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對權力腐敗問題,是我們黨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一個熱點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充分肯定這些年反腐敗斗爭取得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對今后一個時期的反對權力腐敗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了戰略性部署。對此,本文擬從權力腐敗的成因及如何防范等方面,作一下簡單探討。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01-02
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是我國行政改革的目標。但是,權力腐敗卻成了我國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的重大制約因素。
我國正處在向現代化進程邁進的新舊體制交替時期,一定時期內權力腐敗在所難免。然而,反腐倡廉卻是我國黨和政府的一貫決心,人民的根本要求。因此,探求權力腐敗的成因及防范機制,遏制權力腐敗,對我國依法行政,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權力腐敗的現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定不移反對腐敗,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全黨同志一定要充分認識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政府的立場,全面總結古今中外執政治國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當今世界一些國家興衰的經驗教訓,全面總結新時期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和巨大成果得出的科學結論。
自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按照黨中央提出的反腐敗戰略部署,在繼續查辦違紀違法案件、懲處腐敗分子的同時,逐步加大了反腐治本的工作力度,推行行政審批、財政管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實行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指標拍賣、建設工程項目公開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產權交易制度,建立從體制機制上預防權力腐敗的長效機制。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從側重遏制,轉向標本兼治、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軌道,始終保持了平穩健康、持續向縱深發展的良好態勢,取得了顯著成績,黨政機關和干部隊伍中腐敗現象蔓延的勢頭正在逐步得到遏制,一些誘發權力腐敗的深層次問題正在逐步解決,人民群眾對反腐敗工作的滿意程度正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現階段同權力腐敗的斗爭是在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條件下進行的,權力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一些主、客觀因素依然存在,重大的違法違紀、不法行政案件還在發生,有的行政不正之風還會死而復生,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抓得不力的政府和部門,權力腐敗現象甚至還會發展蔓延,這些都說明,權力腐敗與反腐敗將呈波浪式發展的走勢,同權力腐敗作斗爭的形勢依然比較嚴峻。因此,各級政府部門既要充分認識同權力腐敗斗爭的緊迫性,又要充分認識其長期性,堅定信心,扎實工作,旗幟鮮明,毫不動搖地把同權力腐敗作斗爭深入進行下去。
二、權力腐敗的成因
權力腐敗現象,作為前社會所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為我們國家和人民深惡痛疾,但它為何屢禁難止,因它有著深刻的經濟和歷史原因。
(一)經濟體制轉變方面的原因。我國正處在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權力腐敗是一個比較突出的政治現象,在新的時期,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基本確立,為新時期我國從根本上進行體制改革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在市場與政府的關系上,市場機制主要解決效率問題,微觀經濟運行不再需要政府干預和參與。政府的職責是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包括分配公平、規則公平、競爭環境公平以及程序公平等宏觀問題,政府只對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調節,基本職能是統籌規劃、掌握政策、信息引導、組織協調、提供服務等,社會資源主要由市場配置。這樣就使我國原來在計劃經濟時代設立的許多行政部門失去了原有的權力,而使行政干部一下子有一種失落感。當然同時,政府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資源的壟斷權,擁有一些廣泛而實際的權力,對社會經濟事務的某些方面仍習慣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模式--過于深入、具體的干預,從而為權力與私人經濟利益的結合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由于經濟體制尚在轉型過程中,難免出現體制上的“漏洞”,客觀上也為權力腐敗提供了機會。
(二) 毛澤東同志所告誡我們:“因為勝利,人民感謝我們,資產階級也會出來捧場,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他們經不起資產階級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這些觀點,構成了新中國反腐敗斗爭的思路,即“反資”、“反修”,但卻忽視了封建主義對腐敗的影響。直到“文
(轉下頁)
化大革命”結束后,全國才開始認識到封建主義對行政過程中產生的重大消極影響和破壞作用。總結歷史教訓,我們應該認識到,在建國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國內占主導的決策層未能充分認識到脫胎于半殖半封建主義殘余對行政的深刻影響,從而使其成為影響權力腐敗的重要因素,使權力腐敗表現為濃厚的“封建現象”。
可見,中國社會是封建主義制度曾經沿襲了2000余年的社會;社會主義新中國是脫胎于半封建社會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在這樣一個國情、社情中,封建主義作為一種滯留于現階段的落后意識形態,對人們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特別是當它與行政權力融為一體的時候,其消極破壞作用更加突出,必然導致權力腐敗。正如鄧小平同志分析現階段社會弊病時指出的那樣: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的種種弊病,多少都帶有封建主義色彩。封建主義思想對現行的行政體制的影響與破壞是存在的,而且某些方面表現得相當嚴重。因此,應該正視權力腐敗中的“封建現象”,深層思考肅清封建主義遺毒、遏制權力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對策問題。
三、權力腐敗的防范途徑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我們必須注重防范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維護隊伍的純潔。各級政府既要充分認識到反對權力腐敗斗爭的緊迫性,又要充分認識其長期性,堅定信心,扎實工作,旗幟鮮明,毫不動搖地將反腐敗斗爭貫徹下去。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不斷變化的新實際、新情況,不斷探討預防、遏制權力腐敗的各種防范途徑。
(一)預防和治理權力腐敗,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公職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行政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對于從源頭上預防權力腐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立足端正行政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三觀”,堅定其共產主義信念。一個人,高尚的理想追求可以使其高尚,低下的理想追求可使其卑劣,以往無數的革命志士,為了拯救中華民族,建立新中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他們在劊子手的絞刑架下,在敵人的監牢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他們之所以臨危不懼、大義凜然,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科學、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一切革命志士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是他們最高的思想境界和最大的精神支柱。在今天,只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每個行政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樹立起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他們就會自覺地抵制各種私心雜念,就會時時刻刻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權力腐敗也就失去了滋生的“種子”。
2.加強對“三個代表”思想的學習與實踐,使各級行政人員牢固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弄清為誰掌權,如何用權。黨的十六大上,“三個代表”被寫進黨章?!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說的新發展,是新形勢下對各級黨員和各級行政干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們新的世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對各級行政干部進行“三個代表”思想教育,就要使他們牢記宗旨和優良傳統,真正做到“堂堂正正地做人,老老實實地工作,終身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弄清為誰掌權,如何用權。權力是滋生腐政的溫床,又是遏制腐敗的工具。我們的各級各類公職人員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權力,這種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用來為人民造福的。如何運用這種權力,導致的后果也截然不同。為人民利益去用權,不會產生權力腐敗,老百姓滿意;為個人利益去用權,就會滋生腐敗,老百姓就多深惡痛絕;目前,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個別行政領導干部,竟把這種權力變成了謀取私利的工具,成為謀取錢財的資本。因此,江澤民同志曾鮮明指出:“我們決不能搞封建社會那種封妻蔭子,一個得道,雞犬升天的腐敗之道?!彼裕覀儜獜娀逃姓毴藛T增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意識,為人民利益掌好權,用好權,嚴于律已,堅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則,發揚“先天下之憂而憂,有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 [8],為國家、為政府、為社會、為人民多做貢獻。只有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培養這樣的精神境界和氣節,我們的行政隊伍才能在思想源頭上筑起一道拒腐抗蝕的堅強防線,才能根本上遏制權力腐敗。
3.加強對行政隊伍特別是隊伍中黨員干部進行優良傳統與學風的教育。我們的行政隊伍中絕大部分是中共黨員,并且很多還是行政領導干部。因此,在行政隊伍中進行優良傳統與學風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不能因為有時堅持實事求是對人民全局長遠利益有利,但對個人局部的暫時利益并不一定有好處,或者有時不實事求是,損害了國家和人民利益,卻對單位、個人倒暫時有利,就不做到實事求是或不愿實事求是。如果老是這樣,對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能正確對待,不敢勇于剖析、改正,只報喜不報憂,對存在的問題遮掩、推卸,等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不能很好地解決了,沒法向國家和人民交待時,就往往動歪腦筋,也就往往產生了權力腐敗。
(二)加強完善行政監督體制。這些年來,從總體上講中國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行政監督體系,但是監督不力,違法不究的現象還十分嚴重,主要原因就是監督形式缺乏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因此,行政監督體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第一,健全制度性監督。充分發揮立法機構、司法機構、政黨機構和行政機構等規范性權力主體的監督作用。監督機制要從單純的自上而下監督轉變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平行監督三者的結合,從而形成對行政權力的全方位的制約機制;監督主體要實現權力的相對獨立性,以免使行政監督有名無實。行政監督機構必須擁有相對獨立的權限,才能獨立地進行監督工作,這需要通過制度加以明確和規范。監督的具體制度還要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如各級人大對本級政府實施的監督,就需要通過具體制度的完善來加以細底落實。
第二,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功能。社會輿論監督并不是制度性監督,缺乏強制性,但由于社會輿論主要以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為手段,容易在社會中造成廣泛的反響,這種反響本身作為政治資源輸入政治系統又會對政府及其官員構成一定壓力,從而影響政府行為,因此社會輿論往往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監督資源,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制度性監督的不足。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功能,一方面政府對社會輿論要加以足夠重視,把它作為政府決策的重要資源,另一方面,政府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保障和進一步鼓勵新聞媒體與公民行使社會輿論監督的合法權力。
第三,加強領導干部的廉潔自律。即領導干部既要保持政治上的堅定性,又要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純潔性。對于反腐敗工作而言,這是一個根本性問題,因為只有在頭腦中杜絕以權謀私的觀念,才能有效地根除腐敗現象。
(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廣大人民群眾對權力腐敗深惡痛疾,因此,應該說,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來同權力腐敗作斗爭,是我們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也是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生命力所在。反腐敗斗爭的實踐充分證明,依靠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是我們反腐敗的力量源泉。人民群眾是腐敗的直接受害者,他們對腐敗危害的感受最真切,反腐敗愿望最強烈;他們又是反腐敗的直接受益者,他們參與反腐敗的積極性也最高。我們只要堅決懲治腐敗,就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就能增強人民群眾反腐敗的信心和斗志,就能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就能維護社會穩定局面,就能促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要把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作為反腐敗的重點,把群眾滿意程度作為衡量反腐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要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全力宣傳反腐對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政治保證作用,宣傳國家政府關于反腐敗的方針、政策,宣傳反腐敗各項工作的動態和成效。
總之,權力腐敗是一種歷史現象,雖然它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我們黨和國家,我們的政府和人民齊抓共管,集體防范,定會避免那種所謂的因權力整體腐敗而導致的“其興也勃焉,共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我們的行政隊伍定會更加廉潔,從而為我們現階段進行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提供更加純潔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