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鵬,余彩莉,王豐昶,張發愛
(1桂林理工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桂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用天然可再生資源來代替石化資源,是目前資源利用的趨勢[1-2]。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松香及其衍生物有諸多應用,如油墨印刷、膠黏劑、涂料 等[3-6]。松香具有羧基及雙鍵兩個官能團,容易氧化、結晶,通常要對其進行改性[7-8]。松香樹脂酸中的羧基可以進行酯化、分子間脫水、還原、氨解等,酯化后的松香不僅酸值低、軟化點高,而且其熱穩定性也得到了改善。樅酸型樹脂酸中有共軛雙鍵,可以進行Diels-Alder反應、歧化反應、聚合反應和氫化/脫氫反應等。
近年來,利用松香制備高分子材料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作者課題組已經進行了松香與甲基丙烯 酸-2-羥乙酯酯化物與苯乙烯等的共聚反應研究[9],也進行了松香與GMA的酯化反應[10],但是利用該酯化物進行聚合反應還未見文獻報道。本工作首先用松香與GMA進行酯化反應,得到酯化物(RG),然后研究各反應條件對RG自聚及與苯乙烯共聚的影響。對拓展松香的應用范圍,增加其使用價值,發揮其優越性具有一定意義。
松香/GMA酯化物與苯乙烯共聚反應式如式(1),松香/GMA酯化物自聚反應式如式(2)。


松香(rosin),特級,桂林化工廠;GMA,98%,阿拉丁公司;偶氮二異丁腈(AIBN,用無水乙醇精制提純),過氧化苯甲酰(BPO),氧化鋅,甲苯,對苯二酚,氫氧化鉀,鄰苯二甲酸氫鉀,酚酞,均為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分析純;苯乙烯(St),化學純,使用前經過色譜柱純化處理。
稱取100.00 g松香和1.00g催化劑(氧化鋅),加入250mL三口燒瓶中加熱熔化,攪拌,通N2,加熱至230℃,1h內少量多次加入含0.24g阻聚劑(對苯二酚)的47.00g GMA,定時取樣測酸值,待酸值達到10mgKOH/g以下停止反應,冷卻至適宜溫度,加入汽油溶解,過濾,旋轉蒸發除去汽油,真空干燥處理,再經多次溫水洗滌除去對苯二酚,干燥得到黏稠狀酯化物(RG)。
典型的共聚物的制備方法如下:稱取5.0g酯化物,加入15mL甲苯超聲分散使其完全溶解,倒入50mL三口燒瓶中,通入N2,攪拌速率400 r/min,加入4.7g苯乙烯。升溫至90℃,1h內少量多次加入含0.09g引發劑,甲苯4.5mL的混合溶液,反應4h后,停止反應,得到共聚物P(RG-co-St)的甲苯溶液。加入7倍聚合物溶液體積的甲醇,靜置一段時間后傾出上層清液,將下層黏稠物放在6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到P(RG-co-St)的干燥樣品。用同法制備苯乙烯及酯化物的自聚物,分別記為 PRG、PS。
紅外測試:將產物的甲苯溶液涂在KBr片上,置于紅外燈下干燥后,采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美國Thermo Scientific)進行測試,測試范圍4000~400cm-1。分子量測定采用英國馬爾文公司Model 270 三檢測器型凝膠滲透色譜儀(GPC),T6000型色譜柱測定干燥樣品的分子量,樣品濃度5mg/mL(THF),流速1 mL/min,柱溫35℃。熱重測試采用美國SDT Q600綜合熱分析儀,氮氣氣氛,升溫速度10℃/min,溫度范圍50~600℃。玻璃化轉變溫度測試采用德國NETSCH DSC204差示掃描量熱儀,氮氣氣氛,升溫速度10℃/min,溫度范圍30~200℃。
酯化物、自聚物和共聚物的紅外光譜如圖1所示。由圖1中a譜線可知,RG中1726cm-1是酯羰基吸收峰,1161cm-1、1241cm-1處是酯鍵中C— O—C的伸縮振動吸收峰,1639cm-1為C=C雙鍵的吸收峰。b譜線與a譜線相比,1639cm-1處C=C雙鍵的吸收峰明顯減弱,說明RG中的雙鍵發生了聚合反應,生成了自聚物PRG。c譜線與圖a譜線相比,在695cm-1和769cm-1出現了苯環單取代上 C—H的特征吸收峰,1639cm-1的C=C雙鍵的吸收峰減弱,說明苯乙烯參與了共聚反應,生成了共聚物P(RG-co-St)。

圖1 酯化物(a)、自聚物(b)和共聚物(c)的紅外光譜圖
自聚物與共聚物的熱重曲線如圖2所示。自聚物PRG(圖2a)分解曲線有2個失重階段,第Ⅰ階段發生在86~226℃,失重約5.2%,是由于吸附的水、未聚合完全的雙鍵斷裂造成的分解;第Ⅱ階段分解發生在244~532℃,最大分解速率溫度400℃,失重約88.2%,主要是聚合物碳鏈分解。苯乙烯自聚物PS的熱重曲線(圖2b)有2個失重階段,第Ⅰ階段發生在136~243℃,失重約4.5%,主要為小分子的揮發;第Ⅱ階段分解發生在262~479℃,最大分解速率溫度409℃,失重約94.7%,主要是聚苯乙烯碳鏈斷裂分解造成;共聚物P(RG-co-St)分解曲線(圖2c)也有2個失重階段,第Ⅰ階段分解發生在92~223℃,失重約6.3%,也是吸附的水和未聚合的雙鍵的分解;第Ⅱ階段分解發生在239~519℃,最大分解速率溫度420℃,失重約90.2%。由以上可知,共聚物初始分解溫度與PRG和PS相近,終止分解溫度與PRG相近,但最大分 解溫度最高,從而表明苯乙烯與酯化物發生了共聚。

圖2 聚合物的熱重曲線
圖3是自聚物(PRG)和共聚物[P(RG-co-St)]的DSC曲線。由圖3可知,PRG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為92℃,P(RG-co-St)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為109℃。共聚物的玻璃化轉變溫度明顯高于自聚物,主要原因為聚合物鏈中引入了苯乙烯,而聚苯乙烯具有較高的玻璃化轉變溫度所致。
固定RG用量,反應單體比例n(RG)∶n(St)=1∶2,引發劑AIBN用量1%,反應溫度對共聚反應影響的結果見表1。

圖3 自聚物(a)和共聚物(b)的DSC曲線

表1 不同溫度下共聚物的性能
溫度對聚合反應速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引發劑的引發速率和增長速率,從而影響引發劑的 活性。分析表1中分子量數據可知,隨著溫度升高,共聚物數均分子量增大,分子量分布變窄。這可能是由于溫度高時,自由基反應速率大,鏈引發和鏈增長速率隨之增大,導致分子量增大;另一方面溫度升高時對鏈轉移活化能有利,平衡更容易建立,分布變窄。
表1中A699/A1727值(A699和A1727分別為共聚物在699cm-1和1727cm-1處的吸光度),表示苯環一取代吸收峰相對羰基峰的含量。分析可知,隨著反應溫度的增加,苯環一取代紅外吸收峰的相對含量在逐漸加大,說明隨著反應溫度升高,苯乙烯參與反應的相對含量增加,聚合反應程度增加。這可能是由于溫度升高,引發劑分解速率提高,有利于鏈的斷裂和自由基的形成,單位時間內參與聚合反應的小分子苯乙烯單體增加[11],單體轉化率增大,苯乙烯參與反應的程度增加。
固定反應溫度100℃,引發劑AIBN用量1%,調節溶劑甲苯用量使初始溶質含量為定值,討論單體摩爾比對聚合反應的影響。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單體比對共聚產物的影響
由表2可知,隨著苯乙烯用量增多,分子量呈減少趨勢,而分子量分布則逐漸增加,這是因為小分子苯乙烯用量增加,反應速率增大,結果使自由基存活時間縮短,分子量則呈減少趨勢,說明苯乙烯與酯化物發生了共聚反應,這與紅外分析結果相一致。由表2 中A699/A1727比值可知,增加苯乙烯的用量,苯環一取代吸收峰相對值增大,表明苯乙烯參與聚合反應相對量增加。
固定反應溫度100℃,單體摩爾比n(RG)∶n(St)=1∶2,引發劑用量1%, 研究引發劑種類對聚合反應的影響。結果見表3。
自由基聚合通常采用的引發劑有過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等,引發效率與單體、溶劑種類等因素有關[12]。從表3可知,對于共聚反應,AIBN做引發 劑時A699/A1727數值大于BPO的,表明苯乙烯在聚合產物中相對含量較大,參與聚合反應的程度較強,反應的轉化率較高,說明AIBN是共聚反應較優的引發劑。分析表3中分子量數據可知,AIBN為引發劑時,分子量較大而分子量分布較窄,而用BPO為引發劑時,分子量較小而分子量分布較寬。

表3 引發劑種類對自聚和共聚反應的影響
對于自聚反應,由表3 中A1639/A1727可以看出,使用AIBN為引發劑時,雙鍵的相對含量稍低于以BPO為引發劑,表明在相同的反應環境中,以AIBN為引發劑時聚合程度大,是較優的引發劑。從表3分子量測試數據也可以看出:與BPO相比,AIBN做引發劑時Mn較大,分子量分布較窄。說明在相同環境中,AIBN做引發劑時,引發效率較BPO高。
(1)成功合成了松香與GMA自聚物PRG及與苯乙烯的共聚物P(RG-co-St)。
(2)在共聚反應中,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分子量增加而分子量分布變窄;隨著苯乙烯用量的加大,分子量下降而分子量分布變寬;AIBN的引發效果大于BPO。
(3)自聚物和共聚物的初始分解溫度相近,但共聚物的最大分解溫度較高;共聚物的玻璃化轉變溫度高于自聚物。
[1] 譚天偉,俞建良,張栩. 生物煉制技術研究新進展[J]. 化工進展,2011,30(1):117-125.
[2] 孫大衛,徐永霞,韓春蕊. 松香改性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應用進展[J]. 化工進展,2013,32(3):599-603.
[3] Do H S,Park J H,Kim H J.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active-hydrogenated rosin epoxy methacrylate for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9,111(3):1172-1176.
[4] Satturwar P,Fulzele S,Panyam J,et al. Evaluation of new rosin derivatives for pharmaceutical coa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04,270(1):27-36.
[5] Nande V,Barabde U,Morkhade D,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Gylated derivatives of rosin for sustained drug delivery[J].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2006,66(11):1373-1383.
[6] 林貴福,聶小安,米楨. 松香基聚酰胺在各向同性導電膠中的應用[J]. 化工進展,2011,30(5):1082-1088.
[7] 俞明遠,劉仕偉,解從霞,等. 松香催化加氫的研究進展[J]. 林產化學與工業,2009,29(2):75-78.
[8] 李健,饒小平,商士斌,等. 松香多元酸的制備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 化工進展,2010,29(11):2103-2107.
[9] 余彩莉,宮青海,張發愛. 松香甲基丙烯酸-β-羥乙酯均聚和共聚研究[J].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0,38(8):123-126.
[10] 任鵬,余彩莉,王孝磊,等. 松香和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酯化反應研究[J]. 化學研究與應用,2014,26(3):427-431.
[11] 何虹,楊俊,王亭杰,等. 懸浮聚合法色粉制備條件及樹脂性能控制[J]. 高校化學工程學報,2001,15(6):538-545.
[12] 王峰,張紅亞,周海鷗. 關于自由基聚合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J].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 2011,27(10):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