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存在于后現代藝術語境下的波普藝術在其特定的社會根源下,在藝術表現上與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有很大區別。作為二戰后美國波普主義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在題材的選擇上從有價值體現的方向轉變為毫無意義的題材表現;在藝術真實性的變現上,從客觀、視覺的真實轉變為簡單的真實。沃霍爾在生活上和藝術上都踐行著其獨特的藝術追求。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36-01
“波普藝術”自出世便以通俗且流行的面貌廣受大眾歡迎。其自身面貌的基因選擇在于二戰后歐美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在反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土壤中引領著藝術朝向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轉變。這一轉變并不是對之前藝術簡單的風格代替,而是藝術立場上的根本觸動,波普藝術也由此具有了文化思潮的特征和意義,并真正成為了西方藝術史上的大革命,在當代文化藝術發展道路上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與地位。如同王受之先生在《世界當代藝術史》一書中言:“達達對于藝術原則的動搖,卻為波普藝術提供了基礎。” 許多藝術家都把達達的代表人物杜尚作為波普藝術的直接鼻祖,雖然達達運動短暫,但其取消生活和藝術界線的思想以及“現成品”挪用的手法都直接啟發了波普藝術。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達達,也許就沒有波普藝術這種更直接、更徹底地把生活和藝術聯系起來的藝術形式。”
二戰后,作為勝利國的美國進入高消費時代。消費品、消費方式、消費文化充斥著整個社會,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隨著大眾消費的普及化,歷來強調審美精英主義的藝術創作與大眾通俗觀念之間的障礙也在逐漸得到消除,波普藝術與此相適應適時出現,可見波普藝術的誕生恰是時代的產物,是這一特定時期藝術家用來表現他們時代所選擇的一種特定的藝術表達方式。
此時,應運而生成為美國波普藝術領袖的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 ~1987)。作為一名成功的商業明星藝術家沃霍爾以雜志上的漫畫人物、電影和電視當中的影視明星、政治人物、商業產品等形象作為作品的主角,運用重復出現的方式,塑造出最直接和突出的表情,來展現他的藝術作品,將大眾文化發揮的淋漓盡致。安迪·沃霍爾以 “每個人都能當上15 分鐘的名人”和“我想成為一臺機器”宣揚著個人的藝術追求。崛起、興盛于后現代文化語境中的沃霍爾藝術集中體現了以荒誕為核心的時代審美內涵。荒誕,在形態上最顯著的特征是平面化、平板化及價值削平;在審美感受上體現為人與對象的疏遠和分離;在意蘊上藏得極深;必須借助于理 性的思考。
綜觀西方藝術發展史,藝術創作題材的選擇歷來重要。希臘藝術家表現神,羅馬藝術家表現帝王,文藝復興藝術家表現人,巴洛克藝術家表現古典藝術及圣經中的高貴景象,洛可可藝術家表現貴族生活中的風流韻事,新古典主義藝術家將目光重新投向古代高貴的人物及關注當下的英雄人物,表現主義者關注自身的情感,立體主義者專注對象的形式,超現實主義者專注人類的無意識世界……藝術家們都一如既往地注重題材的選擇。但無論題材的如何選擇,從來沒有哪個藝術家像安迪·沃霍爾一樣選擇無意義的題材。其藝術題材的無價值和得到認可的現實,使題材褪去了一切曾有的“必要”與光環,變得毫無意義。
長久以來,人們關注藝術、了解藝術品、揣度藝術家的用意,以此來層層深入,試圖與大師進行靈魂的交流。但觀看沃霍爾藝術,我們無法感覺到藝術家的心跳,無法揣摩到藝術家的立場,更不用說體味作品的意蘊,它僅僅就在那里而已。極其崇拜安迪·沃霍爾的當代藝術家徐冰將之描述為一種 “尷尬的關系”,陳丹青更是直接宣稱:“你休想從中(沃霍爾的作品)獲益。”也正如藝術家對自己的描述:“我的畫面就是它的全部含義,沒有另一種含義在表面之下”,“你只需要看著我的繪畫、我的電影和我的樣子,這就是我。在這些表面之下什么也沒藏著”。
在藝術史漫長的發展的過程中,藝術家不斷的在追求真實。客觀的真實、視覺的真實。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真實,安迪·沃霍爾卻以另外一種反叛的真實闡述著自己的藝術追求。安迪·沃霍爾藝術是其對生活真實的藝術表達,只是他比任何人做得都更簡單,也更徹底。如他自己所言,他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藝術是什么”的發問者,藝術“是一個人為了讓另一個人更近切地看到人是什么而做出的努力”。安迪·沃霍爾藝術是如此的簡單,甚至膚淺,但它們又是如此的真實,真實地呈現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觸及生命的真實狀態。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別源于的藝術家的給予,源于藝術家所賦予其的特殊意義與價值。作為藝術品的《時間膠囊》看起來是荒誕的,但正如藝術家很認真地奉勸所有人應該隨身準備一個盒子收納自己用過的東西,藝術家自己也一直都在很認真地做著這樣的事情,而這正是生活的部分。“你必須煞有介事地處理毫無意義,從無意義中創造意義”,《時間膠囊》在詮釋安迪·沃霍爾名言的同時,也有力地詮釋著藝術家真實的生活
安迪·沃霍爾在被問及如何看待“藝術家之手”時,也坦言“藝術家的思想更重要”,這顯然與杜尚對觀念的贊美與肯定是一致的。 當然,安迪·沃霍爾的觀念就是波普。沃霍爾宣稱:“每個事物都是美的,波普是每個事物。”而“波普”觀念的背后,正是安迪·沃霍爾對于“什么是藝術”“什么是真實”的理解。
藝術,總是有所揭蔽。踐行著特定的藝術理念,安迪·沃霍爾荒誕不經的藝術表象背后,承載著自身對世界的觀察、體悟和思考,“希冀以藝術材料的物性還原潛藏于個體內心深處的本我”。任何藝術家及作品都屬于其特定的時代,安迪·沃霍爾也不例外。
注釋:
王受之.世界當代藝術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17
2特里溫科普勒斯頓.西方現代藝術[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