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一節(jié)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問也是教師和學生之間良好互動的最好途徑。如何才能使得語文課堂提問更加的“活躍”且有趣呢?這就需要廣大的語文教師在平的時教學當中不斷的提煉,不斷的總結,讓課堂因為提問更加的精彩。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53-01
引言
教師在設計每一個提問時都需要抱有嚴謹?shù)那髮崙B(tài)度,要在語言設計與運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排,要讓問題真正體現(xiàn)出自身的價值來,讓學生們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都能夠有所得。本文主要結合以下幾點淺析幾點教學見解:
一、提問要善于抓住題眼,把握文章的核心
一篇文章的靈魂與眼睛在哪里呢?通常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這篇文章的窗口,因此,分析一篇文章,抓住了課題也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如果也能夠利用課題設計相關的問題,有時候則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探究《雷雨》這篇文章時,首先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文章以及了解整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后再進行提問:“雷雨”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學生都回答道:因為故事發(fā)生在雷雨天,整個故事都是和雷雨這個天氣相關的。教師就可以繼續(xù)提問:難道整篇文章中的“雷雨”就單指這個嗎?再如,在研究《最后一片葉子》這篇文章時,也可以這樣提問:“最后一片葉子是什么葉子呢?”“為什么最后一片葉子沒有被吹落呢?”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fā)出來的,而且還利于促使學生更愿意深入了解文章。這樣,也能把學生引向自主探究的道路上來,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后,課堂教學也就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應根據(jù)問題的開放性及創(chuàng)造性進行提問
新課程對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問題一定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不要千篇一律,如果問題都是大同小異的,只是簡單地介紹作者、對文章進行分段、分析段落的大意、分析寫作的特點等單一的固定提問模式,這樣的教學也不會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學生也只會機械地應付,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言也就是空話了。基于此,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具有開放性,讓學生都能夠從多個方面進行思考,盡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發(fā)表自己不同的意見,鼓勵學生大膽去質(zhì)疑、相互交流、勇于探索,設置這樣的問題才能使得語文課堂成為師生共同成長、對話的平臺。開放性的問題主要指的是一題多解,也就是說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問題是開放的,答案也是開放的。例如,在探究《鴻門宴》這篇文章時,針對文章中項羽在席間沒有把劉邦殺死這一片段,有些人認為這是婦人之仁,而蘇軾卻說這是君人之度,針對這一問題,你們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可以自由去發(fā)揮,設置這樣的問題對學生的求異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等方面都能夠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在思考這一問題的過程中還能夠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答案也會具有創(chuàng)造性。開放性問題也便于學生擺脫標準答案帶來的禁錮,學生回答問題的壓力也能夠得以降低,便于增強他們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促使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得到相應的訓練。
三、提問要把握好時機
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時候還需要把握好時機,藉此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出來,為構建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打好堅實的基礎。這一點在《論語·述而》中孔夫子就已經(jīng)提出來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當學生始終處在“憤”、“悱”之時,教師就要準確地把握好這一有利的時機,進行課堂提問。在學生學習最關鍵的時候適時地開始提問,則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語文教師要想收到較好的提問效果,首先需要深入鉆研教材,找好突破口,然后再意識地設計一些問題,鼓勵學生各個突破。當學生在逐一突破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能力也都能夠得到較好的鍛煉,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難點內(nèi)容的理解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研究《阿Q正傳》(節(jié)選)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抓住提問的時機。在板書了相關課題以后,可以開門見山地問學生:“本文中的阿Q究竟姓甚名誰呢?”這個看起來十分簡單,但是一時間卻又無從答起的問題,無形中也能夠激發(fā)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必須認真仔細、全神貫注。教師也可以在這一問題的基礎上,因勢利導,讓學生都能夠從探究中認識到阿Q沒有名字的深刻原因所在,這樣的教學對于有效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很有幫助的。
四、逆向設疑,曲徑通幽
逆向設疑指的是根據(j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從反方向提出問題或者是拐個彎、變個角度提出問題。根據(jù)高中生的年齡特征,很多學生都喜歡尋根究底,不滿足“知其然”,只要興趣激發(fā)出來了,他們還會探索“所以然”。這一階段的學生也不再滿足于“是不是”或者是“對不對”一類的問題了。因此,教師提問時,可以從反面或者是轉(zhuǎn)個彎發(fā)問。例如,在教學《胡同文化》這篇文章時,最后對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作者認為“在商品經(jīng)濟的大潮席卷之下,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你們贊同作者的這一看法嗎?設置這樣的問題,既能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回答問題的興趣,又能活躍他們積極研討的積極性,在探究中還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
課堂提問是一種富有藝術生命力的教學方法,提問同樣也是啟發(fā)式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有效的課堂提問也是能夠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主要途徑和手段。提問也可以說是一門研究不完的學問和一種永無止境的藝術。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就需要不斷地探究提問的相關規(guī)律,要掌握提問的藝術,精心地設計各種類型的提問,設計出適合學生口味的問題,讓學生都能夠在問題的驅(qū)使下主動學習,讓語文課堂因為精彩的提問而充滿著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