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根生+黃金城+楊春雨
產業扶貧是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所在。近年來,江西省寧都縣在推進扶貧攻堅工作中,緊緊圍繞產業扶貧“扶什么”、“怎么扶”兩個重大問題,緊貼縣情實際和農戶需要,大膽探索嘗試,努力讓農戶早日摘窮帽、斬窮根。
扶什么?
興業立業是發家致富之本,寧都縣堅持把扶持產業發展作為精準扶貧的重心,立足農業,著眼二三產業,著力解決貧困戶創業興業沒錢、沒技術、沒信心的問題,促進貧困戶興業脫貧,創業致富。
1.扶資金。強化運用金融扶貧,全力解決貧困戶創業無資金、沒底氣的問題。堅持先行先試,成立全國扶貧系統第一家扶貧開發擔保公司,充分發揮扶貧融資擔保功能。截止2014年底,累計為232戶種植大戶發展種植產業擔保7076萬元;積極協調縣農信社按照1:8的倍數發放產業扶貧貸款,充分發揮擔保基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2014年幫助農戶提供產業擔保貸款1600萬元;充分依托縣農戶自立社向貧困戶和微型創業者提供小額貸款服務,截止2015年2月,已為2599戶貧困戶和農村微型創業者發展各種產業貸款7696.3萬元。通過多方發力,擴大金融扶貧的覆蓋面,有效地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產業融資難的問題。
2.扶技術。強化產業技能培訓,著力解決貧困戶投資創業沒技術、難出手的問題。整合扶貧、人社、商務、農業等各類培訓資源,利用“雨露計劃”、“陽光工程”、“電商培訓”等各種產業技術培訓,重點加強對貧困戶開展有針對性的種養技術、謀生技能、經營管理等方面知識的培訓,讓大多數貧困人口掌握了1-2項脫貧技術,提升創業興業能力。2014年度,全縣發放“雨露計劃”補助金438.54萬元;完成勞動力轉移培訓和中、高職學歷教育3493人;進行電商創業培訓11期3000多人;年度各類產業技術培訓總人數超10000次。通過產業技能培訓,實現了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轉變,增強了貧困戶擺脫貧困的內在本領。
3.扶信心。強化干部幫扶制度,盡力解決貧困戶創業畏手畏腳、不敢干的問題。貧困戶創業更需信心和底氣,多年的貧困導致大多貧困群眾在創業時有所畏懼,邁不開步子,擔心血本無歸。對此,寧都縣結合“三送”工作,全面落實領導干部一對一幫扶制度,明確幫扶任務,落實幫扶責任,突出產業幫扶,為貧困戶制定產業發展計劃,為貧困戶投資創業鼓勵打氣。著力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過程中遇到的資金、技術、辦證等各類問題,以政府信譽和干部真心幫扶當貧困戶創業的堅強后盾。如縣委農工部幫助小布鎮陂下村發展了60萬羽黃雞產業,幫助木坑村發展來100畝油茶產業;縣旅游局幫扶肖田鄉美佳山村發展了袋裝香菇栽培300萬袋;縣糧食流通中心引導了黃石鎮大洲塘村村民發展優質稻種植產業2000畝,等等。
怎么扶?
產業扶貧更需科學有效的管理運營方式。寧都縣堅持農村產業發展與扶貧工作相結合,引導產業資金與項目向貧困戶、貧困村集中。堅持開放性思維和多條腿走路,支持各類有利于產業扶貧的經營模式,突出扶持符合該縣實際的四大模式。
1.引導大戶帶著干。在資金、技術上引導能人大戶放膽做給貧困戶看、帶著貧困戶干,有效發揮“一盞明燈,照亮一片”的強烈示范和輻射作用,形成一個能人帶動一群人,一群人帶動一個村的1+N作用。目前,寧都縣單各類家庭農場就有160家,經營耕地5.5萬畝,各類種植、養殖大戶更是遍地開花,帶動著周邊貧困戶群干群致富。田頭鎮蔬菜種植大戶鄧明生就是一個典型,其在田頭、長勝2鎮4村常年租地400多畝,冬季季節性租地600多畝,先后帶動62家農戶(31家為貧困戶)輪種芥菜、辣椒、超級蘿卜等蔬菜。單2015年3月,就有3家貧困戶申請加入。種植戶既可選擇自己找銷路,也可在種植成本上增加0.5-1元,由鄧明生定向代售給企業,確保了戶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2.鼓勵合作社合伙干。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公擔”的原則,鼓勵貧困戶以土地(山林)承包經營權、資金、勞動力作價等形式入股,組建產業專業合作社,將一家一戶抱團組織起來,并對社員進行合理分工,形成“種、管、銷”完整的“合作社產業鏈”。將松散聯合變成緊密合作,將單打獨斗轉為抱團出擊,既增加產品附加值,也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和抗風險力。正如榮成葡萄種植合作社社員羅小榮所言“要想富,戶聯戶,合作社里有金路”。目前,寧都縣各類專業化、特色化合作社共有310家,入社成員15763人,帶動非社員農民35528戶,涉及生豬、黃雞、水產、農機、水稻、油茶等15種類別。其中在種植領域比較典型就是梅江欣榮水稻制種專業合作社,社員以資金、機械、勞力、土地等資源入股進行分工合作。2014年,合作社為1100戶農戶落實制種面積6300畝,簽訂訂單1100余份,收獲種子300多萬斤,銷售收入達2200萬元,平均每畝增收2000元以上,帶領農戶人均增收600元。
3.支持公司加農戶分工干。積極引進社會資本、鼓勵龍頭企業進村建立產業基地,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統一組織生產、開拓市場,使產業化零為整,提高生產技術,轉變生產方式,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和風險,讓貧困戶獲得了相對穩定可觀的收入。目前,寧都縣在生豬、三黃雞及水稻、茶葉、黃梔子、銀杏等各領域,均采取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寧都惠大實業有限公司就是采用合作訂單模式的典型。該公司與1500余三黃雞養殖戶實行訂單生產,其中貧困戶400多戶,以“五統三化”為管理核心(五統即統一種苗、統一飼料、統一用藥、統一管理、統一回收,三化即規范化、標準化、適度規模化),打造黃雞種苗繁育、飼料生產、養殖、銷售、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養殖戶只需負責按要求生產,成熟后由公司負責按協議價“保底”回收銷售,合作農戶人均年增收4萬元以上。
4.推進電商試著干。充分利用全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政策優勢,積極探索電商扶貧新路徑,致力打造全國電商扶貧第一縣。設立了電商扶貧發展資金,興建運營全省第一個縣級電商孵化園,已吸引中國郵政、阿里巴巴、麥光光等多家國內知名企業建成20余個農村電商服務平臺,從電商培訓、貸款貼息、信息服務等方面幫助貧困群眾發展電商產業。特別是注重利用電商平臺幫助貧困戶外銷本地農副產品,實現農副產品增值。目前,寧都縣已有81家農業企業、26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抱團,輻射帶動貧困群眾800余人從事電商產業,人均可年增收6000元以上。賴村鎮陂頭村貧困戶張壽生便是其中一員,通過 “農村e郵”網上賣芋頭,每斤可多賺1.5元,打開了銷路又省時省力。
思考與啟示
發展農村產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徑、長效之舉,在解決扶什么,怎么扶的過程中,還需把握核心、抓住關鍵、突出重點。
1.核心要增強脫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農村產業的發展要以服務群眾脫貧、帶動群眾致富為根本目的,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要利用好資金、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由引導群眾發展產業向群眾主動想辦法做產業發展,形成全民創業致富的熱潮,不斷增強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促使精準扶貧向“造血型”可持續道路發展。
2.關鍵要立足實際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農村產業的發展,要立足當地實際,著力盤活已有資源,擴大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值,實現資源集中開發和效益成倍增長。一是要注重土地資源的增值利用,農村最有價值、最廣泛的資源便是土地,開發利用土地是產業扶貧的基礎,要充分實現撂荒地到“香餑餑”的華麗轉身和土地產值的成倍增長。二是要注重剩余勞動力增值利用,農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勞動多為老弱婦女,就業增收途徑窄、收入低,且多為貧困群眾,以產業的發展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是擴寬貧困戶增收的重要途徑。
3.重點要激活農村的發展活力。農村精準扶貧并非單單扶一個人扶一群人,應該將整個農村的發展活力扶起來,帶動農村的持續發展。農村的貧困在于人力的外流、活力的缺失,要讓農村從根本上發展起來,讓絕大多數農民富裕起來,應統籌協調,激發農村發展活力,而產業發展是增活力的根本途徑。要以產業的發展,鼓勵吸引更多青壯勞動力特別是優秀人才返鄉創業,促進農村人氣回流,激發農民投資創業的激情,激發農村發展的活力,以活力迸發帶動無限發展。
[作者簡介]
張根生、黃金城、楊春雨,中共寧都縣委辦。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