對國家也無愧了。這種君子之風正是人們所追求的本質??!
每個人無論自己在公司的職位是高是低,他都處于中位,面對上級他是下屬,面對下屬他是上級,而如何上下皆喜,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了。殷商時期,伯夷和叔齊他們的道德修養被孔子稱為“不念舊惡,怨是用?!?。如果有人對不起他們或對他們惡言惡行,他們也從不記在心上,由于他們寬廣的胸懷,記怨他們的人也就很少了。謙讓、禮讓、不記怨是為人大智慧的處事原則,更是高尚德行的體現。為人處事中難免會發生摩擦,如果萬事都作退一步想,凡事留有余地、不傲慢、不居功,才會上不責、下不怨、四方和順,這才是福的道理。
現在雖是提倡個性、民主的時代,但人與人之間的謙讓禮敬,更應有自制自處之道。心存謙虛,謹慎做事,大公無私,自然圓滿無礙。做官清廉正直有為;做上司的不隨意責罵下屬,給他們成長空間與關愛;做下屬的盡心盡力為公司企業服務,配合領導;同事之間禮敬相待,團結一心,社會必然更加祥和。一個國家能做成這樣,“治國”之愿已成,國之振興,指日可待。
至于“平天下”,就要傳播我國先進的儒學大道,點燃世界文化火花。
文化是一個族群的精神命脈,也是思想歸一的中心,一旦失去了它,就難辨識民族特色,國家的思想。
十九世紀末期,中國從保守中遇到外界的干擾與革新。新涌入的思想學派使意志薄的知識分子開始對自己的文化生起了否定之心。二十世紀以來,前有“五四”后有“文革”的歷史,再加上近代科技的高速發展,各種西方思想的引進,中國人民對自己老祖宗傳下的文化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愈來愈生疏及漠視,這無形中是摧毀了文化的根。智慧的中華之國民啊,洗凈眼前迷茫的時候到了。漠視祖先的文化,會斬斷我們生命源頭的根,我們這代青少年,要用心聆聽千年的呼喚,接過那星星之火,使它重新振奮輝煌。
希望人人都能仰慕圣人之道,學習圣人的高尚品德與通達濟世的為人之方,積極效法、力行實踐孔孟之道。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有希望,國家才更有光明坦蕩的前途,世界才有和諧圓滿的未來。
執你我之手,共創中華盛世!
(指導教師:解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