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紹雷
當前,俄羅斯面臨多重危機的挑戰。也即,不光是在烏克蘭的沖突,不光是國際能源價格下行,不光是盧布匯率的暴跌,還包括正在對俄羅斯產生重大傷害的西方制裁。在多重危機之下,對于今年俄羅斯宏觀經濟,西方學者說得比較厲害的,認為今年經濟下降可能是10%,這就大大超過了金融危機之后2009年的下降幅度,當時只有-7.9%。我認為,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來看,經濟下降大體可能是4%上下這樣的水平。
普京總統已經說了,我們準備這兩年要過苦日子。兩年苦日子之后,恐怕還會有這么一段時間,整個國家宏觀經濟情況可能還會有一些不穩定。
其次,影響俄羅斯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乃是它的能源依附模式。多年以來,每年大概一半以上的財政收入是來自能源產業領域。一方面,由于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國際能源市場看漲,因此,俄羅斯經濟獲得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這一個十年被稱為是“黃金十年”。這一階段,不光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而且,俄羅斯老百姓工資上升水平很快。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羅斯對于體制改革的需求,顯得不那么急迫。連普京總統本人也承認,早在西方制裁和能源價格下跌之前,危機的原因就存在了。一位相當資深的俄羅斯專家曾說過,他倒是希望西方制裁更厲害一點,趕緊把這個收入水平壓下來,只有在這個時候,人們才愿意推進改革。
但是問題在于,能源依附模式已經出現四十多年了,因此,對于這種模式的改變也不是2、3年能夠改變過來的。今年年初,梅德韋杰夫曾經說過,改變能源模式的現狀,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我覺得他這個話還是比較客觀的。
第三,我們大家關心俄國的軍工發展。普京曾經提出過俄羅斯軍工的一個龐大的構思。就是到了2020年之前,俄羅斯投入整個軍工的資金數量是7000多億美元,折算下來是每年700多億美元的水平用于發展軍工。但是,這次危機至少打掉一半,制裁帶來的損失估計是每年300億以上。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俄羅斯2010-2020年軍工發展,能否實現呢?有一點非常值得肯定的是,普京發展軍工,不光是對于整個軍隊裝備的加強,至少俄羅斯軍隊一半以上的陳舊裝備是需要更換的,而且,軍工雖然已經不如早年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廣泛影響,但是部分地對國民經濟的引領,還是存在的。在能源經濟已經受到很大挑戰的背景之下,普京不會放棄發揮軍工產業產生的拉動作用。目前,世界軍工市場上,俄羅斯位居老二,所占的份額大約是12%左右,俄羅斯不會輕易丟掉。此外,在國土和周邊的安全面臨如此尖銳的挑戰面前,軍工需求也不可能放緩。雖然,對于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軍工部門可以占有多大的比重這一點,在俄羅斯有很大的爭議。包括前副總理庫德林,反對在軍工領域進行這么大的投入。但是,我認為普京的決心不會動搖,而且,如果各方面的資源調配、運用得當,俄羅斯十年計劃中的一部分還是可以實現的。這是中長期非常值得關注的一點。
第四,對危機狀態作出評價,不光是依據數據性、結構性的審視,特別是對于一些深層的觀察。比如,西方制裁當中,有一些措施殺傷力很大,比如,西方資金市場對俄羅斯封殺,因此俄羅斯不能在國外發行債券了。從技術上看,特別是深度在125米以下的深度能源資源的開發,要求比較好的設備,也需要從西方進口。而能源這個產業完全是與資金投入,與技術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從較長時段來看,這次對于俄羅斯的制裁打擊影響是會維持一段時間。俄羅斯專家們認為,甚至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些知識、技術精英階層的流失,這會對于俄羅斯的現代化進程具有更為深刻的影響。我做過一個粗略的估計,最近幾年內,上百萬以上人員的出走。特別是走的人要么是有學問,要么是有資金,俄這是對俄國中長期發展的影響。
從這些基本面的判斷來看,俄國經濟形勢目前遭受到了嚴重的困難。俄羅斯可能在一段時間里不會是世界一流的經濟大國,但是,我對俄羅斯中長期的發展持有一個比較樂觀的態度。
首先,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能源供需關系,也不可能馬上發生根本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還可能有所回升。因此,俄羅斯經濟的復蘇,甚至隨著國際行情變化后的上升,相當大程度上還是可能的。
第二,俄國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具有巨大空間優勢的國家。
第三,我認為,目前的世界是多種文明并存的發展趨勢,而且新興國家發展有了一些機會,無論是金磚銀行,還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無論是上合組織,還是G20,可以說,新興國家的國際合作形成了初步的格局。
從政治上看,俄羅斯在近中期的穩定,應該是完全有可能的。 普京連續多時的80%的支持率,在國際政治歷史上非常罕見,但這恰恰反映出俄國政治的特點,也即一旦國家有難,那么愛國主義精神會得到很大的滋養和發展的空間。 對于俄羅斯政治經濟發展前景的一個更為長期的判斷。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中俄關系。
在幾年前俄羅斯的瓦爾代會議上,有一次,曾有一位歐洲學者問普京:“總統,您看西伯利亞那個地方,中國人去的特別多,會不會對于西伯利亞形成威脅?”因為在同一個會議上,普京曾經解釋過這個問題,所以,一聽到又是這個問題,普京差不多從座位上蹦起來,直接反問對方:“你們為什么老是問我這個問題?我跟你們解釋多少次了,我從不認為中國人會對我們的遠東西伯利亞造成威脅,我看到的是中國人在我們的遠東西伯利亞勤勞工作,與我們的人民和睦相處。而且,我們有我們的邊界協定,我們有我們的法律規范,即使有任何問題,我們會通過協商解決。” 通過將近10年左右時間的直接觀察,我看到,他在各種場合發表意見時,對中國人,對中國的發展前景持有非常正面、相當肯定的態度。這么多年來,普京一如既往地保持著這樣的一種立場,我覺得,難能可貴。這是中俄之間發展可持續合作關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當今國際動蕩的格局之下,大國關系的平衡,新舊格局交替過程中的穩定,事關重大。
首先,值得關注當代大國關系中的一個歷時久遠的問題,也即,中美俄三邊關系問題。如何推動三邊之間的理性互動,特別是中國作為一個增長最快的發展中大國,是在這一組三邊關系中,同時保持著較長時間對美和對俄密切關系的大國,盡管,中國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壓力和國內轉型的挑戰,但是,如何在確保自身長遠戰略利益的同時,尋求三邊關系的最佳狀態,這是當代中國對外戰略的一個首當其沖的考驗。
第二,俄羅斯是一個善于在危機下生存和搏擊的國家,越是困難,越是有聚合力;越是困難,越是能夠忍耐。多少戰亂和動蕩,俄羅斯都經受過來,而且,一步又一步地走向世界大國。所以,盡管俄羅斯遭逢困難,但是,越是困難,越是可以表明中國人交友的誠意。。
第三,“一路一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這可能是今后很多年中俄關系的發展中一個歷史性機遇。我認為,中俄間關系能夠取得如此重大的進展,最重要的兩位領導人坐在一起,共謀大計。2國際關系歷史上是有過很多正面積極的經驗,但是也有過近在咫尺的教訓。
2009年,歐盟毫不妥協地推出了“東方伙伴計劃”,意在向東歐擴展勢力范圍。在這個背景下,你不跟我商量,我也不跟你商量,俄歐雙方于是迅速導致危機,原來差一點幾乎成為盟友的俄歐間關系,變成了一種“對抗性的”伙伴關系。
對于中國外交來說,基辛格關于國際關系發展中的“均衡”理念,還是值得重視。我們不光要注重內部發展和在國際發展之間的均衡,而在國際層面,我們要實現面向海洋和面向內陸的均衡,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既面向東方,又面向西方的均衡,并且,這種均衡不是機械僵化的,是著眼于全局、也著眼于動態變遷之中的進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