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婭蘭++徐菲++鐘蕾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這不是一句博取眼球賺取噱頭的玩笑,這是李克強總理在一次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說的話。“互聯網+”真的有使中國經濟起飛的潛力嗎?
不管你信還是不信,且聽親歷者怎么說。
讓我們主動擁抱互聯網思維
“如果錯過電子商務,錯過的不僅僅是機會的擦身而過,錯過的將是整整一個時代。”廣東省揭陽市軍埔電子商務協會會長許壯濱說。
“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可以說,大網絡,大發展;小網絡,小發展;無網絡,不發展。”保康縣馬橋鎮堯治河村黨委書記孫開林說。
“盡管我們農村70%的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但他們懂得‘互聯網+是一種趨勢。”鐘祥市石牌鎮彭墩村黨總支書記張德華說。
7月11日,荊門彭墩最大的會議大廳座無虛席,來自省內外基層黨組織書記和農村電商帶頭人等600余名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互聯網+大眾創業的鄉村治理路徑”。
在11號下午的主題研討環節,無論是來自我省的知名村黨組織書記孫開林、張德華,還是來自廣東、江浙等地的支部書記以及電商領軍人物,無不傳達出一個聲音,表達著一個共同心愿:我們都不能改變這樣一個趨勢——互聯網思維將掃蕩一切行業。
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農業”的荊門樣本
“互聯網已經融入到各行各業,農業也不例外。農業與其他產業相比,微觀主體數量更多,平均規模更小,對互聯網的依賴性更強。”參加此次論壇的中國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周說。
華山論劍,八仙過海。聽完專家學者的精辟言論,記者還是覺得云里霧里。互聯網作為一項新興事物,在農村又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還沒等論壇閉幕,記者便馬不停蹄地前往荊門彭墩、東寶等地一窺究竟。
手機話費充值、購買火車票、小額取款……這些原本去集鎮才能辦好的事情,現在村里就可以辦了。
“這主要得益于東寶區在村里建起的電子商務服務站。”東寶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傳杰介紹說。
走進東寶區子陵鋪鎮美滿村電子商務服務站,記者被眼前琳瑯滿目的商品驚呆了,這少說也有上百種商品。“大超市有的,這里都有。大超市沒有的,我們這里也有,因為還有‘網上超市。”電商服務站站長趙同芳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現場演示操作起電腦來。只見她在百度輸入“眾采萬家”,輕點鼠標,一個類似淘寶、京東的電子商城立即展現在大家眼前。據悉,“眾采萬家”是荊門“眾城五六”商貿公司打造的電子網絡購物平臺。
美滿村60多歲的村民安翠宣說,此前孫子一直吵著要買一個能播放音樂的U盤,上集鎮看了幾次也沒買到,沒想到在村里的電商超市,對著電腦屏幕輕點鼠標就給孫子買好了。
趙同芳說,因為“眾城五六”是荊門本地最大的雜貨批發公司,有自己專門的物流網絡,觸角延伸到荊門每一個鄉村。安婆婆買的U盤1天就送到了服務站。
記者看到,在電商超市的一角,擺放著幾個藍色的塑料筐,一個筐里堆滿了還沾著羽毛的土雞蛋,一個筐里則是新鮮的黃豆。記者喜出望外,問趙同芳能否買一些土雞蛋。
“我們這里只收貨不賣貨。這是我們從村民家里收購上來的土貨,經過公司后期整體清潔、消毒、包裝,再放到網上或者實體店中銷售。”趙同芳抱歉地回答,“不過你們要是想買,可以登錄網站購買。”
原來,這個“網上超市”不僅方便了村民群眾購物,還可以幫助村民銷售農副產品。
記者參加此次論壇,每次進入會場大廳,都會經過一個接待大廳,只見接待臺上擺滿了青翠欲滴的小黃瓜和嬌小可愛的圣女果,專供嘉賓品嘗。
彭墩村書記張德華說:“我們現在50%的葡萄已經銷售完了,而且價格比往年翻了一倍。”這又是怎么回事呢?記者實地采訪后,才發現其中的奧妙。
原來彭墩村采用了“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除了給農副產品建立“電子檔案”,追蹤農產品的種植、加工、生產、運輸、銷售等數據,保證農副產品的質量外,他們還運用了一種新的銷售手段:在葡萄園里,將每一棵葡萄的“電子檔案”發到網上,讓網民“認種”。
彭墩集團副總經理孫昌豐介紹,網民在彭墩集團門戶網站上,能夠自由選擇“認種”,“認種”一棵葡萄樹是480元,保底產量是20斤。“平時由我們負責統一管理,‘認種人自己也可以帶著家人,為‘認種的葡萄澆水、除草、采摘。”
會議主辦方聽說我們此次的采訪意圖后,專門囑咐我們要去鐘祥市磷礦鎮看一看。只知道磷礦鎮曾因磷礦資源遠近聞名,沒想到,現在的磷礦鎮花卉苗木也是家喻戶曉。這里不僅僅建成了荊門地區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還全部采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推廣、銷售。
“都是網上談生意,雙方根本無需見面。”磷礦鎮陳安村黨支部書記夏德福給記者介紹了銷售流程。首先,采用飛行器進行航拍,分區域拍攝基地整體效果,同時,在每500米建一個攝像頭,收集每一棵花卉苗木的具體數據。然后,通過遙感技術,將數據上傳到淘寶、阿里巴巴等網站平臺上進行展示。若客戶有采購意向,可以通過遠程遙控技術進行“實地查看”,選購樹形、品種和大小。
“利用網絡銷售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及時掌握客戶需求。”夏德福說。以前,總認為種“桂花樹、樟樹”比較吃香,根據客戶大數據反饋意見,實際上種“大葉女貞”,市場需求更大。
“這種模式不僅節省了交易成本,而且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騰訊企業社會責任部總監陳圓圓高度評價這種模式。
三個案例充分印證了荊門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本舉所說的:“只要將信息技術融入到‘種養加的全過程,融入到‘產供銷的全流程,‘輕點鼠標種莊稼、‘輕點手機養牲畜,從此農業不再‘靠天吃飯。”
“互聯網+農業”的嫁接陣痛
“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種養加生態農業新模式……”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對“互聯網+現代農業”未來10年的發展做出重大戰略部署和頂層設計,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正如湖北省委財經辦(農辦)主任劉兆麟所說:“‘互聯網+時代賦予了傳統農業、落后農村、弱勢農民奔向現代化征途上一次后發制勝的重要契機。‘互聯網+時代,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值得期待!然而我們還應看到,當前,‘互聯網+三農在湖北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不足、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新業態發展面臨體制機制障礙、專業人才匱乏等一些問題,亟待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善和解決。”