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2015年5月26日,巴南區二圣鎮中坪村。
小滿時節,上灣組田里的水稻已長得郁郁蔥蔥。
每年這個時候,本該是村民們忙碌的時節。
“以往這個時候,就忙著給水稻打藥。”村民李家蘭指著田里的秧苗,笑著說。
但如今,村民們卻悠閑地聚在一起擺龍門陣。
“村里的活有‘專家幫我們做,根本不用我們管了!”李家蘭說。
李家蘭口中的“專家”,是專門為村民提供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的合作社、家庭農場、公司等專業組織。
人累地荒
“哎喲,哎喲……”以前,每到農忙時,60歲的劉開秀就會“叫喚”。
“要不要去看看醫生?”老伴總是這樣關心。
“算了,老毛病了。”
劉開秀家住中坪村,兒女都在城里工作,很少回家。
劉開秀和老伴住在農村,經營著6畝田地。
雖然兩個人都一把年紀了,但每年農忙時,還是得天天下田干重活。
“不種地,我們吃什么呀!”劉開秀嘆氣。
天未回暖時,老兩口便挽起褲腳,光著腳板在田里忙碌。
烈日炎炎時,老兩口又拖著顫巍巍的身子,收割稻谷。
長期勞累,劉開秀和老伴身上落下了不少毛病。
“經常腰酸背痛。”劉開秀說。
很多村里的“留守老人”都和劉開秀夫婦有著相同的境遇。
這些年,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離開農村外出打工,不少農田因此閑置下來。
也因此,不少人逐漸荒廢了種田這門手藝。還有一些年輕人,從小就沒有學過種田的手藝。
巴南區幅員面積1800多平方公里,其中農村面積就達1700多平方公里。
“再過一二十年,年輕人頂不上來,土地誰來種?”巴南區農業委員會主任何先平很擔憂。
同時,村民們還面臨著“怎么種”的問題。
巴南區惠民街道顯林村的一位老婆婆對水稻種植一知半解,2014年5月,因為肥料施多了,水稻差點“全軍覆沒”。
因為不懂專業種植技術,村民常常弄巧成拙——高生產成本種出低產量產品。
全程服務
2015年5月的一天,巴南區行政審批服務中心。
巴南區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正在這里公開招標。
吳卿裕信心滿滿。作為一家提供農業服務的公司,吳卿裕團隊擁有成熟的技術和經驗。
果不其然,重慶琪禾農業有限公司成功中標,拿下780畝服務面積。
在此之前,重慶琪禾農業有限公司已為巴南區惠民街道顯林村村民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一年了。
2013年初春,吳卿裕從臺灣來到重慶。
因為重慶的地貌和臺灣的地貌十分相似,他決定在這里大展宏圖。
吳卿裕考察過很多城市,看到重慶村民仍在使用傳統耕種方式,他覺得找到了“錢景”。
不過失望隨之而至。
“因為當地培育的秧苗根系不發達,專業的農機播種設備無法識別秧苗。”吳卿裕說,“我們必須從育秧環節開始,從頭到尾進行全程服務。”
于是,吳卿裕成立了重慶琪禾農業有限公司。
“這人跑來干嘛啊?”惠民街道顯林村的村民們很是不解。
吳卿裕不動聲色,自己租地育秧、耕種。
“自己先試驗,讓村民看到效果,他們自然信服了。”吳卿裕說。
一個月后,有村民坐不住了:“你的秧苗怎么長得這么好?”
兩個月后,有村民專門請教吳卿裕:“你的秧苗存活率怎么這么高?”
…………
“吳老板,你的水稻種得好,干脆你幫我育秧收割吧。”第二年,部分村民主動來找吳卿裕。
2014年一年,琪禾公司就為顯林村不少村民提供了全程社會化服務。
在巴南區,作物的修枝整形等都早已實行了社會化服務。
嚴格監管
2015年4月的一天,劉開秀家中。
昌元家庭農場負責人劉昌元拿著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確認單,來找劉開秀簽字。
確認單上,寫著服務的具體環節、服務的地塊和服務時間等信息。
巴南區昌元家庭農場同重慶琪禾農業有限公司一樣,為村民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
最近,昌元家庭農場已經陸續做完了水稻的病蟲害統防統治。
“我們每服務完一個環節,都要找村民簽字確認。”劉昌元說。
“麻煩你了喲。”劉開秀在“服務用戶簽字”一欄寫上自己的名字。
雖然服務對象已簽字確認,但并不代表工作做完了。
這只是服務的第一步,接下來,昌元家庭農場還將面臨更嚴格的監管。
為加強對全程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質量的監管,巴南區政府制定了嚴格的監管程序——
一是嚴格社會化服務質量監管。每一項社會化服務確定一名在當地有較高威望、辦事公道的人擔任質檢員,檢查核實服務質量與面積,確保質量合格、面積準確。
二是嚴格社會化服務過程監管。切實做到“三公示、三簽字”;服務合同公示、社會化服務確認單公示、區級補助結果公示;服務組織簽字、用戶簽字、質檢員簽字。
…………
末了,巴南區監察局、財政局、農委等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還要對服務質量進行抽查驗收。
“他們能不盡心盡力嗎?”劉開秀笑著說。
“全程”效應
對于顯林村的曾祥華來說,村里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有兩個好處——
第一,降低成本。
“去年請了專業公司,村里水稻生產實現了機械化操作,降低了人力成本,800多戶糧農,去年種地少花近100萬元。”曾祥華說。
第二,增加產量。
“每戶農戶的糧食產量至少提高了10%,好劃算嘛。”曾祥華揚眉說。
同樣獲益的還有二圣鎮集體村的村民鄭孝平。
鄭孝平家經營著6畝梨樹,但產量很低。
看到鄰居的梨樹托管給專業合作社后不僅人清閑了,產量還提升了。
“同樣的梨樹,同樣的土地,他們種出來的梨怎么就比我種的大,產量就比我種的高?”鄭孝平有些疑惑。
“他不懂怎么修剪枝葉、不懂怎么施肥,產量不低才怪。”村民道出玄機。
2013年春,鄭孝平也把梨樹托給眾喜早熟梨專業合作社管理,秋收時,每畝地梨產量漲了不少。
“效果太明顯了。”鄭孝平樂得合不攏嘴。
提高產量,這是全程社會化服務的效果之一。
“去年重慶琪禾農業有限公司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村里水稻生產過程實現了大規模機械化操作,解放了大量勞動力。”何先平說。
這是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的另一大優勢——節省勞動力。
有貼身“管家”服務,曾祥華不但清閑起來,還省了請人工的煙酒茶飯等麻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