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欒世嬌(1990-),女,漢族,山西長治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刑法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
摘 要:廉潔自律、秉公用權是我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因而禁止受賄成了廉政建設的主要內容。受賄是腐敗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嚴重影響著國家肌體的正常運轉,妨礙國家職能的正常履行。由于學界對受賄罪客體的爭論一直以來都十分激烈,因此本文從各種學說的利弊進行分析,闡明筆者對我國現行的受賄罪應然的保護法益,以更好的打擊犯罪,保護人權。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49-01
我黨有反腐的堅定決心,但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即使在面臨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下,情勢依然不容樂觀。作為反腐的重要工作之一的受賄歷來受到極度重視,它的法益更是是歷來刑法理論討論的課題。
一、受賄罪客體的學說及評析
受賄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對受賄罪的保護法益及評析如下:
受賄罪的立法形式有羅馬法和日耳曼法兩種立場,即分別堅持不可收買性說與純潔性說。正是以這兩種立場為基礎,刑法理論界形成了多種學說。
信賴說。針對該說,德國堅持職務行為公正性的信賴,而日本則還包括職務行為的公正性。兩國保護內容雖不大一致,但都為對過去及正當的職務行為的賄賂的可罰性提供了依據。然而信賴是極為抽象的概念,且也非賄賂犯罪的獨特法益,故堅持的學者很少。
國家意志篡改說。該說主張公務員依其職務行為索要、收受或期待收受行賄人的財物時,不能公平且客觀的履行職務,便因而做出篡改國家意志的行為。雖然為過去職務行為的賄賂提供了可罰性依據,卻因不能解釋正當職務行為的賄賂的可罰性問題。
廉潔性說。該說認為公務員應當廉潔,日本學者小野清一郎持有該觀點。雖然我國刑法理論也采取了該觀點,但是廉潔一詞含義不明,具體是以純粹說為立場還是以公正性為立場,并未作出具體的說明,同時該觀點也不能明確區分受賄罪、貪污罪與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
純粹性說。又可稱為公正性說,該說主張職務行為的公正性是受賄罪的法益,因為公務員是全體公民的服務者,代表國民行使國家權力并獲得固定報酬,因而理當公正合理的履行職務,然而該說最大的缺陷在于認為過去正當職務行為的賄賂不構成犯罪,不能被接受。
不可收買性說。又可稱為無報酬性說,該說認為公務員公平的執行公務會得到固定薪金,因而不得再將公務作為利益的對價,換取不正當報酬。正如日本學者平野龍一指出的:“在公務員作為其裁量行為的對價而收受利益,進行不公平的裁量時,所導致的危險就特別大。說賄賂罪保護的法益是不可收買性,正是這個意思。”
國家機關的正常管理活動。該說如同信賴說的弊端一樣,受到侵害的法益并非具體法益,況且對于國家機關的正常管理活動沒有具體的解釋,使得這一概念內涵不明導致對構成要件的解釋難以起到指導的作用。
公私財產。雖然財物是受賄行為之物,但作為保護的法益,意味著在公私財產沒有受到侵犯的情況下,索要或者收受財物的行為不能認定為受賄罪,這是不被認可的。
二、筆者對于受賄罪的保護法益的立場
關于受賄罪的客體,本文第一部分已對西方、我國各種學說的利弊進行了分析,對此筆者基于上述論點,不能同意將受賄罪的客體界定為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廉潔性的觀點;更不同意依據受賄類型的不同區分客體的觀點,即認為索取賄賂型侵犯的客體是清廉性,非法收取賄賂型侵犯的客體是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而斡旋型受賄侵犯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和純潔性的復合客體的觀點,雖然對具體的類型的客體做了明確劃定,但容易導致對受賄罪犯罪構成的認識混亂,不利于打擊賄賂犯罪;也不同意受賄罪的法益包括對職務行為不可收買性的信賴的觀點,理由正如上文所述。
因此筆者認為,受賄罪的保護法益是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或者可以理解為國家工作人員職務行為與財物的不可交換性。
國家工作人員是為國民服務的公務員,代表國家行使各種權力,旨在保護和促進各種法益;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已經取得了相應的報酬,理所應當公正合理的實施其職務行為,不能再從國民或是單位那里得到不正當的報酬。然而權力會帶來各種利益,因此總是會被濫用。所以,防止權力的濫用確保權力的公正行使,最基本的措施就是要防止權力與利益間的交換,即權力的不可收買性。一旦被認為可以收買,權力便成為了為財物較多者的服務工具,對他人而言是不公正的。總之,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是保證職務行為公正性的前提。針對上述的問題焦點指出,職務行為即包括完全屬于職務范圍的合法行為,也包括與職務有關的行為。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與國家工作人員的一般、抽象的職務權限有關的行為,不需要與國家工作人員的具體的職務權限有關;二是與職務有密切關聯的行為。同時職務行為包括將來的職務行為、正在實施的職務行為和已經實施的職務行為的與財物的不可交換性。由于對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受到刑法的保護,因而,對受賄罪構成要件的描述應當說明客觀行為致使這種法益受到了侵害。將受賄罪的法益界定為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理解我國刑法中關于受賄罪的規定是大有裨益的。
依照我國刑法385條、388條之規定,受賄罪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索取賄賂型,客觀上要求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索取包括索要、要求與勒索。該類型雖不要求為他人謀取利益,但索要行為的實施后,行賄方之所以會讓出自己的財物,是因為索要方是國家工作人員且其在實施職務行為,這無疑侵犯了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在職務與財物間形成了對價關系;第二種為非法接受賄賂型,客觀上要求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或是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上述行為也侵犯了職務行為的不可收買性,同時在國家工作人員只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卻未為他人謀利益的,不能認定為受賄罪,因為兩行為之間的對價關系不存在,這里的利益既可以理解為正當利益,也可包括不正當利益,最低要求是許諾為他人謀利益。不正當利益與因職務行為而獲得的不正當報酬之間形成一種對價關系。但這種受賄的成立并不要求行為人積極地利用其職權或地位,只要基于國家工作人員的立場實施斡旋行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