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產業發展道路很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還將繼續。如何把握機遇,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樹立科學發展觀,走出發展誤區是關鍵。因此,以改革為動力,加快發展腳步,突出“精品”意識,培養文化創新能力,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加強文化產業隊伍建設,采取保護性措施,避免破壞性發展,發揮特色,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項目是相對性的優化策略。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11-02
在當今世界各種產業方興未艾的發展階段中,作為起步較晚,而又發展迅猛的文化產業來說,發展速度十分驚人,而覆蓋面之廣,也令人咋舌稱奇。這種快速發展的文化現象,逐漸引起世界各國理論學家的關注,他們紛紛站出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或貶或褒,看法不一。但是,在當今金融市場不穩定,經濟下滑的狀況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上揚卻是有目共睹的,對推動世界經濟走出低谷所起到的作用卻是積極的,種種跡象表明,文化產業發展道路還很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還將繼續。那么,如何把握機遇,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推進經濟復蘇呢,這里我謹談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一、文化產業的概念
文化產業是以文化觀念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為產業主體支柱的新型經濟,是人類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是人們物質生活需要滿足以后追求精神生活需要滿足的產物。文化產業形成于現代社會經濟之中,它從兩個方面顯示出來:一是經濟文化化趨勢,即經濟生產和消費由物質形態向文化觀念形態轉移的趨勢發展;二是文化產業化趨勢,即文化生產和創造向商品化、產業化的趨勢發展。前者最明顯的標志是企業產品的使用價值已逐漸從實用向藝術審美化方向發展,企業競爭力也從產品質量競爭上升為企業文化和企業形象力競爭,企業文化的創造已越來越成為企業活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后者最明顯的標志則是文化生產和消費已逐漸從公益事業向非公益產業轉化,精神產品大量涌入市場。人們挖掘已有的文化資源,創造新文化產品的同時,不僅不會帶來原有的文化資源的消耗和喪失,而且還會增加原有文化資源的含量。經濟越發展,文化產品越多,累加的可供開發利用的文化資源就越來越多;而文化資源越是豐厚,發展的潛力就越大,也會促進經濟發展。
二、當前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基層決策者缺乏科學性和前瞻性的戰略眼光。文化產業屬于新型的經濟活動,需要特別重視。而基層領導往往重視傳統工商服務業,忽略了這一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沒有把文化產業的發展切實納入地方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之中。對文化產業投入資金少,文化產業組織化、集體化程度低,規模小,獲利能力小。同時,由于城市工業用地資源的局限性,受土地要素的制約,不少富有發展潛力的印刷包裝、文化用品、工藝品等生產企業要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取得必需的生產用地極為困難。
(二)生產手段落后,規模型發展力度較弱。發達國家文化產品已成為其國民經濟和出口創匯中的支柱產業,因此,發達國家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對科學技術的運用是主動和積極的,并通過科技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和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而我國的文化產業仍停留于傳統技術層面,文化科技人才密度偏低、人才結構不合理、高層次人才匱乏、人才總量規模與文化產業發展需求不相適應,以致中國的大多數文化產業在其生產過程中,如音像制品的生產中,使用的都是發達國家淘汰的生產工具,造成人力資源浪費和發展速度過慢。
(三)缺乏創新意識,難以推出高科技產品。在文化產業中,大型企業、龍頭企業數量偏少,家庭式、作坊式企業占重要地位,尤其缺乏像華鴻、百思得等這樣的大企業和集團。產業整體素質不高,企業技術設備和工藝水平滯后,產品檔次不高。文化企業產品研發能力偏弱,自主創牌意識不強,注重模仿和缺少創新制約了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名牌產品數量過少。
三、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化策略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走出發展誤區。為扶植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研究、制定一系列鼓勵性政策和相關規定,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投融資規定、低息貸款、企業用地、設施建設、稅收返還、獎勵基金等政策。目前,不少地方的文化產業發展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誤區:一是盲目型。在傳統、現代與新興文化產業發展上任意穿梭、隨意而為,今天某個項目“火”了便大干快上,明天某種園區流行便批地設置。二是自然型。在傳統思維觀念的影響下,對文化產業發展疏于支持,任其自然生長、自然淘汰。三是求全型。傳統、現代、新興什么都要、什么都上,形成了“小而全”與自我封閉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四是偏好主導型。根據主管部門或某些人的喜好和認識來確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生產服務設置。這些都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些誤區,要全面梳理和確定本區域的文化產業資源及其轉化為文化產業資本的可能性,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優劣勢比較。著重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產業,全面實施開放戰略,建立市場運行機制,摒棄短期行為,形成產業自身的延伸與輻射。
(二)以改革為動力,加快發展腳步。目前,文化、出版、廣電、新聞、文聯、作協、社會生產組織等行政、社會團體、企業、演藝單位等分屬不明、各自為政和多頭發展的情況不同程度地存在。建議在政府部門的整體框架中,設立相對獨立的文化產業發展與管理部門,對所有文化產業的內容、形態及相關資源、資本行使管理與服務職能,在此基礎上,與黨委宣傳部門建立指導性聯系,統一規劃、全面整合、分屬明確、強大主體、拓展市場,加快發展。
(三)突出“精品”意識,培養文化創新能力。要大力弘揚“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和居于核心地位的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精神,加強政府、文化產業從業者和廣大人民群眾密切聯系,從堅持、保護、規范和引導四個方面加強對文化創新的組織和管理,為文化創新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證和寬松的輿論氛圍。要進行科學、合理、有序的資源開發,改變那種粗放式、簡單式、低效率的開發行為。文化資源只有通過市場開發才能轉化為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在轉化途徑選擇上,主要應通過創意化、科技化方式使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如大力實施品牌特色戰略和精品工程,充分利用品牌來整合和開發文化資源,著力打造項目和知名品牌,發揮品牌的延伸效應,形成影響力強的產品鏈,以創意化、特色化制勝,擴大文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四)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加強文化產業隊伍建設。
有關職能部門和行業協會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工程,多渠道培養和引進高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以優勢產業培養人才,以優惠政策吸引人才,以良好機制激勵人才。進一步發揮高等院校文化產業專業培養的優勢,培養高學歷、高層次文化產業專門人才。同時有關職能部門和行業協會要加強對文化單位經營管理人員和文化專業技術人員的崗位培訓,培養復合型人才,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積蓄人力資本。
(五)采取保護性措施,避免破壞性發展。建立一套有規制標準和規范約束的完整保護體系,強調多樣化保護方式,完善保護規劃和保護措施,加強法制管理,將文化資源保護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發
(接上頁)
展過程中,要科學保護文化資源,確保資源永續發展。要避免過度開發和掠奪式開發,避免毀損文化遺產的本真樣態、原始風貌和損害其整體生態環境,同時對散失、瀕危的民間文化資源進行及時的搶救性挖掘和保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六) 發揮特色,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項目。文化旅游業是融旅游景點、設施、產品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一體的文化產業,是當今世界最具生命力的新興產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特色是旅游的生命,我們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唱好“地方戲”,打好“特色牌”。一是以傳統建筑和山水景點為主,將歷史文化的沉淀和獨特的自然風光相融合,形成頗具地域特色的旅游線路。二是以民俗文化角度,充分發揮專業劇團和民間文藝團體的作用,設立露天小劇場、露天小舞臺等場所,演出京劇、豫劇、呂劇等極具地方特色的劇種,使游客觀光的同時欣賞文藝,并借此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