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睿
盛夏的陽光,一大早就鉆出云層,將梁平縣城照了個透亮。
當第一縷陽光照進梁平縣委大樓時,蔣宜茂已經在伏案工作了。
這位教師出身的縣委書記,平均每天工作十二三個小時,被當地群眾稱為“拼命書記”。
他如此拼命,只為探尋一個梁平生態涵養發展的科學等式。
“梁平,梁平,地勢平工作不能平”
——晝無為、夜難寐,傾盡心力摸索梁平生態涵養發展的科學等式。
2013年10月,一位戴著眼鏡的斯文漢子,刷新了梁平交通的一項記錄——15天“環游”全縣一圈。
他,就是履新僅6個月的縣委書記蔣宜茂。
每到一地,蔣宜茂會提出兩個問題:“圍繞生態涵養搞發展,你們打算怎么做?需要什么支持?”
他提起筆,將基層聲音一一記下。
調研開始前一個月,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出臺。
作為傳統農業大縣的梁平,被規劃為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肩負著“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重任。
消息傳到梁平,一些干部感到迷茫,認為“生態涵養,是不是就不讓發展了”“僅憑農業和旅游,梁平不可能實現興縣富民”……
在一片爭論和嘆息聲中,蔣宜茂及時組織召開了20多場院壩會和座談會,用心用情地分析、用理用力地宣講:“生態涵養發展,首先是發展——發展永遠是第一要務!”“‘生態涵養發展是一種質量更高、標準更嚴、效益更佳的發展!”“我們既要做好‘保護這個基本面,更要做好‘發展這個拉動點,讓兩者互生互助。”
干部們的思想疙瘩被逐一解開。
思想統一了,又該如何實踐?
在全縣33個鄉鎮(街道)和多個部門跑了一圈,蔣宜茂心里有了譜。
他提出了一個生態涵養發展的“梁平等式”——可持續的快速發展=發展速度×發展質量+民生實事+安全穩定+作風保障。
圍繞“梁平等式”,縣委常委會集體研究確定了解題思路——“137”總體部署。
“即圍繞‘富民強縣、全面小康這一總體目標,努力建成全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產城融合先行區、統籌城鄉示范縣三大發展定位,聚力推進‘城市建新區、工業拓園區、旅游造景區、統籌城鄉建示范區、效益農業抓龍頭企業、商貿流通建專業市場、對外開放抓招商引資等七項重點工作。”蔣宜茂說。
梁平生態涵養發展之路,由此鋪開。
“千條萬條,不落實等于白條”
——敢于擔當、真抓實干,傾心盡力推動“發展速度×發展質量”。
2014年7月的一天,梁平縣城。
晚上8點,縣工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羅勇吃過晚飯,準備看看電視就休息。
這時,電話響了。
“羅勇,巨源不銹鋼項目工地怎么沒開工?”電話那頭傳來縣委書記蔣宜茂的聲音。
投資30億元的巨源項目,是梁平工業的“一號工程”。
放下電話,羅勇直奔園區。
羅勇趕到工地時,項目方董事長賀有才也到了。
蔣宜茂提出一串問題——
“工程建設順利嗎?”
“設備什么時候進場?”
“水、電、路、通訊配套何時到位?”
一一得到滿意答復后,蔣宜茂才微笑著離開。
望著他的背影,賀有才喃喃道:“書記真不怕辛苦,又來巡夜了……”
蔣宜茂就任縣委書記那年,羅勇調入縣工業園區。
別人眼里,他得到了一份“美差”——那里是梁平發展工業的主戰場。
但誰也不曾料到,這份“美差”竟會被新任縣委書記逼成“苦差”。
“蔣書記每季度必到園區召開現場辦公會,調研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他還會到企業巡夜,查漏補缺協調解決問題——他就像永不疲倦的坦克發動機,驅動整個系統快速前進。”羅勇說。
堂堂縣委書記,干嘛如此拼命?
“梁平經濟總量較小,產業結構單一,市場主體量少質弱……要實現‘點上開發,必須集聚起一批特色產業項目。”蔣宜茂說。
如何集聚?
“一是建立功能導向下的產業發展規劃,切忌像耗子啃南瓜——無從下口。”蔣宜茂說。
于是,梁平按照“137”總體部署,規劃“山水園林新城—特色風情集鎮—美麗新鄉村(社區)”三級同建體系,作為新型城鎮化牽引點;規劃光電科技、生態塑料、機械制造三大工業主導產業集群發展,作為新型工業化的主攻點;規劃糧菜、梁平柚、水產三大農業重點產業,作為效益農業體系支撐點;規劃雙桂堂、百里竹海兩大核心景區,作為生態旅游突破點。
“二是對符合功能定位的項目,無論大小,都提供體貼入微的服務——讓各個量級的市場主體協調增長,經濟活躍程度才能不斷提升。”蔣宜茂說。
為此,梁平推出了縣領導及職能部門領導牽頭對接產業服務制度。
蔣宜茂成為“首席服務員”,一直沖在前頭。
在“首席服務員”率隊推動下,梁平已初步形成光電科技、生態塑料、機械制造三大核心產業集群,三大主導產業成為梁平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梁平實現了GDP增速連續四年超過全國、全市平均增速,2014年全縣GDP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18億元。因為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明顯,2013年、2014年梁平縣黨政班子連續兩年被重慶市委表彰為“先進領導集體”。
“群眾叫我‘蔣老師,我愿意看到他們高興”
——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用“辛苦指數”換群眾“滿意指數”。
梁平沃野千里,素有“川東第一壩”美稱。
柏家、紫照兩個鄉鎮卻是例外——山高路陡、土地瘠薄。
更糟糕的是,當地缺水。
一次調研時,蔣宜茂看到了讓他難忘的景象——
天不亮,鄉親們就要到水井前占位子;回來時,已經晌午。
一桶水,先淘米洗菜,然后刷鍋洗碗,再用來喂豬,絕對算得上“循環利用”。
村里人成天灰頭土臉,十天半月洗不上一次澡……
在當地訪問了一天,蔣宜茂眉頭皺了三天。
“書記又心酸了。”干部們說。
在梁平,干部群眾都知道:“縣委書記見不得群眾吃虧受苦。”
作為縣委書記,僅僅“心酸”遠遠不夠。
“對民生問題,一定要發現一起解決一起,絕不能藏著掖著,絕不能光說不做。”蔣宜茂說。
這樣的要求,并不僅僅只針對下級——每次走訪困難群眾,蔣宜茂總忍不住自掏腰包,往群眾手里塞錢。
“蔣書記給錢從來不數,摸到多少是多少。”金帶鎮黨委書記蔣明號說。
因為親民愛民,群眾送了他一個親切稱呼——“蔣老師”。
蔣宜茂卻不滿足:“僅憑一己之力,能幫到多少人?”
要做好“梁平等式”,必須盡全縣之力抓好“民生實事”。
為此,蔣宜茂和縣黨政領導班子使出“絕招”——制度惠民。
一是財政傾斜,提升公共保障基本面。
“每年至少要將縣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用于民生。”縣財政局局長唐俊義說。
三年來,用于教育、醫療、幫貧助困等基礎保障項目的財政資金超過40億元。
二是就業扶貧,培育脫貧內生動力。
“蔣書記提出建立三大就業扶貧制度——制定特殊政策,全縣事業單位優先錄取貧困家庭大學生,縣級公益性崗位優先招聘貧困勞動力,組織企業招聘貧困農民工。”唐俊義說。
惠民制度迭出,柏家和紫照兩個鄉鎮也深受其惠。
那次調研后,蔣宜茂召集縣水務局、縣財政局等部門深入論證,制訂了“蟠水柏調”計劃——從蟠龍引水,解柏家、紫照之渴。
唐俊義說:“飲水工程投資2000多萬元,在懸崖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前后歷時7個月,終于讓兩個鄉鎮、30000余群眾喝上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自來水。”
通水當天,60多歲的村民段天富樂壞了:“我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蔣書記硬是幫我們做到了。”
這個絕壁工程,被當地群眾稱作“梁平的紅旗渠”。
“把話說好,把事辦好,把自己管好”
——用“三好”以身作則帶隊伍、提素質、轉作風,搞好作風保障,讓科學等式發揮最大效力。
在滑石寨度假村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學峰眼里,蔣宜茂既是縣領導,更是創業導師。
過去三年,周雪峰和蔣宜茂見了四次面——每次,蔣宜茂都會“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搞旅游。
在“導師”的指點下,周學峰以明朝古遺址滑石寨為支點,開設了特色養殖、戶外培訓等旅游項目,形成了全產業鏈式度假村,今年內就將升格為“AAA”景區。
生意風生水起,周學峰想感謝一下“導師”。
“送錢吧,他鐵定不收;我養的娃娃魚,大補,要不送兩條給他?”周學峰兀自琢磨。
進退維谷之際,周學峰從當地干部那里聽說了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2013年的一天,縣城某理發店,蔣宜茂和一名同事來理發。
洗剪吹到位后,兩個人到柜臺前結賬。
“有人已經給了。”
“誰給的?”
“不知道——放下錢就走了。”
蔣宜茂眉頭擰成了結。
“能不能幫我聯系那人?我把理發的錢還給他。”
“聯系不到——但他在我們店辦了會員卡。”
“那麻煩幫我把錢還到他卡上。”蔣宜茂說。
蔣宜茂履新以來,像這樣“理發退錢”的例子有不少。
在管好自己的同時,蔣宜茂開始琢磨另一個問題——如何管好其他干部?
“一些干部‘平壩意識突出,畏難守舊、不思進取。”蔣宜茂說。
于是,為帶好隊伍,縣委使出了四招。
第一招:“洗腦”——反復給全縣干部傳導“梁平地勢平,工作不能平”“梁平梁平,要挺直脊梁,提升水平”的意識。
第二招:“補鈣”——通過廣泛征集,集眾智提煉出“仁賢厚德,禮讓包容,務實擔當,創新圖強”的“梁平精神”,增強了干部群眾的家國情懷。
第三招:“強筋”——開展干部思想大解放、素質能力大提升、工作作風大轉變、科學發展大提速四大活動,提升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第四招:“立規”——將“三好”作為縣黨政領導班子的行為標準,用以激勵和影響全縣干部:一是對黨忠誠、信念堅定,即“把話說好”;二是務實擔當、一心為民,即“把事辦好”;三是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即“把自己管好”。
四管齊下,全縣干部精神作風為之一新。
聽完故事,周學峰打消了送禮的念頭。
“我把自己的事干好,為鄉親們增加就業機會。這,才是蔣書記喜歡的‘謝禮吧!”周學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