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丹丹(1992年— )女,壯族,云南廣南人,現為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邊疆社會問題。
摘要:2015年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在禁毒日前夕,即本月24日,中國首次對外發布毒品形勢報告。《2014年中國毒品形勢報告》全面分析了我國當前禁毒斗爭形勢和面臨的挑戰。近年來,因吸毒引發的盜竊、搶奪、搶劫等侵財性案件多發。我國毒品形式嚴峻,不容忽視。因此幫助戒毒人員成功回歸社會,成為禁毒的關鍵環節。將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介入到戒毒領域中將有利于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的穩定以及吸毒者的家庭幸福。本文將在標簽理論視野下對戒毒人員回歸社會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26-01
一、標簽理論
標簽理論形成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六十年代開始流行起來,到七十年代它甚至成為美國社會學界研究越軌行為的占統治地位的理論。其理論根源于符號互動理論,即從符號互動論的角度探討越軌行為,認為越軌是社會互動的產物。
標簽理論是以社會學家麥勒和貝克的理論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工作理論。這種理論認為許多人之所以成為“有問題的人”,是與周圍環境中的社會成員對他及其行為的定義過程或標定過程密切相關的。因此,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一種重新定義或標定的過程來使那些原來被認為是有問題的人恢復成為“正常人”。
二、標簽理論視角下關于戒毒人員回歸社會的研究
(一)標簽理論視角下戒毒人員回歸社會所遇到的問題。溫家寶總理2005年在武漢看望戒毒人員時就曾經指出:“這些孩子吸毒了,違法了,要教育,但他們也是受害者,是病人”。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毒品的深惡痛絕常常偏離成了對吸毒者的深惡痛絕,對吸毒者的制裁只被理解為形勢政策領域對違法者的打擊,只見過違法的人而不見病人造成了對禁毒日主題的理解偏差,而忘記了成癮性時人類至今都難以攻克的一種病,強制戒毒更多的應該理解為治療而非懲戒,而怎樣讓吸毒者能夠不再復吸,恢復健康才是戒毒的核心理念。
人們對戒毒者關注的重點往往在于他是個吸毒者,他曾經為什么吸毒,他為了吸毒都做過什么,后果是什么。而不是他已經是一個基本戒斷者,需要回歸社會,得到社會支持,重新開始生活。戒毒者回歸社會時,周圍的人會因為他過往的越軌行為——吸毒,而給他貼上“癮君子”的標簽,進而懷疑他現在的道德品質,因此對他的態度是冷漠與歧視。人不可能孤立的生活在社會中,且不說他是否能得到來自家人朋友及鄰居的鼓勵和支持,他們是否會對待平常人那樣對待戒毒回歸社會的人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戒毒者的正常生活以及他的情緒感受,這將決定他是否能從生理和心理上徹底戒斷毒品。或者因為社會的排斥,戒毒者感到無立足之地,因而再與“狐朋狗友”之流復吸,甚至走上更嚴重的犯罪道路。
因此,我們要重視此類標簽行為所產生的效果。將吸毒者視為社會敗類,是“標簽的刻板效應”。目前,大多數的戒毒工作都片面強調吸毒者的生理戒毒,即使有少數的戒毒組織在進行戒毒治療中進行心理教育,也只停留在教育吸毒者對毒品危害的認識,而忽視對吸毒者內心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忽視對吸毒者內心自我標簽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心理矯治。
總的來說,標簽效應對戒毒者回歸社會影響,一方面來自與他所處環境的各種社會關系,一方面來自于戒毒者內心對自己的定義。無論是哪一方面的,都會成為戒毒者正常的回歸社會的阻礙因素。社會工作者應該充分的認識到這一點,在開展戒毒工作中剔除標簽所造成的刻板印象,讓吸毒者感受到社會的支持,從而為戒毒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成功的幫助戒毒者回歸到社會生活中來。
(二)標簽理論對戒毒者回歸社會的啟示。社會控制對個人行為的影響首相是通過權力的實施和法律的執行來實現的。符合價值規范的行為會受到社會的贊賞;反之,有悖于規范的行為會受到懲罰。吸毒違反法律規定,不管采取何種戒斷措施,戒毒者都已經收到應有的懲罰。那么,當戒毒者真心悔過,渴望回歸社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應該得到正確對待和鼓勵的。社會控制按使用強制手段和非強制手段來劃分可分為硬控制和軟控制。政權、法律、紀律,都依賴控制力,屬于硬控制范疇;軟控制則依賴社會輿論、社會心理進行控制。社會風俗、道德、信仰和信念的控制屬于軟控制范疇。現在的社會輿論對于戒毒者及其不利,社會大眾普遍認為他們是癮君子,甚至是不擇手段的罪犯。然而,大多數渴望回歸社會的戒毒者并不是這樣的。政府有責任使人們改變這種對戒毒者群體的刻板標簽認識,以一種全新的角度認識吸毒者,接納吸毒者。這不是挑戰法律的權威,更不是對道德的質疑,這只是希望人們以一種平和的態度重新接納那些犯錯誤的人。人人都有犯錯的時刻,都希望有一次可以改過自新的機會,若是真心悔過,我們去接受又有何不可呢。當然,這種觀念不是短時期可以被改變的,政府和社會工作者要為此付出長時間的努力,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為戒毒者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