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亞婷,女,河南焦作人,1990年6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研究生。
摘要: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對北大精神的最佳概括,是北大優秀的傳統,也是北大在中國高等教育學府中成為佼佼者的立足之本。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66-01
北京大學地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北京。1898年建立之初在北大就讀的學生多為官宦子弟,進入北大就等于邁進了朝廷衙門,一時間北大衙門作風嚴重盛行,官僚氣息濃厚,嚴重束縛了學術思想的發展。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正是他在20世紀初擔任北京大學改革期間提出來的北大改革宗旨。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深刻包含了“開放自由”的含義,既要把適合于社會時代發展的新文化通過“兼容”的形式“并包”起來,又要把陳舊阻礙社會發展的封建思想文化通過“自由”競爭逐步淘汰。蔡元培的這一理念在他對北大進行的具體改革措施中清晰可見。
一、蔡元培:北大精神源頭
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自身留學經驗的影響;其二,是受到了嚴復等關鍵人物的影響。
蔡元培在1907年至1926年間先后出國五次,其中最長的一次是1907年至1911年在德國求學四年,出國求學的經歷讓他深受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深刻認識到西方文化的底蘊來源于“學術”,而促進“學術”發展的途徑無疑離不開“自由”。在西方,允許多種學術思想并存,共同進步,促進大學中的多學科共同發展。而中國的高等學府,異類聲音不容存在,學術思想極度匱乏,個別學科的發展嚴重滯后。面對這樣的情況,蔡元培頂住多方壓力,堅持吸取西方先進的思想,對北大進行徹頭徹尾的改革。
1840年之后,無數仁人志士就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企圖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拯救處于危難之中的民族。嚴復就是其一,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觀點為救國之路尋找突破口,鼓吹“人人各得自由”“國國各得自由”,主張“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從某種意義上說,蔡元培是嚴復提出‘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用’的新文化實踐者。”
當然,蔡元培在吸收西學的同時,也將我國傳統與之結合。這才更使得他的思想廣為北大師生所接受,在極短的時間內以最大的幅度對北大進行了改革,并且效果明顯。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體現的北大精神
(一)北大精神之“新”
20世紀初,蔡元培在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為指導思想的改革時,中國大地剛剛經歷辛亥革命,人們還沒有從封建思想的牢籠中完全走出。而蔡元培在這個時期提出的改革北大的思想本身就是新的,加之以蔡元培本人革新的精神,無疑奠定了北大精神之新的優良傳統。同時,蔡元培還聘請具有新思想的人、提倡新學理、發布新的印刷品等一系列舉措,為北大校園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在蔡元培這種革新求進步的人格精神影響下,北大變得生氣勃勃,后來才有可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
(二)北大精神之“寬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單從字面上理解就能看出,它體現了一種寬容的態度,造就了一種廣博宏偉的氣勢,表現出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容忍異己、開闊的胸懷。蔡元培不僅在學術內容上主張新、舊、中、西兼收并蓄,融會貫通,而且在聘請教師上也是這樣做的,他不拘一格降人才,形成了一支包括陳獨秀、胡適、周作人、辜鴻銘、劉師培等新舊思想不同的教師隊伍,并且為其提供思想自由和學術自由的外在環境。
此外,北大也很少苛刻要求學生的行為舉止,學生情緒上的東西也可以任它在一定的安全范圍之內一瀉千里,也正是這樣才使得北大成為了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寬容個性是北大精神的傳統。
(三)北大精神之“博愛”
馬寅初在浙江北大校友會開會紀念北大29 周年時,發表題為《北大之精神》的演講,指出北大“自蔡先生執掌校務以來,力圖改革。五四運動,打倒賣國賊,作人民思想之先導。此種雖斧鉞加身毫無顧忌之精神,國家可滅亡,而此精神當永不死。”北大之精神在于“犧牲主義也。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以達其至高之鵠的。”
正因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則的存在,才使得當時的北大,既有支持國民黨反共的胡適,也有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李大釗、陳獨秀等人。但是面對政治思想觀點不同的他們,北大依然為各方提供了一個空間,因為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救國。北大人這種對國家民族的無私的愛,也養成了北大人對祖國社會的責任感,形成一種博愛的精神。
未名湖是靈動、富于變化的,而靜靜矗立在湖邊的博雅塔卻是穩重的、亙古不變的。未名湖水常流常新,博雅塔峰高貴肅穆,一個是熱血青年、一個是深邃智者。不經意間,北大校園風景中就流露出了北大精神所在。北大精神是說也說不完的,而本文所選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只是其中之一。
注釋:
①劉惠文.蔡元培的文化思想[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8:197.
②馬寅初.北大之精神[A].楊東平:大學精神[C].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