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卜文通(1992-),女,漢族,陜西渭南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
摘要:我國《破產法》中破產管理人制度、宣告無效和可撤銷制度、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防止破產欺詐方面存在著各種不足。本文將從我國現行規定及其評價等比較法立場對破產欺詐行為進行分析,以期對該現象提出解決對策。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47-01
公司法法律設計的有限責任制度與破產制度的結合鼓勵了人們利用有限責任制度投資設立公司、開展營業活動的積極性。對于債務人無法償還的那部分債務,一般屬于正常的市場風險,但是在實踐中,破產后不足債務由于法人資格的終止而不必再向債權人償還,這一規定對于惡意逃債的債務人來說,形成了一個相當有吸引力的辦法,即所謂的破產欺詐。
一、破產欺詐的概念
所謂的破產欺詐,由于在我國的《破產法》中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國內學者對其有各種不同的解釋,結合2006年《破產法》及其司法解釋,筆者比較贊同王衛國教授對破產欺詐的定義,即行為人違反破產法的規定,通過隱瞞真實情況或者制造虛假情況的手段,導致破產財產減少或者破產財產的負擔增加,或使破產財產狀況不明,從而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
二、我國關于認定破產欺詐的立法規定
在我國破產法及其司法解釋中,沒有明確的規定對于破產欺詐的定義及其認定標準,只是規定了七種管理人可請求法院撤銷或者宣告無效的行為,對于這七種行為,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欺詐性交易
欺詐性交易是指債務人在破產程序開始之前,或者法律規定的期限內,與第三者進行的,旨在使破產債權人利益受有損失的一切詐害行為。在我國的破產法中,主要體現在第31條第二款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價格進行交易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二)優惠性清償
優惠性清償,又稱偏頗行交易,是指債務人在破產程序開始前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根據先前存在的債權債務關系,使個別債權人的地位得到優先于其他債權人的改善。
具體到我國的破產法中,優惠性清償體現在破產法第四章第31條第三、四 款:“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一年內,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下列行為,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三)對沒有財產擔保的債務提供財產擔保的;(四)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的”;以及第32條:“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債務人有本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仍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但是,個別清償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除外”。
(三)無償交易
無償交易,又稱無償行為,是指無對價行為,是指債務人在破產程序開始前或者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所為的沒有給付對價、且足以使破產財產減少或有損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我國破產法第31條第一、第五款中,債務人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無償轉讓財產的、放棄債權的,管理人有權申請法院撤銷該行為,即是對無償行為的規制。
(四)違反法定義務
所謂違反法定義務的行為,在我國破產法上主要是指被認定為無效的債務人行為,具體指第三十三條規定的債務人為逃避債務而隱匿、轉移財產的行為以及虛構債務或者承認不真實債務的行為。
三、我國現行法律對破產欺詐行為的規制及對其的評價
(一)破產管理人制度
破產管理人是指法院受理破產案件后,由人民法院指定的,負責接管債務人內部管理,對破產財產進行保管、清理、估價、處理和分配的專門機構。
《破產法》第13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申請的,應同時指定管理人”。該規定填補了從法院受理到宣告破產期間的破產財產完全掌握在破產企業手中為破產企業進行破產欺詐提供可趁之機的狀態。
(二)債務人相關行為的無效與可撤銷制度
我國現行《破產法》第31、31、33條根據債務人年的主觀惡性和對債權人的損害程度將破產欺詐區別對待,這樣能夠更有效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維護了市場經濟秩序。但是,破產法關于無效和可撤銷的行為規定過于概括,未進一步細化,缺乏對可撤銷的破產欺詐實質要件的規定,在債權人撤銷權與管理人撤銷權的協調機制,使得該規定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該制度的更好發揮。
(三)民事賠償制度
我國《破產法》第128條規定“債務人有本法第31、32、33條規定的行為,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債務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承擔賠償責任。”第130條規定“管理人未依照本法規定勤勉盡責,忠實執行職務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處以罰款;給債權人、債務人或者第三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四、我國破產欺詐法律規制的完善
(一)完善破產管理人制度
首先要嚴格破產管理人的義務和職責,加強對管理人的監督。破產管理人在破產程序中處于核心地位,享有獨立管理和處分財產的特殊職權。在實踐中嚴格破產管理人的義務和職責,加強對其監督成為防治破產欺詐立法的關鍵。
對此,筆者建議對此可以采用概括加列舉的方式對管理人的職責做出具體規定。同時可以借鑒諸如美國聯邦或政府受托人制度等類型的專門行政監督機構。
(二)強化破產撤銷制度
我國現行破產法中關于可撤銷行為的時間,最長一年期的破產撤銷權的臨界期不利于對時間范圍外行為的撤銷。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德國破產法,對可撤銷行為在列舉的基礎上規定概括性條款,對不同類型性質的破產債務人可撤銷行為的臨界期進行不同的規定,并且相應的延長性質較為嚴重的破產欺詐行為的臨界期限。
規定撤銷權的行使機制。撤銷權訴訟的被告除了債務人,也應該包括知曉相關情況的受益人和受讓人。在破產程序中,立法上應該規定在管理人不適當行使撤銷權時,債權人會議或者債權人委員會可以作為原告向法院提起撤銷權訴訟。
(三)充分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破產欺詐行為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司法人人格獨立制度的確立。公司法人人格獨立是指公司作為一種獨立的法人組織,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債務負責,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在法律實踐中應該將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與破產相關法律制度共同適用。法院在受理破產申請后應就發生的破產欺詐行為適用《公司法》第20條的規定,要求欺詐行為人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只有加大行為人的違法成本,才能有效遏制欺詐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