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俗攝影,概括地說,就是以民俗事項為題材的攝影門類,通俗地說,就是用相機拍攝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民俗攝影實質上是以攝影人的目光,去攝取不同民族,不同背景人群的民俗文化(生存狀態、生活方式、生活趣味),而構成了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民俗事項。民俗攝影源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22-01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燦爛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民俗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國各民族分布廣泛,民俗文化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民風民俗千姿百態、千差萬別。或者相隔遙遠的兩個地方傳承著同一個類型的民俗,或者同一個民俗事項也會派生出不同的支系,各支系因所處自然環境的不同,生活習慣迥然不同。每一個民族的服飾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也因地域差異而各具特色,這些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既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 也是一種在特定的地理文化環境下人類群體對世界的認識、適應和改造所產生的風俗習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在漫漫歲月的消磨中,許多民風民俗正面臨著被現代化潮流沖掉、淹沒的危險。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在較長時期的社會生活中傳承下來的,是民族文化的積淀,各種民俗事項無不打上歷史的烙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正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在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保護和挖掘民俗文化不僅成為學者和少數人的呼聲,同時記錄和再現即將失去和正在失去的民俗文化也成為攝影人的職責。攝影人通過視覺形象記錄人類的記憶、社會的變革,使我們和后人能夠完整地感受生活。于是真實、客觀地保存現有的、未被改變的或正在變化中的民俗, 有效地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一項必需的工作。
民俗攝影作為對民俗事項進行專門拍攝的攝影門類,對搶救民俗文化,保護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和延續性起著積極的作用,它以拍攝紀錄,搜集整理和搶救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遺產為自己的歷史使命。
首先,民俗攝影對民俗文化有文獻記錄的作用,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的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而民俗文化作為一種低層次的民間文化,歷來不被文人學者重視,其文獻記載的可憐程度可想而知,因而,加強民俗文化的文獻記錄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攝影的各種特性決定了它在民俗保護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通過拍攝民俗照片來記錄民俗,記錄下各種各樣的生活狀態,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民俗圖片,讓民俗文化有形可觀,有情可感,為民族文化的保存與發展添加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它拍攝的對象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最具體、最生動的文化風貌和精神心態的表現, 如: 人物服飾、民居建筑、生活方式、人生禮儀、傳統體育、節日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等都開始被民俗攝影家們選取最典型的方面進行拍攝, 并予以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現。通過無數的攝影家及攝影工作者的努力,不僅記錄下漢族,而且記錄了藏族、回族、蒙古族、苗 族、土家族等等眾多少數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喪嫁 娶、占卜禁忌、民間工藝、民間歌舞等,比如苗族 的龍船節、侗族的花炮節、傣族的潑水節等節日。而民俗事項之中那些生態或原生態的方面被民俗攝影這種在視覺上具有直觀性, 在表現手段上直接的、真實的、帶有記錄性和永恒性的方式記錄在案。
其次,民俗攝影對民俗文化有發掘、宣傳的作用,民俗是一種資源,既是文化資源,又是經濟資源。民俗資源的開發,有著多種形式,而攝影簡便易行的方式使它成為民俗資源開發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很多民俗往往首先通過攝影圖片傳播出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為人們認識。如老北京的老四合院、四川的茶館、云南的潑水節、新疆的羅布人、圖瓦人、湖南的湘西土家族等不少民族民俗風情就是這樣開始受到人們的青睞和重視。民俗攝影是我國民俗與世界相連接的紐帶,民俗通過攝影與經濟掛鉤后獲得了更多的宣傳,民俗攝影家通過向新聞媒體、報紙雜志投稿,自身獲得了經濟補償,同時推廣了民俗的宣傳,特別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旅游刊物很多都依靠民俗攝影圖片作為支柱內容。在當今世界,中國需要了解,世界各國也需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民俗文化,圖片作為一種快捷直觀的載體,向世界各國人民很好的展示了中國各族的民俗文化,如西藏的天葬、拉薩的雪頓節、苗族的姊妹節、回族的古爾邦節等,讓世界更好的了解了中國。
另外,民俗攝影,是一種學術性很強的攝影門類。它不僅僅是一門技術,還是一門學問。這是民俗攝影區別其它攝影門類的又一重要標志。民俗攝影所拍攝的內容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的是民族的民俗文化歷史。這本身就涉及到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地理學、歷史學等等,具有極為廣泛而深刻的學術性內容。真正有價值的民俗攝影作品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知識性與學術性。好的民俗攝影作品就是一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因為它能通過攝影作品的外在形式反映出民俗活動的深刻內涵和本質意義。即要拍攝民俗攝影,就要了解民俗文化。古老的歷史決定了民俗攝影的對象包容著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浸透著傳統文化的遺跡。民俗攝影的核心就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的把握, 關注的是民俗事物的演變、發展過程, 而一個民族的歷史也正是由這些要素構成的。民俗攝影中蘊含著淵博的民俗知識和藝術哲理,它不僅是攝影學的研究工程,也是民俗學的研究工程。如何去研究民俗歷史文化、掌握民俗的基本內涵、特征等,是一個專門的學問。因此它要求民俗攝影工作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和很強的民俗意識,才能把民俗攝影搞得更好、更深入、更有成就。因此, 民俗攝影的歷史信息含量大。許多百年照片已成為歷史變遷的見證, 它們作為文化的傳承者與守護者,超越了照片本身,具備了深刻的社會文化意義,是一種最直觀的記史方式。民俗攝影再現歷史的同時,也從歷史中汲取營養、文化氣息和明辨力。所以民俗攝影工作者需要許多方面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的觀察力和極強的民俗意識,對具體民俗事項的形成、發展及其與傳統文化的關系能有較深刻的理解,才能準確的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刻內涵,拍出優秀的民俗攝影作品。
優秀的民俗攝影作品應該是民俗文化的縮影,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體現,是人類的記憶,歷史的記錄,是各個民族自身發展歷程與民俗文化積淀的真實寫照。中國的民俗攝影事業,以攝影的方式喚起廣大百姓對祖國民俗文化的關注,從而促進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