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
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由來已久,它與教育觀念、考試評價制度和育人模式密切相關。要想從根本上扭轉這一現象,需要在轉變觀念、深化改革、規范辦學和強化自律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應試傾向”突出是困擾我國高中教育發展的一大難題。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將高中學制從三年改為兩年的建議一經提出,立刻引發了人們的熱議。事實上,筆者對簡單化地縮短高中學制并不贊同,但聯想到近一段時期社會上力挺“超級中學”的種種聲音,及其對高中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所表達出的種種無奈,覺得此建議直指的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確實需要進一步引起重視。
扭轉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簡單化地縮短高中學制可能并非良策。也就是說,倘若相關改革沒有同步跟進,只是單單地將高中學制從三年縮短至兩年,可能的結果是很多學校僅用一年半甚至更短的時間讓學生完成所有高中課程學習,而將剩下時間用作復習和備考。這樣一來,非但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沒有改變,反而有可能進一步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因而,簡單化地縮短高中學制,可能無助于扭轉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
但縮短高中學制的建議也足以引發我們的思考。盡管當前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在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存在一些程度上的差異,但將高三整個一年時間用作復習和備考,已是一種普遍現象。當前的高中教育究竟是兩年還是三年?高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是否科學合理?扭轉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究竟該從何入手?
制度變革謂治本。扭轉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須加快推進制度變革。事實上,高中“應試傾向”突出的成因并不復雜,它與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績觀、學校的教育質量觀和家長的成才觀緊密相關。從現實看,高考升學率成了地方政府教育政績的核心指標,高考成績成了衡量高中學校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考上大學或考上名牌大學與否被視作孩子成才的最直觀標尺。當然,簡單地將這些責任推到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家長的身上,或許并不公正,畢竟制度本身的問題我們不能漠視。要想從根本上扭轉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除了要轉變地方政府的政績觀、學校的質量觀和家長的成才觀,更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尤其要下決心在高校考試招生制度、高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和高中學校育人模式等方面做根本性變革。從國家、地方和學校層面看,相關的改革已經啟動,但推進這些改革將會是一個異常艱難的過程,對此我們要有信心和耐心,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規范辦學謂“治標”。扭轉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須進一步加大依法治校,規范辦學的力度。特別是要對當前一些高中學校違背教育教學規律、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做法予以糾正,不可視而不見,也不能任其蔓延,這既是引領高中教育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保障高中學生健康成長的要求。同時還要強化各方自律,這種自律既是對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也是對高中學校自身的要求。在制度變革艱難推進之時,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高中學校都不應再為本已突出的“應試傾向”推波助瀾,而是應該多做一些有助于扭轉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的改革探索。目前北京十一學校等國內一批高中學校,真正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入手,致力于創新育人模式,積極推進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改革和管理改革,使學生逐步走出“應試”怪圈,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這些好的做法和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和汲取。
同時應當看到,目前一些“超級中學”通過軍事化、封閉式管理手段,繼續將高中“應試傾向”推向極致,并且呈現向外蔓延之勢。一些外地高中學校紛紛上門到這些“超級中學”求教,竭力效仿“超級中學”的做法。而這些“超級中學”也通過到外地開辦分校、與地方政府合作辦學等方式,主動向外“傳經送寶”。近一段時期以來,圍繞“超級中學”的爭議始終沒有間斷,認真反思“超級中學”存在的土壤確有必要,這也是根治“超級中學”現象的一個重要前提。但對于目前“超級中學”將所謂的“優質資源”和“先進理念”不斷向外拓展和傳播的做法,則需要引起高度警覺。這些“優質資源”果真“優質”?“先進理念”果真“先進”?這種拓展和傳播又會給我國高中發展帶來何種影響?需要認真思考。當前,亟須對“超級中學”的種種不規范招生行為、辦學行為進行重點整治,為扭轉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創造一個良好環境。
高中“應試傾向”突出問題由來已久,它與教育觀念、考試評價制度和育人模式密切相關。要想從根本上扭轉這一現象,需要在轉變觀念、深化改革、規范辦學和強化自律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基礎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