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從內部控制的角度對盈余持續性進行探究較少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內部控制質量作為一種非財務因素,對其進行衡量和數據的獲取都具有較大的難度,然而隨著近年來內部控制制度的不斷完善與內部控制指數的出現,使得二者之間的研究成為可能,并存在良好的數據基礎。因此,本文立足于內部控制質量角度,研究了其對盈余持續性的影響程度。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133-01
內部控制與盈余持續性間關系問題也屬于內部控制質量的經濟后果的一個方面,但只有極少學者對此進行研究,近期才有少量文獻涉及此問題。即使相關研究較少,我們也可從相關研究中看出,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與管制己經初見成效。
一、內部控制質量對盈余持續性的影響
(一)會計目標理論下內部控制質量對盈余持續性的影響
2006年7月6日,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協會(簡稱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簡稱IASB)才將財務報告的目標定位于決策有用觀,并且在2010年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協會對原有的報告進行了修改,并頒布了第8號概念報告。在決策有用觀點下,信息需求者需要通過企業的財務報表中提供的相關信息來預測企業未來的盈余能力,以此作為投資決策的判別標準,而盈余持續性正是衡量當期盈余向下期延伸時保持穩定或增長的可能性的判別標準,投資者普遍認為企業的盈余持續性越高,其經營效果越好,信息需求者據此做出的投資決策越準確。因此,盈余持續性要求企業財務報告的準確性,以保證其決策有用性。
(二)委托代理理論下內部控制質量對盈余持續性的影響
隨著現代企業的發展,公司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己經發生了分離,公司所有者開始雇傭職業經理人為他們打理公司業務,從此委托代理關系應運而生。
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通過內部控制的五個要素對代理者的行為進行約束和控制,從而保證會計盈余更加穩定。一方面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能夠緩解經營者與資本市場上的利益相關者間的信息不對稱,減少逆向選擇;另一方面,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質量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監督與激勵作用,緩解經營者與所有者間的代理沖突,最終都能夠達到穩定盈余、提高盈余持續性與盈余質量的作用。綜上所述,在委托代理理論下內部控制質量對盈余持續性有著重大的影響。
二、內部控制質量對盈余組成部分的持續性的影響
盈余指標可分解為現金流和應計項目兩個部分。在應計制會計制度下,會計確認與計量過程中會涉及大量的會計政策選擇與會計估計事項,這些都會對應計項目產生影響。由于執行會計確認與計量程序的多為企業管理層,而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抑制管理層利用應計項目進行舞弊和盈余管理等故意行為,保證應計估計的可靠性;同時還能夠通過對外部經營環境風險的有效識別與評估,提高應計估計的準確性,減少誤差。所以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有助于應計項目持續性的提高。
三、產權性質、內部控制質量與盈余持續性
本文認為,與非國有企業相比,國有企業盈余持續性較低,主要考慮了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國有企業不僅僅追求經濟性目標一一股東價值最大化,還肩負著很多社會責任,如提高就業機會、維護社會穩定、抗震救災等;另一方面,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存在更為嚴重的委托代理問題。這兩方面的原因都導致了國有企業的盈余相對的不穩定,因此與非國有企業相比,國有企業的盈余持續性較低。
另外,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具有更多的人才儲備,管理層的專業能力也更強,高管層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來為企業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因而,與非國有企業相比,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是更為有效的。所以,在國有企業內,由于盈余持續性較低,而內部控制又相對有效,所以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對盈余持續性的推動作用預期會更加明顯。
四、政策性建議
(一)上市公司層面
上市公司無論是為了保持持久穩定的發展,還是要實現企業的高速發展,都需要保持其盈余的“質量”,即盈余的持續性,這就需要上市公司高度重視其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
1.提高企業內部人員的內控意識。企業可以通過設置相應內部控制培訓課程、設置適當的相關獎懲制度等方式來提高企業內部人員的內控意識,提高其參與內部控制建設的主動性,使其能夠自覺披露企業的內部控制信息、主動參與并推動內部控制建設,以降低管理層與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2.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的審計監督制度。建立完善的內部審計監督制度、提高企業內審人員的專業素質,能夠為內部控制體系中的監督制度提供良好的人員以及制度保障。
3.注重《自我評價報告》的編寫方式。編寫《自我評價報告》時應注重決策有用性原則,在披露時應當格外重視對于內控缺陷的披露,將內控缺陷的檢查、披露與整改作為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另外,在編寫《自我評價報告》時還應遵循重要性原則,應特別加強對控制環境、風險識別、風險評估與監督等方面的評價,并在報告中對各控制要素有效性做出評價。
(二)監管部門層面
建議監管部門可以借鑒美國等國家的做法,強制推行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同時,監管部門需要制定明確和統一的內部控制質量的評價標準。具體建議如下:
1.政府監管部門的推進作用。一方面,我國政府監管部門應進一步推動企業積極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體系的進程,以增強企業的經營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建立相應的法規制度,以強制性手段保證高管充分履行內部控制運行方面的職責。
2.探索一套詳盡有效的內部控制評價標準。相關監管部門應盡快出臺一套系統的、統一的內部控制披露規范,這有利于提高不同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披露信息的可比性。該規范應當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與內容等做出詳盡規定,以避免一些上市公司選擇性地披露對其有利的信息;
3.出臺一套內部控制鑒證實施細則。相關監管部門還應當出臺一套注冊會計師作為第三方進行內部控制鑒證并報告的具體實施細則,用以明確注冊會計師的鑒證責任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責任,強化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執行效果與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