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山 韓傳寶


摘 要:本文介紹了產生靜壓波動的原因,穩定1780m3高爐爐身靜壓的方法以及爐身靜壓穩定對高爐爐況穩定順行重要性。
關鍵詞:靜壓波動;煤氣分布;裝料制度
1 前言
高爐爐身中部與上部靜壓力的高低,標志著爐料透氣性的高低;適宜的爐身靜壓有利于爐況的穩定順行。日常操作中,爐身靜壓的波動是在一定范圍內的,如果靜壓波動太大或變化頻繁,就說明煤氣流分布不均勻,或發生了局部過盛的煤氣流,進而發展會引發崩料、懸料等事故。
泰鋼2# 1780m?高爐自2014年元月份至5月末,靜壓一直處于不穩定的狀態(見圖1),具體表現為:
(1)爐身靜壓差波動頻繁,且波動較大;波動期,最高靜壓力達337kpa,如表1所示;
(2)爐溫波動較大:最高生鐵含硅達1.0%,物理熱1527℃;最低生鐵含硅0.11%,物理熱1327℃;
(3)爐身9段、10段冷卻壁溫度變化大,尤其10段冷卻壁,溫度在一個小時內由90℃迅速上升到320℃。
2 靜壓波動的原因分析
爐身靜壓波動受煤氣分布、爐溫、原料粒級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靜壓差的波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爐身中部--上部的爐內壓力變化。當靜壓力升高時,表明爐料透氣性差,煤氣很難穿透爐料,產生了局部的高壓,此時,爐料下降也會發生困難;當壓力變小時,表明爐料的透氣性好,爐料的重力大于煤氣的浮力,爐料下降的速度會加快,甚至會出現局部的氣流增大,形成管道。只有當爐身靜壓力在一定的范圍內(280kpa)時,爐料才會均勻的、穩定的下降。
影響靜壓波動的主要因素是爐內氣流的變化:由于邊沿與中心的氣流分布不合理,會造成氣流在料柱內的通路不穩定,氣流總是從爐料的空隙多的地方或料柱比較松散的位置通過。當中心氣流過大時,大量的煤氣從料柱的中心部位上升,煤氣中CO的值升高,CO2值下降,邊沿煤氣流分布較少,爐身冷卻壁的溫度降低;邊沿局部輕時,大量的煤氣沿著爐墻上升,造成爐墻粘結物易脫落下滑到爐缸,冷卻壁溫度溫度升高,同時加重了爐缸負荷,增加了直接還原,使爐溫下降。
其次,是爐溫的波動和原料粒級的因素:(1)控制爐溫偏高或偏低時,爐缸的煤氣體積就會發生變化:爐溫偏高時,煤氣體積膨脹變大,相應的靜壓上升;爐溫降低時,煤氣體積變小,相應的靜壓降低。(2)原料質量也影響著爐身靜壓:當原料強度高、粒級均勻時,爐身靜壓就會降低;反之,原料強度差、燒結粒級碎,靜壓就會升高。
3 采取措施
(1)爐溫控制。穩定焦炭主負荷運行,根據料速的快慢調整小時的噴煤量,保持綜合負荷不變,達到爐溫穩定的目的。
(2)原料排序。燒結強度變差和粒級變碎時,通過調整排料順序,實現該段燒結料布在礦料矩陣的中心環帶,實現中心料柱疏松,邊沿氣流暢通;
(3)布料矩陣調整。先采取疏松邊沿氣流的辦法,讓煤氣與爐墻充分的接觸,對爐墻粘接進行重刷,清洗爐墻的粘結物,減少爐墻與爐料的摩擦力;改變料制前的20批料減輕負荷0.02--0.04,煤量控制在29—31t/h。1)2014年4月11日,料制由O調整為O;2)4月12日,料制由O調整為O 。
由于該料制側重于發展邊沿煤氣流,通過爐料邊沿的氣流逐步增加,爐墻有部分結厚脫落到爐缸,爐身冷卻壁溫度升高,爐身10段冷卻壁表現為:溫度逐步上行至160—190℃,粘結物下達到爐缸后,增加了爐缸的負荷,引起了爐溫的下行,高爐逐步將煤量上調至32t/h的正常水平,爐溫逐步穩定在0.40%左右。4月12日全天共生產鐵水12爐,其中鐵水[Si]<0.3%生產6爐,最低的爐溫0.18%;3)4月13日,料批由44t/批,擴大為45t/批;4)4月15日,料批由45t/批,擴大為46t/批;爐況順行度良好,風口工作均勻,具備加風條件,風量由3150m?/min 逐步加大到3250m?/min,爐頂壓力也由200kpa上調到208-210kpa ;5)4月17日恢復料制O。
該料制調整一個班次后,值班工長根據料速及各運行參數的變化,判定出爐溫上行的發展趨向,迅速采取了臨時性減煤措施,上部加重焦炭負荷進行調劑,爐況運行平穩,爐溫發展穩定。
4 實施效果
(1)通過調整,高爐的運行狀態良好,爐身靜壓較為穩定,波動范圍在280--290Kpa的范圍內(見圖2);(2)高爐下部風口進風均勻,爐頂溫度穩定,料線均勻順暢,平均料速7批料;(3)爐身9段、10段冷卻壁溫度穩定在90℃左右,達到了預期效果;(4)渣鐵流動性良好,物理熱充沛,脫硫能力強。
5 結語
通過對爐溫的控制,裝料制度的調整,保持了高爐爐內氣流的合理分布,降低了上升氣流的阻力,即保證了煤氣能量的充分利用,又促進了爐況順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