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麗:女,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理論教學與研究。
摘要:歌劇《草原之歌》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創作,《飛出這苦難的牢籠》是歌劇《草原之歌》中第四幕第一場的一首重要唱段,由女主人公儂措加演唱,主要內容和劇情是:儂措加痛苦至極的心情,她非常想念她的戀人阿布扎,在牢房中的她不了解阿布扎在外面的情況,非常希望有人給她帶來阿布扎的消息,極度表現了女主人公儂措加對阿布扎的無限思念之情。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29-01
《草原之歌》是創作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一部經典的民族歌劇,該歌劇選段借鑒了西方音樂的創作手法,音樂主題鮮明,個性突出,用嚴謹的手法塑造出生動、豐富的音樂形象,直抒人們的心聲。其中選曲《飛出苦難的牢籠》是由我國著名作家羅宗賢作曲,任萍作詞的一首詠嘆調,是女主人公儂措加的唱段。其中歌詞的處理、音樂的演唱風格對演唱者來說都具有很大地挑戰。
一、歌劇《草原之歌》詠嘆調《飛出這苦難的牢籠》的創作背景及概述
《草原之歌》是一部 以“民族性”為主要風格的經典之作。運用了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吸收了藏族歌舞、漢族說唱和戲曲音樂的形式,使得這部歌劇更具表現力。作品創作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中國正從戰爭中走出來,經歷了戰爭的洗禮,正由于有這樣的一個社會背景,編劇任萍、曲作家羅宗賢合力創作了這部歌劇。這部歌劇主要講訴在我國解放前的大西北,有個叫“苦海灘”草原上居住著兩個藏族部落,一個是吉達部落,一個是巴扎部落。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實行分化政策,致使這兩個部落在不明白真相的情況下互相進行著殘酷的仇殺。巴扎部落的阿布扎和吉達部落儂措加是一對正在熱戀著的情人。在一次沖突中,阿布扎誤傷儂措加的父親,儂措加的父親也誤傷了阿布扎,使這對情人的愛情幾乎瀕于破滅。幸運地是解放軍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挑撥離間的陰謀,隨著大批解放軍的到來,草原獲得了解放,終于使這兩個部落重歸于好,阿布扎與儂措加也有情人終成眷屬。
二、《飛出這苦難的牢籠》的藝術魅力
作品第一部分描寫的是甜美的回憶和突如其來的恐怖、緊張、憤怒、失落的心態,音樂從優美富有詩情畫意突然轉到緊張、沉重的音調;第二部分是描寫儂措加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向往以及對和平、自由的渴望。音樂柔美、輕盈。最后一句是全曲的高潮,表現了儂措加堅定的決心和信念。從音樂發展的整體來看, 全曲音域寬廣,旋律起伏較大,情感變化大,戲劇性強,體現了儂措加內心情緒的變化,表達了儂措加對阿布扎的無限思念之情。為了表達思戀之情,作曲者在節奏和節拍上采用了多種節拍的復合使用,包括單拍、復拍及變換拍。整部歌劇運用了藏族音樂風格,另外還加入了適當的戲曲音樂元素。在音調方面,使用了變化音,讓這首歌的旋律增添了讓人尋味的無限韻味和魅力。
三、《飛出這苦難的牢籠》的情感表現
(一)歌曲的演唱美。多明戈說:“像表演那樣唱歌,像歌唱那樣表演”。把握好音準和演唱風格才是首要。演唱這首歌劇選段,一是了解甚至揣摩女主人公的性格變化,重點是要把握作品的情緒變化和演唱技巧,以及在演唱時情緒的不斷變化;二是對歌曲律動的準確把握;三是語氣的把握和人物情緒變化的準確掌握。難點一是要準確地把握歌曲的律動,把握切分節奏與三連音節奏的使用,第一部中,是展現儂措加少女般的柔美,演唱時要柔,并且要均勻、圓潤。難點二是本曲情緒多樣變化,剛開始時回憶她與阿布扎相知相愛的過去,,演唱時要使用舒緩的速度和柔美的聲音,后來是痛苦地回憶過去,意境突然發生改變,情緒開始變的痛苦失落。在第二部是要展現出儂措加的思念和憧憬之情,聲音要柔美、婉轉、細膩,要唱的飄逸、活潑富有生機。到高潮要有一種吶喊的情緒,最后用了三次重復,連續七個三連音步步推進,高音結尾第一個“飛吧”唱得堅定有力,第二個“飛吧”要唱得自由飽滿,第三個“飛出這苦難的牢籠”要唱的清晰堅定。
(二)歌曲的語言美和音樂美。歌曲第一段歌詞“金雀銀雀滿天飛,飛到東來飛到西,阿布扎你是金翅鳥,我要插上銀翅跟你飛……”。這是儂措加在牢房中美好的回憶,不斷想著自己與情人阿布扎相愛的情境。另外,也有痛苦的回憶“忽然一陣暴風雨,一只東來一只西。我被關在牢籠里,你遠走高飛無音信。你是死來你是活,誰來給我報消息?”。意境急轉直下,突如其來,剛剛在陽光明媚的藍天上自由飛翔的一對金雀鳥和銀雀忽然被一陣暴風驟雨打散,儂措加在獄中無助、無奈,情緒很痛苦、憤怒、焦急、失落。表現出一種受到驚嚇,又恐怖的心情,同時也是焦急無奈。
歌曲第二段的歌詞仍然用擬人化的寫法:“人都說小鳥你會傳信,請你把我的話兒來傳……”。儂措加在牢籠中聽到小鳥的鳴叫,就想到他們兩個人的那段美好的時光,像金雀銀雀一樣自由。也幻想著讓鳥兒給心愛的阿布扎傳消息。演唱時注意聲音的細膩,唱的靈巧,活躍、富有生機,并具有動態舞蹈感,要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儂措加四年的向往、憧憬、渴望之情。
歌曲的結尾,也是全曲的高潮:“飛吧,小鳥兒,飛吧,我的心,駕著云,乘著風,飛出這苦難的牢籠!”。儂措加在獄中恨不得變成小鳥,張開翅膀立刻飛到心上人阿布扎身邊,從此永遠飛出這苦難的牢籠。“飛出這苦難的牢籠”寓意深刻,不僅僅是儂措加一個人發出的吶喊,是整個藏民族的最強音,是長期以來受農奴制欺凌、壓迫和禁錮的藏族人民盼自由、盼解放的共同心聲。
《草原之歌》這部大型的民族歌劇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在人們對戰爭對民族英雄的崇拜的背景下創作了這部歌劇。這首詠嘆調在中國民族歌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吸收了詠嘆調的精華部分,也正是這樣演唱者才能在演唱的藝術表現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既借鑒了西方音樂創作手法,又塑造了生動而豐滿的音樂形象,讓聽者和演唱者都有進一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