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師院校要主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為基礎教育服務。培養(yǎng)高素質的小學數學教師正是為了適應我國日益發(fā)展的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因此,研究高師小學教育本科專業(yè)的數學類課程的設置策略,提高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學生的數學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應用數學素養(yǎng)、數學教學實踐素養(yǎng)、數學思維素養(yǎng)等,具有現實的意義。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79-01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2014年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4-jsjyyb-150)。
一、整合的意義
高師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是我國高等師范教育剛剛出現的一個新的專業(yè),它是為了適應日益發(fā)展的基礎教育需要而設置的。它的培養(yǎng)目標是高素質、高學歷的小學教師。目前,很多高師院校在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的課程設置上分文科方向和理科方向等,其中理科方向的學生大部分將成為小學數學教師。那么,如何在小學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出未來的高素質的小學數學教師,本文將從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數學學科課程設置與學生應具備的數學素養(yǎng)進行探討。
1.適應小學數學課程改革需要,整合高師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數學類課程,提高學生的數學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目前,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學生要學習的數學類課程顯得特別多,而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學科專業(yè)知識不需要”專門化”,要相對寬厚一些,這就需要對數學類課程進行整合:一是把數學分析、高等代數、空間解析、概率初步等的基本知識合并為一門課,稱之為”大學數學”,講授一學年,并且作為必修課;二是將線性規(guī)劃運籌學、組合論、圖論等基本知識合并為一門課,稱之為”現代數學初步”講授一學期;三是開設小學數學競賽課程、數學史課程,可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開闊視野,并使學生對人類認識數學的歷史現狀和新的發(fā)展趨勢有所了解。通過上述整合,不僅符合了小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的整體安排,而且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掌握數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具備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能力,從而能夠從整體上提高學生數學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
2.加強數學教育類課程與普通教育類課程的整合,培養(yǎng)高師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學生應用數學的素養(yǎng)。高師小學教育專業(yè)數學教育類課程包括小學數學教材教法、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小學數學教育心理學、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與思維訓練、初等數論(算術理論)、小學數學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等。高師小學教育專業(yè)普通教育類課程有小學生心理學、小學生教育心理學、小學教育科研方法、小學活動課程設計、小學教育原理、現代教育技術等。在學習數學教育類課程時,可以將他們與普通教育類課程相互整合,特別注重在小學數學內容方法、學習及教學上的應用。可以將小學教育科研方法課與小學數學教學研究課中有關教學研究及改革的部分緊密結合起來,說明如何在小學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及數學教育科學研究;可以把現代教育技術課與小學數學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課部分內容整合在一起,也可以將小學活動設計課與小學數學實踐活動指導課的部分內容整合在一起。通過整合,使學生不僅對枯燥的教育理論產生興趣,還能提高他們的現代教育水平,同時使他們充分掌握小學數學的教學規(guī)律,從而大大提高高師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學生的應用數學的素養(yǎng)。因為數學作為一種精確的語言,不但具有重要的形式訓練,而且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高師小學教育本科學生要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而這些應用數學的素養(yǎng)是與教育類課程密切不可分的。
3.開設數學思維方法、數學建模課程,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素養(yǎng)。數學學習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活動,數學在訓練、提高思維水平方面發(fā)揮著突出的作用。所以對高師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學生要注重數學思想教育,數學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這就要開設數學思維
方法課和數學建模課等。在數思想方法課中,應注意提高學生已有的數學思想方法,邏輯思維的層次水平,除了講清他們較熟悉的分析、綜合、歸納這些基本的數學推理方法外,還要強化觀察與猜想、聯想與類比、抽象概括、數形結合、語言切換以及構造、化歸、枚舉、駁論等思維方法。從而可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素養(yǎng)。在數學建模課中要明確數學建模作為一種解題策略,其作用十分突顯,讓高師小學教育專業(yè)本科學生親自探索、發(fā)現,逐步建立起有效的數學模型,通過研究模型從而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獲得廣泛的教學活動經驗。數學模型方法是基于實踐之上的一種數學認識,它是人們用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基本方法。模型的直觀性使學生的解題思維非常清晰,模型的抽象性使解題的路子拓寬。所以,應通過數學建模使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得以提高,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素養(yǎng)。
二、整合的基本理念
1.課程整合是與課程分化相對應并相包含的課程設計方式。整合,就是將不同的部分連接成一個整體或將不同的部分納入到整體中。因此,整合首先以部分為基礎,沒有部分也就沒有整合。實際上,所有的課程整合形式, 都離不開各個分化的學科,也都承認學科知識作為人類的研究成果對兒童和社會發(fā)展的價值。另外,在分科的框架中也可以部分地實現課程的整合。例如雅各布斯提 出的六種課程整合設計策略,分科內的課程整合就是其中之一。由于部分教師的不透徹理解,在許多學科背景出身的教師的意識中,整合的課程與分科的課程是相對 立的。面對學校教師的不安和緊張,我們首先應該澄清整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的關系,讓教師明白整合與分化是相互補充、相互包含的關系。
2.學生“生活世界”的整體性是課程整合的根本依據。進行課程整合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生活世界”的整體性。學生生活世界的整體性客觀地要求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要把學生從單一的書本世界和封閉的知識體系中解 放出來,把他們對知識的習得與處坪社會生活的各種復雜關系結合起來,使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從容面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人與自我以及人與他人 之間的復雜關系。
3.關注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內在需要、著眼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是課程整合的根本價值追求。對不同類型的課程之間關系的處理,僅僅是課程整合的表現形式。關注不同類型課程的根本價值追求,才是課程整合的實質,更是課程整合的基石。臺灣提出“課程統(tǒng)整”的出發(fā)點在于要 處理好減輕學生負擔與培養(yǎng)學生能力之間的關系,以及其他社會發(fā)展在教育中折射出的問題。香港的“課程統(tǒng)整計劃”也提倡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等五個方面 的實施內容。內地的新課程改革也強調關注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內在需要,關注學生的整體發(fā)展,為中小學生的人生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